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盡己一技之長 給文物一個“圓滿”

清新古雅的書法字畫在曆史長流的沖刷下,難免出現斷裂、殘缺、酸化、污漬等情況,如今能鮮亮完整地展現在衆人面前,全靠“幕後功臣”——紙質文物修複師,他們如醫生一般“望聞問切”“對症下藥”,巫骁就是南京市文保所的一名紙質文物修複師,日複一日紮在修複室裡,讓珍貴的古代紙質作品的生命得以延續。

新春走基層|盡己一技之長 給文物一個“圓滿”

南京市文保所的修複室裡,巫骁做着修複斷裂絹本的準備工作,他托着一個小鋼盆,用小勺子順時針攪拌着漿糊,時不時往其中加水,重複數次,直到漿糊呈流水狀,方才停下。大方桌上,刷子、毛筆、鑷子……每一件工具都看起來“平平無奇”,但要與薄如蟬翼的紙質文物打交道,可不簡單。

新春走基層|盡己一技之長 給文物一個“圓滿”

古書畫裝裱一般有四層宣紙疊加,一層畫心,一層托紙也叫命紙,還有兩層背紙。巫骁說,将命紙與畫心分離的環節,最為艱難。巫骁拿出兩張廢舊宣紙,潤濕後用漿糊刷在一起,記者嘗試分離,紙張極易破碎,巫骁解釋:“我們在揭表過程中難度比較大的,其實是揭除掉命紙的過程,非常漫長,同時我要保護下面的畫心區域,問題是畫心區域屬于濕潤的狀态,比較容易破損,直接關系到藏品包括文物的本體安全。”

揭除命紙,隻是關鍵的第一步,還需要清洗畫心,補齊殘缺部位,重新疊加命紙與背紙,裝裱。日複一日與文物相對,巫骁依靠經驗和日新月異的科技,揣摩古時工匠的奇思妙想,重塑器物過往的鮮亮。每一步都要細針密縷,容錯率極低。

新春走基層|盡己一技之長 給文物一個“圓滿”

巫骁說,有些東西修壞了還可以挽救重來,但文物很難,世代傳承至此,不能毀在自己手裡,“文物修複特别是書畫修複很難重來,書畫因為它是紙質,對本體的傷害比較大,一步遺漏了,你想挽救要付出很多努力,甚至可能付出努力都不一定有效果,做的時候我就要做一步,往後想三四步,盡可能地規避掉缺漏。”

新春走基層|盡己一技之長 給文物一個“圓滿”

過去,修複文物要追求修舊如舊,為此,修複師需要查詢閱讀大量史料,摸清書畫字卷的“家庭背景”,保持作品原有的氣韻,随着技術和理念的不斷革新,修複越發精益求精。巫骁說,修複不能隻顧當下,更要考慮到往後數年的變化,“近幾年文博發展和世界接軌之後,對于修舊如舊的概念是在變化的,因為任何一樣東西它在新的時候和現在看到的狀态是不一樣的,如果能修複完的狀态與原來的狀态一樣,過十幾年後兩種材料不同的老化程度,會很明顯地呈現出後期修補和原有的界限,破壞整體的美感,是以我們現在遵循比真迹要低一個色度的修複标準。”

從業12年,巫骁累計修複書畫50多件,文書檔案一兩百件,數量不多,因為選擇這行,就等于選擇落在時間後面。巫骁隻想盡己一技之長,給文物一個“圓滿”,讓後人有機會能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見證一個又一個曆史細節。

記者手記:巫骁的工作環境雖處鬧市,卻獨辟一處甯靜,他每天與書畫絹本晤談,不覺枯燥無味,在偌大的修複室裡一呆就是一天。巫骁說過他沒有多麼遠大的志向,隻是綿長地、不求回報地熱愛。現在,所裡面文物修複師團隊有了不少新鮮血液的加入,他們一起默默地站在文物背後,給予最強大的支撐,與時間對抗,讓文物“複活”。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金晶 編輯/國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