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神童詩人汪洙和他的《神童詩》

神童詩人汪洙和他的《神童詩》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耳熟能詳、被曆代讀書人尊崇的詩句,出自何人之口?乃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大神童汪洙也!原詩是這樣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意為:天子曆來重視有才學的英雄豪傑,讀書學習就是教育你們做這樣的人。天下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隻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道,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汪洙,字德溫,北宋晚期鄞縣(今甯波市鄞州區)人。他出身于普通的農家,其父略通文墨,教子有方,汪洙自幼聰明好學,相傳他九歲便能寫詩,被鄉人口口相傳為“神童”。這個“神童”美譽,說起來源于一則故事。

神童詩人汪洙和他的《神童詩》

當時,北宋名臣王安石進士及第,首任揚州簽判,任期已滿調任鄞縣知縣。這年秋季的一天,王安石帶領全縣舉人、秀才,去孔廟參拜孔子聖像。在祭拜禮成之後,王安石忽然發現大殿牆壁上,有人用木炭塗鴉的一首詩,詩曰:

顔回夜夜觀星像,夫子朝朝雨打頭。

多少公卿從此出,何人肯把俸錢修。

落款題為“九齡童汪洙”。

這首詩極具諷刺性,說的是聖人孔子、複聖顔回之像被敗落成這般模樣,你們這些自稱孔門學生的公卿,不願捐款修葺,還好意思做模做樣前來參拜!王安石自然懂得詩中的諷刺意味,仔細環視,發現不僅大殿破敗不堪,而且孔子、顔回聖像也都頭破臂斷,實在有損尊嚴,自覺羞慚。但轉而一想,九歲孩童怎能寫出這樣富有深意的詩來?莫不是有人借機炒作,有意諷刺于我?想到這,王安便吩咐差役:“速去打探,這汪洙是何等樣人,叫他速來見我!”

話說小汪洙在家中一直是白天趕着一群鵝,到村邊田野放牧,晚上回來讀書習文,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呀!這天,汪洙又去孔廟附近放鵝,瞅空兒在樹下掏出詩書閱讀,忽然幾片烏雲遮住,頃刻間大雨從天而降,汪洙急忙收起書本,跑到大殿内避雨。進得廟門,滿目頹廢破落,蛛網密布,鳥糞遍地,不由心生怨憤,暗想:滿朝大小官吏自稱孔子學生,卻對孔聖人廟宇這般破敗不聞不問,成何體統!遂撿起地上半截燒剩的木棍,題下了那首詩作。

神童詩人汪洙和他的《神童詩》

不想驚動了知縣王安石,汪洙敢作敢當,不願出去躲避,随了父親和衙役去見縣老爺。其父汪元吉跪拜王安石,驚恐道:“小人教子不嚴,做下不端之事,冒犯了大人,還望大人海涵,從輕發落!”

王安石見汪元吉一副忠厚木讷模樣,已然打消心中疑慮。再看跪在一旁的汪洙,眼神清澈深邃,神情不卑不亢,還透出幾分機靈,不由喜愛起來。他和藹地問道:“這牆壁上的題詩可是你所寫?”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回大人,正是小人所書,還望大人指教!”王安石又問:“九齡小兒,我且問你,題詩何為?”汪洙不由有些動氣,指着孔廟說:“大人想必已瞻仰孔廟,禮拜聖人,此中境況已了然于胸,我寫詩何意自然明了。”

王安石見汪洙對答如流,态度安詳,心中暗喜,贊曰:“如此說來,這詩果然是你寫的了,神童啊神童了!”汪洙卻不依不饒,深深一揖,說:“鄉野小兒實不敢當,萬望大人念在孔聖人威望,即刻撥款修葺孔廟為要!”

王安石早有設想,滿口應答。見汪洙穿一身短衫,有意試他才學,便道:“《論語》雲:‘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你短衫草履來見我,雖是神童,卻也有違禮儀呀!”

汪洙聽出話外之音,向王安石深鞠一躬,脫口吟道:“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風。未去朝天子,先來谒相公。”

王安石一聽,連連贊歎:“妙、妙!果然神童,将來定成大器! ”

自此,汪洙神童之譽名聞遐迩。不僅讓汪洙入了當地有名的桃源書院深造,其父汪文吉也被王安石倚重,特把汪元吉推薦給轉運史,讓汪元吉負責明州府法律方面(司法參軍)的事務。

神童詩人汪洙和他的《神童詩》

傳說歸傳說,汪洙确是少小聰慧,詩才橫溢,先後寫了不少五言絕句詩,皆為一些淺顯易懂、便于孩童記誦的短詩。為了宣揚正統思想,督導孩童讀書求官,當時的塾師們将汪洙所賦的30多首五言絕句,彙編诠補成集,題為《汪神童詩》。《神童詩》文詞通俗直白,易于蒙童誦記,與《三字經》等同譽為“古今奇書”,成為訓蒙主要教材,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在《神童詩》中,除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還有幾首朗朗上口、至今傳誦的詩篇,如我們常常提到的“四喜”,也是出于此: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另有教人苦讀勤學、尊儒求貴的詩句比比皆是,如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學向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遺子黃金寶,何如教一經。”這些詩篇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誦不息,在今天仍有一定教育意義。

不過,《神童詩》中有些詩篇卻有充數之嫌,以至于以訛傳訛。比如,其中輯錄的: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此詩原名《風》,是為初唐詩人李峤所作,張冠李戴。再如:

牆角一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是為同朝王安石的《梅花》中,“數枝梅”改為“一枝梅”,不知王安石能否看到,即使看後又作何感想呢?不得而知。

神童詩人汪洙和他的《神童詩》

現代作家張愛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但早出名并不一定是好事,這在北宋神童汪洙身上展現得最為明顯。汪洙成年之後,雖淹貫博洽,熟悉經史,但曆經多次考試,均未能考中。一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将近70歲才得以考中進士,任明州府學教授。因其為人淳正,是一位好教師,随從汪洙聽課的學生衆多,有一府之望,世人均稱他為“汪先生”。汪洙去世後,朝廷特追贈為“正奉大夫”,享受正四品銜的待遇。遺世《春秋訓诂》一書。

對北宋汪神童及其《神童詩》所宣揚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今人早有诟病。倒是魯迅先生早年求學的“三味書屋”,其讀書“三味”理念頗為人稱道。原為“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肴馔,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念,後被魯迅老師鏡吾先生(壽懷鑒),改為“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的“三味”。此“三味”,闡明了三味書屋的辦學理念,教導後輩讀書不是為了應考做官,而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嘗詩書的滋味,享受人生的快樂。竊以為,這才是讀書做學問的根本所在!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