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备5个方面的特点,“背叛” 父母三次!

随着社会环境的种种变化,竞争、内卷已经早早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很多孩子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

沉迷网络游戏、厌学;

人际交往中屡屡碰壁;

自卑、消沉、经常陷入焦虑的状态;

脾气不稳定且有攻击性行为;

独立性差,过度依赖父母

……

大陆曾有一项针对4~16岁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指出,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

不得不承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急需关注的问题。

很多父母对此十分不理解: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为什么心理会出现这么多问题?究竟是哪一步做错了?

其实,一个心理阳光、健康的孩子,物质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关键在于“内心”:有没有被爱、自信和勇气所填满,有没有锻炼出一定的心理韧性去面对真实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成长之路上,内心不曾有过这些力量,很容易产生孤独和绝望之感。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拥有阳光的心理状态,家庭是第一道关。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曾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做过一项调查显示,大陆约有3000万青少年儿童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有关专家指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备5个方面的特点: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够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备5个方面的特点,“背叛” 父母三次!

如果轻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孩子的未来将会受到难以预估的影响。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表现,可能就是心理问题的前兆。

那么,你知道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信号有哪些吗?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备5个方面的特点,“背叛” 父母三次!

一、 学习成绩不佳/拒绝上学

1、根据孩子的智力测试水平,孩子的学业表现低于预期水平(好脑子,坏成绩);

2、无法按时完成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3、沉迷游戏/网络等娱乐休闲活动而耽搁学业;

4、学习遇到困难时,行为出格、混乱、消极;

5、对学业、考试高度焦虑,恐惧与学业有关的失败;

6、持续不情愿或拒绝上学;

7、离家时或到学校时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发脾气、争论等);

8、与上学相关的身体不适:头疼、腹痛、恶心、胃疼;

9、经常对学校有负面评价,或不断质疑上学的必要性;

10、恐惧与父母分开,退缩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二、 抑郁

1、悲伤或者无力感,活力低;

2、心里总想着死亡问题,有自杀想法或行动;

3、情绪易激惹;

4、与家人朋友疏离,拒绝坦率地沟通,很少或没有目光接触;

5、食欲下降,睡眠增加,注意力差且优柔寡断;

6、对以前喜欢的活动缺乏兴趣;

7、感到没有希望、没有价值或不恰当的内疚,低自尊。

三、 焦虑

1、过分焦虑、担忧或恐惧,明显超出了年龄段应有水平;

2、躯体化反应:疲倦、颤抖、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呼吸紧促、头昏眼花、口干、恶心、腹泻;

3、高度警觉:持续紧张不安,专注于困难,入睡困难,易醒;

4、恐惧泛化,影响到正常生活;

5、过于忧虑被父母遗弃,过分的罪恶感。

四、 易怒/有破坏性行为

1、对突然的事件频繁爆发不恰当的愤怒,不顺心时,过度哭喊、咒骂、脏话;

2、通过幼稚行为、噪音或怪相吸引注意,上课时随意说话扰乱他人;

3、频繁打架,胁迫他人,残忍对待人或者动物,威胁要伤害父母、兄弟姐妹或权威人士;

4、愤怒的时候以同样的方式毁坏物品或扔东西;

5、被动攻击:健忘、假装没听见、懒散、拖延;

6、固执地拒绝家长或老师等权威人士的合理要求;

7、和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关系紧张,多有敌对行为,如嘲笑、起外号、捉弄他人等;

8、在游戏中不遵守事先定好的规则,拒绝分享和合作;

9、言语恐吓或身体攻击年幼弱小的同伴,如尖叫、骂人、推挤、破坏或抢夺、扔东西。

五、 撒谎/偷盗

1、重复撒谎来满足个人需要,操纵他人,或者获得想要的东西;

2、长期为了逃避不良行为的后果和惩罚而撒谎;

3、为了逃避责任、作业、家务而撒谎;

4、通过撒谎来在同伴中获得地位;

5、从家里、学校、社区等处偷/拿东西;

六、 遗尿/遗粪/注意力缺陷/多动/睡眠障碍

1、5岁以上的孩子,白天或晚上仍有意无意尿床、尿裤子,或在不合适的地方大便;

2、为避免尿床或遗粪的羞愧,或对被奚落、批评、惩罚的恐惧,试图隐藏大便或脏衣服;

3、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内心想法分心;

4、活动过度,精力充沛,不休息,很难安静的坐着,或者说话过多;

5、 难以入睡或易醒,哭闹或要求和父母一起睡;

6、 在悲伤中醒来,伴有噩梦,梦境涉及危险场景;

7、梦游。

七、 低自尊/敏感/内向/社交恐怖/羞怯/语言障碍

1、 用言语表达自我轻视的评论,把自己看成是没有吸引力、没有价值、愚蠢的、失败的、不重要的;

2、无法接受称赞,没有办法找出或接受自己积极的特质或天赋;

3、 容易自责,过度取悦,害怕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拒绝,很难拒绝别人,害怕不被喜欢;

4、 因为害怕失败、尴尬或羞辱,拒绝冒险尝试新体验;以消极的方式行事;

5、 避免社交,避免目光接触;除亲属外很少或没有亲密朋友关系,持续一段时间对接触陌生人表现出过度的退缩或逃避,过度进行社会隔离的活动,如读书、在房间听音乐、打游戏;

6、对批评、不赞成或拒绝信号过度敏感,缺乏决断力;

7、 在表现出与他人接触的意愿之前,有保证被他人喜欢的过度需求;

8、 经常自我挫败,不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感觉自己不受欢迎;

9、 在社交中有显著生理症状,如心跳加速、大量出汗、嘴干、肌肉紧张和颤抖;

10、语言障碍:词汇量少,难以组织长句,难以表达感受;口吃;

八、 分离性焦虑/依恋障碍

1、想到会离开家伙与亲人分开时,过度的情绪悲伤或者不断抱怨,如哭闹、攻击、要求在一起、发脾气;或出现身体不适,如头疼、胃疼、恶心;

2、 持续担心对不现实的分离的恐惧,如父母会失踪,被绑架,被伤害,遭遇不幸等;

3、 离开家或与父母分开后不断抱怨,夸大悲伤,如恳求回家,要求去见父母或打电话;

4、 没有亲密对象的陪伴就不愿或拒绝睡觉,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

5、 对主要照料者表现出退缩和拒绝,对所有人都保持距离;

6、 过快的对陌生人表示出友好,或不加选择的对陌生人表达感情;

7、 拒绝接受照料,坚持不需要任何人帮助;

8、 储藏食物或暴饮暴食;

9、 对兄弟姐妹、同伴、照料者表现出攻击;

10、频繁撒谎而不懊悔,或偷一些不重要的小东西。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备5个方面的特点,“背叛” 父母三次!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要“背叛”父母三次

照顾和分离,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曾经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在和妈妈争吵:凭什么我的所有事都要你来做决定,我就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吗?我就想学书法,不想学奥数,你怎么就是不懂。

妈妈很早之前就给女儿报了一个奥数班,害怕女儿不同意,一直瞒着她。直到上课那天,女孩被妈妈“骗”去上课才发现妈妈给她报的并不是她喜欢的书法班。

女孩说:“你这样有意思吗,要学你自己去学。”妈妈说:“你的数学成绩这么差,必须要上,没得商量。”

女孩当时特别生气,认为妈妈一点都不尊重她:“这是你的想法,又不是我心里想的,为什么总是强迫我。”

她的每一个言行都在控诉妈妈“不尊重她”。

孩子从3岁开始,自我意识觉醒,他们不再像小绵羊一样,唯父母之命是从,更愿意做的事就是“反抗父母”,会通过拒绝、顶嘴、抗议等方式来彰显自我。

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叛逆,而是暗示着他想与父母“分离”。

有心理学家曾说: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需要“背叛”父母,才能建立强大的自我。

理解孩子叛逆精神的父母,都会让孩子经历这三次“背叛”。

第一次“背叛”:

允许孩子说“不”

孩子从两三岁开始会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许多“乖孩子”会变成处处与父母作对的“熊孩子”,动不动就要把“不”挂在嘴边。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孩子频繁地说“不”时,代表着他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来了,这时候的孩子对任何事物都会用“我的”来标志自己的权力。

《扑捉儿童敏感期》中指出:从2岁开始,儿童发现自己同世界其实是分离的,自我开始萌芽,便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这时候的孩子,就有了对父母的第一次“背叛”。

主要表现为:

父母讲道理根本就不会听,动不动就会唱反调;

嘴里会蹦出一个词“不要”,总有找出自己不听话的理由;

时刻保持着“这是我的”的警戒线,别人都不能碰他的东西;

明明做不到,却样样都要自己来……

其实,孩子的这种“背叛”,更多的是在建立“自我的边界线”,在为自己日后会成为怎样的人做铺垫。

此时,父母的回应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拒绝孩子说“不”,它的弊端是否定孩子,扼杀孩子表达自我的能力,形成“讨好型人格”,会缺乏为自己“争权”的勇气,习惯被人牵着鼻子走,遇事总是没有主见。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说“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生八阶段论”中指出:学前儿童的发展任务是“信任、自主与主动”。“不”是孩子表达自我的第一步,它标示着孩子能在“不满意”的行为面前,有拒绝的勇气。

这样的父母会对孩子展现充分的信任,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未来会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第二次“背叛”:

退出孩子的生活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妈妈从7、8岁开始,每个星期总有两三次,会偷偷翻她的钱包和书包;出去玩的时候,和谁出去玩都必须问得清清楚楚,甚至要给朋友打电话确认真实性才会同意;在家里除了上厕所,只要关起门来肯定会问“在干嘛”,然后要求把门打开。

因为这些事,她曾经和妈妈冷战过,吵过架,但都没有消除妈妈对她的控制欲。

她说:“就算妈妈的出发点是因为爱,但不尊重我,也会让我感到窒息。”

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有自己的心理边界,它就像一座“心理围墙”承载着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可惜有些父母总是用“残忍”的方式来打破孩子内心的这道屏障:

很多父母总是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认为“孩子是我的”就要“听我的”,以此来掌控孩子。

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会带给孩子“信任危机”,让孩子对父母失去安全感。

当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就意味着他要开始脱离父母而独立生活了,便有了人生的第二次“背叛”。

第三次“背叛”:

父母学会给孩子“放权”

曾看过一档叫《你会怎么做》的亲子节目,里面有一段情景模仿很真实。

高考填报志愿前期,妈妈与女儿对话:

妈妈:老师说已经发了填高考志愿的表,我怎么没看到?

女儿:老师说可以自己填。

妈妈:怎么可能让你自己填,肯定要爸妈做决定啊。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具备5个方面的特点,“背叛” 父母三次!

妈妈还在不停地说:你人都是我生的,还能不听我的吗?

似乎干涉孩子,成了家庭教育中的必备“功课”:小时候,孩子吃什么穿什么,都是妈妈做主;长大后,孩子上什么大学也必须要听父母的。

有研究表明,长期在被迫选择下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权利,也会缺乏责任感。

父母嘴里喊着“我是为你好”,却又不给孩子“放权”,这样的孩子未来只会被社会推着走。

孩子只有在有了选择力以后,才会在“拥有与失去”中学会取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会“放权”的父母,会让孩子在选择中明白自己的方向,有了选择权,孩子就有征服世界的能力。

培养孩子,不要把顺从当成唯一的标志,要给孩子“背叛”父母的机会。

对此,您怎么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