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的今天,“近地天體”,這個詞語相信大家不再陌生了,科學愛好者們多少都有一些了解,是指那些一直頻繁活動在地球附近的小天體,有的還具有潛在威脅,它們與太陽的最近距離小于或等于1.95億公裡。

來自美國宇航局的監測資料顯示,這些年我們發現了不少近地天體,有數萬個之多,因為公轉關系,它們與地球距離也是時遠時近,小行星1998KY26就是一顆近地天體,多次造訪過地球附近近地軌道。
小行星1998KY26以1-1.5天文機關的距離圍繞太陽公轉,軌道偏心率為0.2,與相對黃道傾角為1 °,軌道周期為500天。備注:1天文機關約等于1.5億公裡,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就等于1.5億公裡。
通過以上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小行星1998KY26公轉軌道在地球公轉軌道的外側,并且與地球公轉軌道存在交彙點,事實正是如此,小行星1998KY26曾來到與地球非常近的位置,距離僅374000公裡,比地月距離還近。
小行星1998KY26與地球距離是那麼的近,應該是太陽系中最容易接近的天體之一,然而日本隼鳥2号飛船飛10年才能成功抵達1998KY26,隼鳥2号目前正在急速飛行,1秒飛36.28公裡,明明這麼近,為何要飛這麼久?
在浩瀚的太空中,人造飛船想要飛掠一個天體難度并不大,隻需先計算出天體的速度和軌迹,然後就可以算出飛船的速度和軌迹就可以了,在飛行過程中,再對飛船的速度和軌迹進行微調,就能從天體附近掠過。
上個世紀,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飛船都八大行星之首的木星上空掠過,借用木星引力來增加速度和改變飛行方向,即引力彈弓效應,在木星引力的幫助下,這兩艘飛船才沖出了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
2019年,新視野号在距離地球66億公裡遠的外太空中進行過一次冒險飛掠,以3500公裡的距離掠過柯伊伯帶小行星天涯海角(2014MU69),拍到了多張非凡的近照,還獲得了寶貴的科學資料。
但是人造飛船要抵達一顆小行星,并跟小行星一起飛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要一步步地調整自身飛行軌道,最後讓自身飛行軌道與小行星軌道重合,當時機成熟後,才可以快速變道,直接切入小行星軌道。
切入小行星軌道後,飛船還要不斷地改變方向速度,盡量與小行星的飛行速度保持一緻,速度過快或速度過慢都有可能脫離軌道,一旦脫離軌道,飛船再想切入小行星軌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顯然得不償失。
人造飛船想要抵達一顆小行星,需要多次調整自身飛行軌道,需要多次調整飛行速度,還需要等待時機成熟,是以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飛船背後的操作團隊需要制定萬無一失的飛行計劃才行。
2018年10月20日發射的貝皮科倫坡号飛船為了進入水星軌道,ESA和JAXA在發射前就制定好了周密的計劃,計劃飛行7年,一次飛掠地球,二次飛掠金星,6次飛掠水星,之後才切入水星環繞軌道,與水星一起飛行。
現在,隼鳥2号想要和小行星1998KY26一起飛行,那麼同樣需要制定周密的計劃,自從隼鳥2号飛船于2020年12月飛掠地球,并成功傳回小行星樣品後,就開啟另一段“追星之路”,追趕小行星1998KY26。
由于隼鳥2号所剩燃料已經不多,隻剩下30公斤氙氣推進劑,是以盡量要利用行星的引力來增加飛船自身的飛行速度,擴大軌道半徑,兩次飛掠地球,一次飛掠金星,在飛掠金星時還會遭遇小行星2001 AV 43。
知道了吧,隼鳥2号需要飛好久才抵達1998KY26,按照日本宇航局計劃,約在2026年7月前後,隼鳥2号将高速飛掠小行星(98943) 2001 CC 21,要等到2031年7月,隼鳥2号飛船才抵達1998 KY26,算算時間,整整需要10年。
為什麼要用10年時間來抵達小行星1998 KY26呢?據初步了解,1998 KY 26是一顆近球形的亞公裡小行星,直徑約為30米,并以10.7分鐘每周的速度在旋轉,其軌道在地球與火星轉移軌道上,并且富含水。
隼鳥2号裡程表顯示,以每秒36.28公裡的速度在飛,已經飛行了64.44億公裡,但距離小行星1998 KY26還有很遠的路程,看來,隼鳥2号還得繼續加油了。有趣有料的科學内容請關注唯一的微信公衆号:有趣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