天天看點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備5個方面的特點,“背叛” 父母三次!

随着社會環境的種種變化,競争、内卷已經早早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中國小生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很多孩子都面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比如:

沉迷網絡遊戲、厭學;

人際交往中屢屢碰壁;

自卑、消沉、經常陷入焦慮的狀态;

脾氣不穩定且有攻擊性行為;

獨立性差,過度依賴父母

……

大陸曾有一項針對4~16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指出,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發生率高達13.9%。

不得不承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學校和家庭急需關注的問題。

很多父母對此十分不了解:現在的孩子衣食無憂,為什麼心理會出現這麼多問題?究竟是哪一步做錯了?

其實,一個心理陽光、健康的孩子,物質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關鍵在于“内心”:有沒有被愛、自信和勇氣所填滿,有沒有鍛煉出一定的心理韌性去面對真實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成長之路上,内心不曾有過這些力量,很容易産生孤獨和絕望之感。

為了避免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擁有陽光的心理狀态,家庭是第一道關。

中國優生優育協會曾對全國22個省市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做過一項調查顯示,大陸約有3000萬青少年兒童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态。

有關專家指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備5個方面的特點: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别人,樂于助人;

4、能夠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适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備5個方面的特點,“背叛” 父母三次!

如果輕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孩子的未來将會受到難以預估的影響。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表現,可能就是心理問題的前兆。

那麼,你知道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信号有哪些嗎?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備5個方面的特點,“背叛” 父母三次!

一、 學習成績不佳/拒絕上學

1、根據孩子的智力測試水準,孩子的學業表現低于預期水準(好腦子,壞成績);

2、無法按時完成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3、沉迷遊戲/網絡等娛樂休閑活動而耽擱學業;

4、學習遇到困難時,行為出格、混亂、消極;

5、對學業、考試高度焦慮,恐懼與學業有關的失敗;

6、持續不情願或拒絕上學;

7、離家時或到學校時有強烈的情緒反應(如哭鬧、發脾氣、争論等);

8、與上學相關的身體不适:頭疼、腹痛、惡心、胃疼;

9、經常對學校有負面評價,或不斷質疑上學的必要性;

10、恐懼與父母分開,退縮逃避與陌生人接觸。

二、 抑郁

1、悲傷或者無力感,活力低;

2、心裡總想着死亡問題,有自殺想法或行動;

3、情緒易激惹;

4、與家人朋友疏離,拒絕坦率地溝通,很少或沒有目光接觸;

5、食欲下降,睡眠增加,注意力差且優柔寡斷;

6、對以前喜歡的活動缺乏興趣;

7、感到沒有希望、沒有價值或不恰當的内疚,低自尊。

三、 焦慮

1、過分焦慮、擔憂或恐懼,明顯超出了年齡段應有水準;

2、軀體化反應:疲倦、顫抖、肌肉緊張、心跳加速、呼吸緊促、頭昏眼花、口幹、惡心、腹瀉;

3、高度警覺:持續緊張不安,專注于困難,入睡困難,易醒;

4、恐懼泛化,影響到正常生活;

5、過于憂慮被父母遺棄,過分的罪惡感。

四、 易怒/有破壞性行為

1、對突然的事件頻繁爆發不恰當的憤怒,不順心時,過度哭喊、咒罵、髒話;

2、通過幼稚行為、噪音或怪相吸引注意,上課時随意說話擾亂他人;

3、頻繁打架,脅迫他人,殘忍對待人或者動物,威脅要傷害父母、兄弟姐妹或權威人士;

4、憤怒的時候以同樣的方式毀壞物品或扔東西;

5、被動攻擊:健忘、假裝沒聽見、懶散、拖延;

6、固執地拒絕家長或老師等權威人士的合理要求;

7、和兄弟姐妹同學朋友關系緊張,多有敵對行為,如嘲笑、起外号、捉弄他人等;

8、在遊戲中不遵守事先定好的規則,拒絕分享和合作;

9、言語恐吓或身體攻擊年幼弱小的同伴,如尖叫、罵人、推擠、破壞或搶奪、扔東西。

五、 撒謊/偷盜

1、重複撒謊來滿足個人需要,操縱他人,或者獲得想要的東西;

2、長期為了逃避不良行為的後果和懲罰而撒謊;

3、為了逃避責任、作業、家務而撒謊;

4、通過撒謊來在同伴中獲得地位;

5、從家裡、學校、社群等處偷/拿東西;

六、 遺尿/遺糞/注意力缺陷/多動/睡眠障礙

1、5歲以上的孩子,白天或晚上仍有意無意尿床、尿褲子,或在不合适的地方大便;

2、為避免尿床或遺糞的羞愧,或對被奚落、批評、懲罰的恐懼,試圖隐藏大便或髒衣服;

3、難以持續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内心想法分心;

4、活動過度,精力充沛,不休息,很難安靜的坐着,或者說話過多;

5、 難以入睡或易醒,哭鬧或要求和父母一起睡;

6、 在悲傷中醒來,伴有噩夢,夢境涉及危險場景;

7、夢遊。

七、 低自尊/敏感/内向/社交恐怖/羞怯/語言障礙

1、 用言語表達自我輕視的評論,把自己看成是沒有吸引力、沒有價值、愚蠢的、失敗的、不重要的;

2、無法接受稱贊,沒有辦法找出或接受自己積極的特質或天賦;

3、 容易自責,過度取悅,害怕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拒絕,很難拒絕别人,害怕不被喜歡;

4、 因為害怕失敗、尴尬或羞辱,拒絕冒險嘗試新體驗;以消極的方式行事;

5、 避免社交,避免目光接觸;除親屬外很少或沒有親密朋友關系,持續一段時間對接觸陌生人表現出過度的退縮或逃避,過度進行社會隔離的活動,如讀書、在房間聽音樂、打遊戲;

6、對批評、不贊成或拒絕信号過度敏感,缺乏決斷力;

7、 在表現出與他人接觸的意願之前,有保證被他人喜歡的過度需求;

8、 經常自我挫敗,不喜歡和他人進行比較,感覺自己不受歡迎;

9、 在社交中有顯著生理症狀,如心跳加速、大量出汗、嘴幹、肌肉緊張和顫抖;

10、語言障礙:詞彙量少,難以組織長句,難以表達感受;口吃;

八、 分離性焦慮/依戀障礙

1、想到會離開家夥與親人分開時,過度的情緒悲傷或者不斷抱怨,如哭鬧、攻擊、要求在一起、發脾氣;或出現身體不适,如頭疼、胃疼、惡心;

2、 持續擔心對不現實的分離的恐懼,如父母會失蹤,被綁架,被傷害,遭遇不幸等;

3、 離開家或與父母分開後不斷抱怨,誇大悲傷,如懇求回家,要求去見父母或打電話;

4、 沒有親密對象的陪伴就不願或拒絕睡覺,拒絕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覺;

5、 對主要照料者表現出退縮和拒絕,對所有人都保持距離;

6、 過快的對陌生人表示出友好,或不加選擇的對陌生人表達感情;

7、 拒絕接受照料,堅持不需要任何人幫助;

8、 儲藏食物或暴飲暴食;

9、 對兄弟姐妹、同伴、照料者表現出攻擊;

10、頻繁撒謊而不懊悔,或偷一些不重要的小東西。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備5個方面的特點,“背叛” 父母三次!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要“背叛”父母三次

照顧和分離,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曾經看見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在和媽媽争吵:憑什麼我的所有事都要你來做決定,我就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嗎?我就想學書法,不想學奧數,你怎麼就是不懂。

媽媽很早之前就給女兒報了一個奧數班,害怕女兒不同意,一直瞞着她。直到上課那天,女孩被媽媽“騙”去上課才發現媽媽給她報的并不是她喜歡的書法班。

女孩說:“你這樣有意思嗎,要學你自己去學。”媽媽說:“你的數學成績這麼差,必須要上,沒得商量。”

女孩當時特别生氣,認為媽媽一點都不尊重她:“這是你的想法,又不是我心裡想的,為什麼總是強迫我。”

她的每一個言行都在控訴媽媽“不尊重她”。

孩子從3歲開始,自我意識覺醒,他們不再像小綿羊一樣,唯父母之命是從,更願意做的事就是“反抗父母”,會通過拒絕、頂嘴、抗議等方式來彰顯自我。

這樣的孩子并不是叛逆,而是暗示着他想與父母“分離”。

有心理學家曾說:一個健康成長的孩子,需要“背叛”父母,才能建立強大的自我。

了解孩子叛逆精神的父母,都會讓孩子經曆這三次“背叛”。

第一次“背叛”:

允許孩子說“不”

孩子從兩三歲開始會經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許多“乖孩子”會變成處處與父母作對的“熊孩子”,動不動就要把“不”挂在嘴邊。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孩子頻繁地說“不”時,代表着他的“自我意識敏感期”來了,這時候的孩子對任何事物都會用“我的”來标志自己的權力。

《撲捉兒童敏感期》中指出:從2歲開始,兒童發現自己同世界其實是分離的,自我開始萌芽,便驚人地以自我為中心。

是以這時候的孩子,就有了對父母的第一次“背叛”。

主要表現為:

父母講道理根本就不會聽,動不動就會唱反調;

嘴裡會蹦出一個詞“不要”,總有找出自己不聽話的理由;

時刻保持着“這是我的”的警戒線,别人都不能碰他的東西;

明明做不到,卻樣樣都要自己來……

其實,孩子的這種“背叛”,更多的是在建立“自我的邊界線”,在為自己日後會成為怎樣的人做鋪墊。

此時,父母的回應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拒絕孩子說“不”,它的弊端是否定孩子,扼殺孩子表達自我的能力,形成“讨好型人格”,會缺乏為自己“争權”的勇氣,習慣被人牽着鼻子走,遇事總是沒有主見。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說“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在“人生八階段論”中指出:學前兒童的發展任務是“信任、自主與主動”。“不”是孩子表達自我的第一步,它标示着孩子能在“不滿意”的行為面前,有拒絕的勇氣。

這樣的父母會對孩子展現充分的信任,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能力,未來會成為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第二次“背叛”:

退出孩子的生活

知乎上一位網友說:媽媽從7、8歲開始,每個星期總有兩三次,會偷偷翻她的錢包和書包;出去玩的時候,和誰出去玩都必須問得清清楚楚,甚至要給朋友打電話确認真實性才會同意;在家裡除了上廁所,隻要關起門來肯定會問“在幹嘛”,然後要求把門打開。

因為這些事,她曾經和媽媽冷戰過,吵過架,但都沒有消除媽媽對她的控制欲。

她說:“就算媽媽的出發點是因為愛,但不尊重我,也會讓我感到窒息。”

每一個孩子,内心都有自己的心理邊界,它就像一座“心理圍牆”承載着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可惜有些父母總是用“殘忍”的方式來打破孩子内心的這道屏障:

很多父母總是把孩子當做“私有财産”,認為“孩子是我的”就要“聽我的”,以此來掌控孩子。

殊不知,這樣的方式會帶給孩子“信任危機”,讓孩子對父母失去安全感。

當孩子有了這種意識,就意味着他要開始脫離父母而獨立生活了,便有了人生的第二次“背叛”。

第三次“背叛”:

父母學會給孩子“放權”

曾看過一檔叫《你會怎麼做》的親子節目,裡面有一段情景模仿很真實。

聯考填報志願前期,媽媽與女兒對話:

媽媽:老師說已經發了填聯考志願的表,我怎麼沒看到?

女兒:老師說可以自己填。

媽媽:怎麼可能讓你自己填,肯定要爸媽做決定啊。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備5個方面的特點,“背叛” 父母三次!

媽媽還在不停地說:你人都是我生的,還能不聽我的嗎?

似乎幹涉孩子,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必備“功課”:小時候,孩子吃什麼穿什麼,都是媽媽做主;長大後,孩子上什麼大學也必須要聽父母的。

有研究表明,長期在被迫選擇下的孩子,長大後不僅缺乏判斷力和選擇的權利,也會缺乏責任感。

父母嘴裡喊着“我是為你好”,卻又不給孩子“放權”,這樣的孩子未來隻會被社會推着走。

孩子隻有在有了選擇力以後,才會在“擁有與失去”中學會取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會“放權”的父母,會讓孩子在選擇中明白自己的方向,有了選擇權,孩子就有征服世界的能力。

培養孩子,不要把順從當成唯一的标志,要給孩子“背叛”父母的機會。

對此,您怎麼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