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要寫出中國人和世界的聯系” 華僑大學教授陳慶妃對話知名華人作家陳河

中新網2月9日電 據《中國新聞》報報道,陳河常說,當你走得足夠遠,你會發現你自己。陳河可謂海外華人作家中走得最遠的一位,他的生活常常逸出常軌,從遊飄蕩,任意東西,倏忽南北。這種行蹤不定的遠行以緻于我每一次聯系他的時候,首先問:最近在哪裡?

陳慶妃:您的遠行和創作讓我想起蕭乾先生的自況“不帶地圖的旅人”。請問您有旅行地圖嗎?

陳河:沒有地圖,基本是随機的。我隻是保持着對旅行的興趣,一有機會就趕緊上路。

我想說說剛出國時的幾次旅行。1995年,我在阿爾巴尼亞生意還沒做幾年,英語還沒學會幾句,有一天經過埃及大使館的時候,突然産生欲望,去看看金字塔尼羅河。後來居然拿到了埃及簽證,就背着背包獨自去往埃及和伊斯坦布爾。那一次我順尼羅河而下,去了開羅、盧克索、阿斯旺,回來時在伊斯坦布爾住了幾天。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的旅行,我覺得世界是那麼美好,旅行是那麼有趣。

兩年之後,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發生了動亂,僑民紛紛逃離。我靠一個巴黎的朋友幫助拿到簽證,前往法國避難。這期間隻有二十多天,利用這段時間我跟旅行社走馬觀花了十幾個國家,見識了西歐生活。這一次的避難旅行對我後來的寫作産生了巨大的幫助,我寫《紅白黑》的時候,裡面有大量的法國和意大利生活,我完全是靠這一次時間有限的旅行經驗支撐了故事。這本書後來在意大利南方的巴勒莫出版了意大利文版,受到了非常好的評價。出版社社長問我在法國生活了幾年,我說我當時僅在巴黎呆了十來天,還沒踏足過意大利。他說這簡直是難以置信。

陳慶妃:在您的旅行與創作之間,究竟是地圖帶動了文學版圖的擴張,還是文學牽引了地圖路線的延伸?

陳河:我覺得這兩種情況是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的。從大的方面來說,我在1994年離開國内前往阿爾巴尼亞,開始了移民生活,這讓我的寫作獲得巨大的地理空間。我不屬于那一類一輩子寫一個小地方寫一條小街的人,崇尚海明威一樣的寫作方式,必須到遠方去。但我又不是那種靠旅行找寫作靈感的人,據說毛姆就是一直在遠東旅行,寫出很多短篇。

十多年前,我了解到二戰時期有加拿大的華裔士兵被英國特種部隊招募,空投到沙撈越叢林抵抗日軍,心靈受到震撼,産生了強烈的寫作欲望。但當時我還在做繁忙的貿易生意,無法脫身去沙撈越實地考察,結果完全是憑着查找資料虛構想象出了一本《沙撈越戰事》。在這本書寫作過程中,我深深喜歡上了馬來西亞叢林,還想繼續寫一本書,這一回,我有時間前往馬來西亞,到了怡保、紅土坎、邦咯島等地方尋找感覺,寫出了《米羅山營地》。又過了幾年,我終于有機會去了東馬來西亞,站到了夢中的沙撈越河邊,而這已經是我寫出《沙撈越戰事》七年之後。

陳慶妃:您的作品和旅行路線一樣,看似跨度很大,但精神核心非常堅實而穩定,從《沙撈越戰争》《米羅山營地》的馬來亞華人抗戰到新作《天空之鏡》追迹南美華裔的世界革命征程,超越時空,都指向海外華人的移民史和生存史,并且最終指向自己——一個全球化時代“新移民”的精神歸宿問題,可以這麼了解嗎?

陳河:您說的很對。《天空之鏡》小說裡很清晰地透露出了這樣一個核心。

十幾年前,我在古巴切·格瓦拉墓地發現埋在他身邊的一個玻利維亞遊擊隊員是中國人,我一直想深入了解此事。2018年,我前往玻利維亞當年切·格瓦拉遊擊隊全軍覆沒的山區去現場調查,發現這個中國隊員是秘魯的華人巴勃羅·張,外号奇諾。而當我繼續了解下去,發現了一百多年前有十幾萬華人被奴隸船販運到秘魯,奇諾正是這些華人奴隸的後代。當我步步向前發掘華人百年前曆史,聯想到了旅途中到處見到的中國大企業在南美所進行巨大工程。是以這個小說的寫作有了一個目标:我要寫出幾百年來中國人和世界的關系。

陳慶妃:我曾在學術論文中将您書寫歐洲闖蕩的小說命名為“新華商小說”,作為溫州籍海外商人/作家,您是如何了解特殊的僑鄉地方經驗與您世界性寫作的關系的?可以談談《義烏之囚》的創作過程嗎?

陳河:1995年我還在阿爾巴尼亞的時候,有一個叫阿賓的人從意大利來到地拉那做生意。他在意大利隻能打工,想到這邊自己當老闆。阿賓的生意很不順利,開始沒多久,他弟弟在義烏幫他們組貨時遇難了。這個故事一直在我心裡。

後來我到了加拿大,自己也頻繁跑義烏。有一件事蠻奇怪,我開始重新寫作後,十來年時間寫了大量小說,竟然沒有一篇小說和義烏有關,完全避開了這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地方和經驗。但是上面提到的阿賓弟弟的事情像一顆種子埋在我心底,一有合适的條件就會發芽。義烏對我來說像一個迷宮,充滿了很多鮮活而詭異的元素。

有一年我全家去墨西哥,在瑪雅文化遺址區附近一個叫梅利達的城市,我發現一個“巴紮”市場裡面全是義烏的貨物,這讓我從很大的空間和時間來看義烏這個地名。我想把這些寫出來,寫一個有形而上學高度的作品,但是困難重重,幾年時間都無法突破瓶頸,原地打轉。我沒有放棄,寫不下去就放一放,過些日子再拿起來嘗試,有一天,我終于找到了迷宮的出口,完成這篇難度很大的中篇小說。

陳慶妃:戰争、革命、闖蕩、懸疑、揭秘,無疑是陳河小說的關鍵詞。曆史和現實留下太多書寫的縫隙,在虛構和非虛構之間,陳河承擔了一個小說家的叙事天職和作為華人作家的倫理情感,以自由遷徙的姿态,以複眼探視海外華人隐秘的心靈世界。您的下一部作品将會以什麼方式出現呢,可否透露一二?

陳河:随着年齡增長,我開始有意識地多寫老家的事,也就是自己的早期記憶,最近發表的《塗鴉》寫的就是溫州往事。事實上我寫了不少這類小說,比如《夜巡》《布偶》都屬我最好的小說。

溫州是個很奇幻的海邊小城,1876年的時候,英國在《煙台條約》獲得溫州通商口岸權。當時溫州是個非常偏僻的地方,但英國人對這裡情有獨鐘,據說是放棄了福州的通商權,選擇了這裡。過了六七十年,英國人的遠見顯示了出來。日本人占領了上海和沿海大部分港口之後,溫州由于偏僻遙遠,沒有落入日軍之手,成為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港口,外國商船如織。一直到了1944年,日軍害怕美軍會在溫州登陸,重演諾曼底戰略,才派重兵過來占領了溫州。

我出國前一直在汽車運輸機關工作,對交通的事情感興趣,想寫一本第一個把汽車開進溫州的人的書。當我把故事放到了辛亥之後工業文明進入溫州這樣一個大背景之後,全盤都活了。疫情期間我無法旅行,正好安心坐下來寫這本書。現在書稿已初步完成,這将是我一本重要的書。

【人物簡介】

“我要寫出中國人和世界的聯系” 華僑大學教授陳慶妃對話知名華人作家陳河

華人作家陳河。

陳河,原名陳小衛,生于1958年,浙江溫州人,曾擔任溫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94年出國,在阿爾巴尼亞經營藥品生意。1999年移民加拿大,定居多倫多。

作為海外華人作家代表人物,陳河在《收獲》《當代》《人民文學》等刊物發表多部作品,著有《緻命的遠行》《夜巡》《西尼羅症》《沙撈越戰事》《布偶》等小說,曾憑借中篇小說《黑白電影裡的城市》獲首屆“郁達夫小說獎”。

“我要寫出中國人和世界的聯系” 華僑大學教授陳慶妃對話知名華人作家陳河

華僑大學教授陳慶妃。

陳慶妃,福建松溪人,文學博士,華僑大學文學院、海外華人文學暨台港文學研究中心教授,“海外華人文學理論與批評”方向碩士生導師,中國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華僑華人文學、香港文學,現當代文學。

(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