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春節應該怎麼翻譯?

是“Happy Lunar New Year”

還是“Chinese New Year”?

寅虎年到來,全國各地的朋友都在歡度新春佳節。包括海外的華人華僑在内,全世界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也在一同慶祝農曆壬寅年的到來。但春節應該怎麼翻譯,成了大家争論的一個話題。

不少國家的上司人都發表了新年賀詞。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約翰遜都是用“Happy Lunar New Year”的表達拜年。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一月底和二月初發表了兩次新年緻辭,第一次用了“Lunar New Year”,第二次用了“Chinese New Year”。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此前,曾經抗議泡菜、參雞湯、韓服起源于中國的南韓教授徐坰德,也盯上了農曆新年的英文譯法。他聲稱由于南韓也過春節,是以這個節日不能翻譯為“Chinese New Year”,而必須翻譯為“Lunar New Year”。他号召南韓網友抵制“Chinese New Year”的英文譯法。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争議?我們作為中國人又應該用哪個英文詞彙描述農曆新年?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中國農曆不是 “Lunar Calendar”

首先解釋下詞義。英文中 “Lunar” 這個形容詞意思是“和月亮相關的”,詞源為拉丁語的 “Luna” ——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露娜”。“Lunar New Year”實際上是“Lunar Calendar New Year”的簡稱,直譯成漢語為“月曆新年”或“陰曆新年”。

月曆,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參考月相周期制定的曆法。由于月亮的盈虧在夜間一目了然,觀測月相比觀測太陽更容易,是以很多古代曆法是月曆。在目前世界上仍然通行的曆法中,隻有伊斯蘭教的哈吉來曆為純粹的月曆。

月亮兩次出現同樣月相之間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無月為朔,滿月為望),平均時長約為29.53天。在陰曆中取整之後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如果我們将12個朔望月定為一年,那麼1年的長度大概就是354.36天。伊斯蘭曆采取的就是這種方法,平年有354天,閏年有355天。

我們知道一年四季是由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形成的,與月球無關。根據現代的精确觀測,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周的時間(稱為太陽年或回歸年)約為 365.24 天,比12個朔望月多了11天多。這就意味着伊斯蘭曆這類月曆的“年”和回歸年之間的誤差會越來越大,是以月曆的一個顯著的局限性就是沒有季節(每過十幾年,夏天的月份就會變成冬天的月份)。

中國古代社會非常重視農業,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太陽的位置變化與農業氣候有着密切關系,隻參考月相制定的曆法不能滿足古代社會的需求,我們的祖先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創造了“節氣”的概念。

至于如何确定節氣,早在《周禮》中就出現了“土圭測影”的記載[1]。具體的方法為垂直地面立一根長杆,通過觀察記錄它在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确定節氣——每年日影最長定為“冬至”,每年日影最短定為“夏至”,其中晝夜長短相同的兩天就是春分和秋分。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北京古觀象台的圭表

古人為了同時確定“月”反映月相盈虧、“年”反映太陽周年運動,是以就發明了“置閏”——基本原則就是每兩三年加一個閏月(置閏的具體規則極其複雜,本文篇幅有限難以展開)。如此一來就解決了12個朔望月比一個太陽年少11天的問題。

由于中國傳統曆法(又稱農曆或夏曆)同時參照了對太陽和月亮的觀測,屬于一種“陰陽合曆”,翻譯成英文應當為 “Lunisolar Calendar”。近代一些老百姓将傳統曆法稱為“陰曆”,主要是相對西來的純陽曆而言,這種叫法實際上是不準确的。

基于上述基本原則,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多重曆法。漢武帝的時期制定了第一部完整統一且有明确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該曆法規定一個回歸年為365又1539分之385日,一個朔望月為29又81分之43日,以冬至所在的月份為11月,确定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

在《太初曆》之後,大陸曆朝曆代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不斷根據觀測修正誤差以及改良置閏規則,陸續出現了南朝宋人祖沖之的創制的《大明曆》、唐朝僧一行創制的《大衍曆》以及元朝郭守敬等人創制的《授時曆》等曆法。這幾部曆法無論精度還是計算方法都領先于西方。

到了晚明,徐光啟等人吸納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地谷等歐洲天文學家的新理論創制《時憲曆》,根據太陽的實際位置确定節氣(定氣)。現行版本的農曆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負責頒布發行,其定氣法和置閏規則等基本思想均沿用自《時憲曆》[2]。

在古代,東亞漢字文化圈諸國的曆法均照搬自中原。越南從14世紀至19世紀初都在使用元明的《授時曆》,1813年采用了中原的《時憲曆》,之後随法國殖民開始改用西曆。

北韓半島的政權長期接受中原頒曆授時,早在西元624年就有高句麗“遣使内附,受正朔,請頒曆。許之”的記載。之後半島相繼出現的高麗王朝和北韓王朝長期為中原屬國,接受元明清朝廷頒曆,直到滿清甲午戰敗後被迫放棄與北韓的冊封關系。

曆史上越南、北韓和琉球等國臣服中國的大部分時期,其國内使用的曆法都來自中原朝廷,甚至連朔望的時間和置閏的計算也全都按照中原的觀測确定而非當地時間。近代越南和北韓開始根據當地的觀測定朔和定氣,由于兩國的緯度和時區與中國不同(朝韓比北京早一個小時,越南比北京晚一個小時),會偶爾出現和中原農曆相差一天或者一個月的情況。但是直到今天,越南和朝韓的農曆同共和國現行農曆一樣都遵循崇祯朝修訂的《時憲曆》中記載的規則。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年節習俗的傳承

越南人和北韓人除了使用的農曆來自中國,過年的習俗自然也來自中國。

大陸早在漢朝就有歲首全家祭祖的記載,例如東漢農學家、文學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提到了“正月之朔,是謂正旦,躬率妻孥,潔祀祖迩。”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漢人崔寔的《四月月令》記載了新年的慶祝活動

最早的關于門神形象的記錄也來自漢朝,《漢書 · 廣川惠王越》中有載“其殿門有成慶(古代勇士)畫,短衣大绔長劍”。

魏晉時期開始有關于守歲的記載。周處《風土記》曰:“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别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南朝梁人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很多當時的過年習俗:

“元日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也”描述了人們通過燒竹子來驅魔避邪(到宋朝時人們開始用火藥制作爆竹)。

“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即福字和春聯的起源。

“歲暮家家俱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家人相聚飲酒,一起守歲,吃年夜飯。

足可見今天我們熟悉的大部分過年習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3]。

辛亥革命之後,民國廢除農曆,全面改用西洋格裡高利曆。首任總統袁世凱将新西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将舊農曆元旦改稱“春節”(在民國以前,春節一詞主要指立春)。這個命名習慣被國人沿用至今。

1928年,國民政府曾頒布政令禁止人們出版和使用農曆,甚至禁止老百姓慶祝農曆新年,理由是他們認為“迷信是國民革命程序上的障礙物,舊曆是迷信的參謀本部”。最終由于民間抵觸過于強烈,政府不得不放棄。後來國人逐漸形成了日常使用西曆但是仍然慶祝農曆節日的習慣,即新舊二曆并存。

目前在國外,除了華人華僑以外,慶祝農曆新年的族群主要是越南和北韓人。日本由于明治政府于1873年完全廢除了基于中國傳統曆法的“和曆”而全面改用西洋格裡高利曆,舊曆元旦的慶祝活動全部遷移到了西曆的1月1日。

在越南,農曆新年被稱為“節元旦”(T t Nguyên án)或者“節”(T t)。圍繞新年的諸多習俗和中原類似,例如從臘月廿三送竈王爺,到過年期間貼春聯、貼福字、挂年畫、放鞭炮等。越南人和中國人一樣,會盡量在除夕前趕回家鄉,同家人一起守歲,吃年夜飯。到了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此外越南人還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的習慣。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越南商店販賣的新年飾品

北韓人将農曆新年叫作“ ”(北韓語的新年)、“ ”(元旦)或“ ”(歲首)。北韓人也講究除夕之前回家,除夕夜同家人一起守歲。年夜飯通常是由媳婦親手準備的五谷飯、饅頭和烤肉等傳統飲食。他們和我們一樣,大年初一晚輩對長者行大禮拜年(“歲拜”),長輩給晚輩壓歲錢。人們還會在這天祭拜祖先,給故人供奉食品(“正朝茶禮”)。祭祀結束之後,人們才能享用由米糕片湯等菜肴組成的新年第一餐“歲馔”。春節期間的戶外活動通常有踢毽子、投壺和放風筝等。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南北韓人新年祭祖的供桌(ABC)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越南和北韓過年的習俗基本都是從中國照搬的,完全繼承了“團圓”“拜年”和“祭祖”這些核心精神,隻有極少數飲食和活動有所差別。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政治正确”的産物:

“Lunar New Year”

近幾年來随着中國經濟崛起和國人消費能力的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留意到農曆新年這個節日。西方的商家和政客有意想要通過拜年拉攏華人群體,但是他們發現很多海外越南人和南韓人不願意承認自己過的是“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也不習慣中國近代袁世凱發明的叫法“春節”(Spring Festival),是以出于“文化包容”的所謂“政治正确”創造出一個去中國化的說法——“月新年”(Lunar New Year)。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Chinese New Year”(紅色)和 “Lunar New Year”(藍色)被美國人搜尋的熱度,近兩年使用後者的人超過了前者(Google Trend)

與此類似的現象是,西方近些年開始用問候語“各種節快樂”(Happy Holidays),來代替“聖誕節快樂”(Merry Christmas)。這種新的稱呼囊括了年末的多個節日,例如西曆新年和猶太人的光明節等等,目的是為了照顧不信基督教的人。他們按照這個邏輯,理所當然地認為使用“月曆新年”可以同時讨好華、韓、越等過節的亞裔族群。

不得不說,“月曆新年”這種叫法有些不倫不類。首先,前文已經闡明中國傳統曆法并非純粹的月曆或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由觀測太陽确定的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曆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再者,世界上并非隻有中國用月相确定日期,現今仍被使用的伊斯蘭曆才是隻看月亮不看太陽的真正的陰曆。是以在國際上使用“月曆新年”的說法會造成指代不明的問題。

最後,中國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與高度排他甚至鼓吹迫害異教徒的三大亞伯拉罕一神論宗教有着天壤之别。中國傳統曆法屬于天文曆,完全按照日月的天體運作規律而制定,正月初一就是最接近立春的朔日(新月),有别于現行格裡高利曆這類基于人為設定的基準點然後按照一定規則推算日期的算數曆,西曆新年沒有任何天文學意義[4]。

中國的年節也是世俗的節日,既不依賴隻有信徒才能感受的超驗宗教理念,也無關某位傳說人物的誕生時間。願意參與節日活動的人中國人都歡迎,不感興趣的人我們也不會去強迫他。是以拜年本身就不存在“非基督徒被耶誕冒犯”這類信仰沖突問題。

現如今很多越南人和南韓人使用着中國制定和頒布的農曆,遵守着從中國傳入的過年習俗,但是就是不願意承認過的年和中國有關,甚至還妄稱春節是他們發明的。之是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歸根結底還是由于近代中國的羸弱。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農曆新年之争

曆史上北韓和越南長期奉中國為宗主,學習中國文化、效仿中國典章制度,“北韓”和“越南”的國号都是中國皇帝所賜。北韓王朝文臣徐居正稱北韓“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北韓《成宗實錄》中寫道:“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

越南的士大夫同樣以繼承中國文化為榮。阮朝官員李文馥曾描述越南文化“以言乎治法,則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統,則本之六經四子,家孔孟而戶朱程也。其學也,源左國而溯班馬;其文也,詩賦則昭明文選而以李杜為歸依;字畫則周禮六書而以锺王為楷式。賓賢取士,漢唐之科目也;博帶峨冠,宋明之衣服也。推而舉之,其大也如是。而謂之夷,則正不知其何如為華也。”[5]

1885年,清朝于中法越南戰争後簽訂《中法新約》将越南讓予法國。十年後,清朝于中日甲午戰争後又簽訂《馬關條約》将北韓讓予日本。天下朝貢秩序的崩塌和宗主國的遺棄,讓小中華諸國陷入了認同危機——他們一方面依然認為很多中國的文化與事物是先進的,另一方面又對中國現政權的無能感到失望。在這種情況下,受到帝國殖民淩辱的當地人開始出現了本土意識乃至民族主義。

上世紀20年代北韓曆史學家、反日志士申采浩等人發起所謂“新史觀運動”,用“檀君神話”取代中國史書記載的箕子北韓、歌頌壬辰倭亂時期的北韓抗日名将李舜臣而淡化大明援軍的作用等等,以此建構“民族叙事”反抗日本帝國殖民。幾年前南韓将端午祭申遺,一些學者和報刊宣稱南韓人發明了印刷術、造紙術、圍棋和泡菜,現在越南政府新聞網宣稱春節起源于越南等等,都是小中華離心離德的展現。

對于南韓人和越南人近代的這些曆史發明,我們應當泰然處之。例如回到農曆新年的翻譯問題,中國傳統曆法是中國古人偉大的思想成果,農曆新年的慶祝活動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我們對外自然要理直氣壯地将這個節日翻譯為“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New Year”(簡稱“Chinese New Year”),或者更自信點直接使用漢語拼音“Xinnian”或者是“Chunjie”。

在生活中遇到越南人或者南韓人使用“越南新年”“北韓新年”或者“月曆新年”的說法,我們也不必非要斤斤計較。一方面來看,他們願意将中國傳統曆法和節慶據為己有,其實也是對中國文化的肯定。中國向來不介意“文化挪用”,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更重要的是,國人必須意識到造成這一争議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國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已經不能再代表世界先進的文化了。在目前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下,我們與其和南韓人越南人争論曆史文化的歸屬,不如知恥後勇,負重奮進,傳承、發揚并創造出更優秀的中國文化。

最後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如虎添翼、虎虎生威!Happy Chinese New Year!

2月9日(今日)

中國短道速滑隊将繼續沖金之路

任子威!沖呀!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參考文獻:

[1]《周禮·地官司徒第二》

[2] Aslaksen, Helmer.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0).

[3] 孔冰欣. "春風送暖别舊年, 昔人何以迎新歲." 新民周刊 3 (2020).

[4] 注:“正月初一是最接近立春的朔日”為通常有效的經驗法則,在極少數年份裡會出現例外情況。

[5] 李文馥. “夷辨.” 1831.

來源:觀察者網 作者:戴雨潇

責任編輯:馮喬婷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就應該理直氣壯地喊出:Chinese New Year!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