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好像萬物都進入了休養的狀态,身體也會因為寒冷容易“罷工”。

(圖檔來源:soogif)
比如中風,它的發病率在冬天會上升。
常說的中風,就是腦卒中,是最常見的腦血管病之一。
為什麼腦卒中會成為“冬日刺客”?
腦卒中,不管是缺血性還是出血性,最終結果都是相似的——影響腦功能。
尤其是運動區域、語言區域、視覺區域,當運動區域受損時,會出現肢體無力或無法動彈,比如:突然站不穩、手指麻木、無力。
當語言功能受損時,就會說話困難。
有的雖然能發聲,但說出來的多是些沒有實質性意義的字詞。
當主管視覺的部門癱瘓時,會有眼前發黑甚至半側視野缺失的表現。
不同的腦功能區域受損,中風的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或多或少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比較嚴重的表現是癱瘓,生活不能自理。較輕微的也可能是說話不利索、身體活動困難等[1]。
那麼,當身體發出哪些危險信号時,我們要小心是卒中呢?
1:看1張臉——臉是不是出現了不對稱的表現、是不是有口角歪斜?
2:查2隻胳膊——平行舉起兩隻手,看是否有單側無力的現象;
(聆):聽語言——進行簡單對話,觀察是否有言語不清,表達困難。
三條表現出現任何一條,盡快就醫或撥打120,卒中發生後的4.5個小時是“黃金救援期”[2],越早得到救治,恢複的可能性越大,發生後遺症的可能性越小。
大腦,人體的最高指揮中樞,就像是公司老闆,統籌規劃員工的各種活動。
而血管,就是後勤部門,負責運輸營養和氧氣,確定老闆和其他各個部門的正常工作。
腦卒中的發生,正是後勤部門出了問題!
當血管,因為常年得不到保養,在熬夜、吸煙、喝酒、高脂飲食的作用下,裡面堆積了大量“垃圾”,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使得血管的正常運輸功能受阻,營養、氧氣輸送不到位,大腦就無法正常工作,缺血性腦卒中就可能會發生。
除血管自身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外,心髒、下肢等處的血栓一旦脫落,順着血流移動到腦内,就會在腦内小血管設下路障,形成栓塞。
還有一種出血性腦卒中,通常是因為高血壓引起的。
當血管長期承受超出正常狀态幾倍的負荷時,或者血管先天比較脆弱時,血管可能會不堪重負,筋疲力盡,最終破裂。
如果說腦卒中發生後的急救是“亡羊補牢”,那麼,腦卒中的預防就是“未雨綢缪”。
1. 遠離“三高”,聽醫生的話,規範治療
研究表明亞洲人群中,收縮壓(高壓)每升高10毫米汞柱,腦卒中發生風險會增加53%。高血脂和糖尿病也都是已知的腦卒中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3]。
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一定要聽醫生的話,規範治療,不要因為暫時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
2. 遠離煙酒,生活縱有情非得已,終歸健康第一
國内一項納入了50萬人群的隊列研究發現,吸煙會讓城市男性吸煙者,患動脈粥樣硬化性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63%[4]。
飲酒量與腦卒中風險的關系還在研究中,但是能确定的是,重度飲酒會加重卒中風險[5]。
3. 合理飲食,适量運動,守護身體健康
均衡營養和适度的體育鍛煉是身體健康的守門員,遠離卒中,從健康生活開始。
4. 定期體檢,為自己為家人,每年1次不可少
腦卒中的預防性體檢主要是針對危險因素進行篩查,可去正規醫院挂神經内科号或專門體檢中心,内容主要有下面幾項:
a) 一般項目:BMI(體重指數)、血壓、血糖、血脂檢測。
b) 腦血管超聲+頸動脈超聲:篩查腦血管和頸部血管是否有狹窄、供血受限的現象。
c) 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有助于檢查出心房顫動和其他類型心髒病。因為房顫患者常伴有血栓形成。心房血栓一旦脫落,就有可能順着血液流動,最終堵塞腦部血管,造成缺血性腦卒中。
對于已經有缺血性腦卒中病史的患者,除了控制上述危險因素外,還應根據醫囑進行專科針對性治療[6]。
平安健康,生活前行的路上才能抵擋狂風暴雨
特約作者:肖雪燕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博士生
參考文獻
[1]Ferro JM, Caeiro L, Figueira ML. Neuropsychiatric sequelae of stroke. Nat Rev Neurol. 2016;12(5):269-280.
[2]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診急救中國專家共識2018版 [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9,19(04):287-29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中國腦卒中防治指導規範[R], 2021.
[4]Zhao D, Liu J, Wang M, Zhang X, Zhou M.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current features and implications. Nat Rev Cardiol. 2019;16(4):203-212
[5]Reynolds K, Lewis B, Nolen JD, Kinney GL, Sathya B, He J.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stroke: a meta-analysi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JAMA. 2003 Jun 4;289(21):2798. Lewis, Brian L [corrected to Lewis, Brian]]. JAMA. 2003;289(5):579-588.
[6]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中華醫學會《中華全科醫師雜志》編輯委員會,神經系統疾病基層診療指南編寫專家組.缺血性卒中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21)[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1,20(09):947-958.
編輯:郭倩、趙亞楠、張亮
插畫師:岸赤 | 校對:武宜和 | 排版:李永敏
營運:韓甯甯 | 統籌:吳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