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盛夏高溫,動辄35℃以上的熱浪襲來,在空調、電風扇、汽水棒冰等降溫神器的加持下,咱們總能在居家、辦公時,舒舒服服地清新涼、透心涼。

而最痛快的,莫過于短袖、人字拖、五分運動褲裝備,約上三五死黨,臨街大排檔,麻辣龍蝦+冰鎮啤酒,那夜生活,别提有多爽了!

那麼,在科技落後的古代,人們又是怎麼應對夏季酷熱的呢?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關于古代高溫,清朝的乾隆八年(1743年),《續天津縣志》中曾記載:

“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

《高邑縣志》中,也記載:

“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

鉛和錫等金屬,都跟棒冰一樣曬化了,顯然是古人用的誇張手法。但持續十多天,甚至個把月的高溫天氣,導緻多人熱死的說法,應當的确是存在的。

熱死人的氣溫,該是多少度呢?

2019年,路透社報道西歐地區超過40℃的罕見高溫天氣,法國南部更是達到了45.9℃的最高記錄,導緻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7人死亡。

參考西歐的資料,咱們有理由推測,乾隆八年這個炎熱的夏天,氣溫應當是超過40℃以上了的,甚至出現了“土石皆焦”的幹旱,怪不得會熱死人。

那麼,面對夏季高溫酷暑,古人都有哪些避暑去熱的手段呢?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普通平民老百姓,避暑的方式,較為原始。

古代的農民,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都是吃完早飯後,拎着午飯、扛着鋤頭出門下地,直到太陽下山的傍晚才回家。

可偏偏,農田裡鋤上來的草,必須要大太陽曬得草根發幹,才不至于又活過來,跟莊稼搶水、搶肥力。故而,唐詩中有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鋤草,還非得在大太陽底下才行。

這時候,對古代農民們來說,在一天當中太陽最毒的中午,找個陰涼的樹底下,或是石壁、土坎的背陰處,睡上一個時辰的午覺,是件頂美的事情。

傍晚,收工回到家中,喝上一碗酸梅湯或涼茶,紮堆在大樹底下搖着蒲扇乘涼,聊聊家長裡短,說說四鄉八裡的新鮮事,炎熱的一天,就算是混過去了。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這裡,文史君要單獨說一下涼茶。

涼茶,在悶熱的廣東、福建、台灣等南方地區十分普遍,通常是由金銀花、淡竹葉等清涼去火的中草藥,搭配煎煮而成。

本來是類似中藥的舊玩意兒,卻迸發出了王老吉、加多寶等暢銷的品牌,“怕上火,喝王老吉”,如今聚在一起撸串、吃燒烤、涮火鍋,桌角擺上幾聽清熱敗火的涼茶,已經成了标配。

不得不說,涼茶是跟老幹媽一樣,是國内營銷界不小的奇迹。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好了,說完戶外的納涼,下一步,咱就該上床了!

歪腦筋的同學,請止步,本文禁止開車。

竹編的竹席、蒲草編的草席,不稀奇,咱們都見過。這裡要介紹的,是古人的避暑神器——“竹夫人”。

夫人,也就是老婆。我們常說抱着老婆睡覺,這竹夫人,用法嘛,也是讓古人抱着睡覺。

用竹篾編成的竹夫人,是一個契合人體外形的中空竹器。它的作用,是讓人在抱着它睡覺時,四肢和軀幹可以最大幅度地伸展開來,增加睡覺時人體的散熱面積,于是涼爽感也就來了。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身上的散熱問題解決了,拿頭部的呢?

頭部,就需要另一款散熱神器“瓷枕”,出場了。

瓷枕,顧名思義是由燒制陶瓷而來,通常流行于宋代。因為陶瓷冰涼的質感,再加上瓷枕中空散熱的設計,是以古人在夏季悶熱的晚上枕着它睡覺,腦袋部位就獲得了舒爽的清涼。

不過,光看外表,這麼個硬邦邦的東西,後腦勺和脖子擱上面睡覺,能不磕着碰着嗎?

别急,咱們來看瓷枕實物。

大多數瓷枕,高度和其它材料的枕頭差不多,并且設計出了貼合人體頭部的弧度,是以枕起來,還是相當舒服的。

至于硬度,說起來就相當有時代感了。

咱可别忘了,古人不分男女,都是有蓄發習慣的,隔着一層蓬松的頭發,不就在軟頭皮和硬瓷枕之間,起到了緩沖作用了嗎!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介紹完老百姓的清涼套路,文史君再來扒一扒,古代達官貴人、皇親國戚的避暑方法。

第一個要扒的,是集空調和冰箱功能于一身的古代黑科技——“冰鑒”。

冰鑒,商周時期是用青銅鑄造而成,大體類似于一個帶四個腿的方形盒子。

到明清時期,出現了用木頭制成的冰鑒。得益于當時冶金技術的進步,可以用鉛皮或鐵皮鋪在内壁上,讓擱在裡面的冰塊融化時,不至于漏水出來。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就有八阿哥、十阿哥等人,從冰鑒中取出冰鎮西瓜來吃的畫面。當時,太監還端來一大盆的冰,倒入嵌有鐵皮的木箱,也就是冰鑒裡。

說到這,大家可能發現bug了,古代沒有冰箱,大夏天哪來的冰塊呢?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咱們把視線轉到明清二朝的皇宮,紫禁城。

環繞紫禁城四周的,是一條寬闊的護城河。每年深秋,皇宮都會專門派人排幹護城河,經過細緻的清淤,再放入從京城西郊,也就是圓明園那個方向流入的幹淨河水。

等到寒冬臘月,護城河水當機得堅硬厚實,侍衛們便将冰塊鑿成一尺五寸見方,存入隆宗門外西南處的四座地窖,碼疊整齊。根據測算,這四座地窖共能存放整整2萬塊标準尺寸的冰塊。

于是,夏季來臨,宮裡的皇帝、後妃、皇子等達官顯貴,就有了足夠多用于消暑的冰塊。

冰塊擱在冰鑒裡,冰上放一碗綠豆湯、擱一杯葡萄酒,又或者是碼放幾塊西瓜,那冰鎮清涼的滋味,絕不亞于咱們今天擰開可樂瓶子,咕嘟咕嘟幾口,帶來的那股子爽勁。

同時,冰塊融化時散發的冷氣,順着冰鑒蓋子上的孔洞,蔓延至整間屋子裡,可不就是個能降下酷暑高溫的空調嗎?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此外,皇帝為了避開盛夏的酷暑,也會在涼爽濕潤的地方,修建專門用于過夏天的離宮别苑。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地處北京海澱區的圓明園,以及距離更遠的承德避暑山莊。

圓明園,曆史上的出鏡率很高,可惜在第二次鴉片戰争時,被英法聯軍洗劫完後給燒了。再加上後來本地人螞蟻一樣的搬運,現在咱們到圓明園打卡旅行,能看到的隻是破敗的爛石頭堆。

但在170來年前,這裡卻是集康雍乾三代,用無數白銀堆出的“萬園之園”。

雍正到鹹豐的幾任皇帝,大多數夏天,都要轉移到湖泊密布、氣溫涼爽的圓明園居住和辦公。

至于承德避暑山莊,單單“避暑”兩個字,就能道出該地的天氣特點了。

承德靠近内蒙古,較北京緯度高、氣溫低,且山莊周圍山林密布,登高遠眺,山間的涼風徐徐而來,頗有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清朝皇帝在此接見蒙古王公,也能在涼爽的“溫度”上,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說完了冰鑒和圓明園、避暑山莊,還是老套路,接下來文史君又要扒皇帝老子,具體是雍正和甄嬛的被窩了!

雍正年間,有地方官向皇帝進獻了一張用象牙當原材料,做成的涼席。

堅硬的象牙,怎麼能變成柔軟的涼席呢?

幸好,兩張象牙席的實物,還在故宮博物院裡儲存着,使我們得以近距離直覺地目睹這件珍貴的文物。其中一張尺寸為2.1×1.4米,通體由寬僅0.2厘米的扁平條編織而成,席面編有人字形紋,四邊沿和背面包有綢緞。

單從外觀來看,除了用作編織的原材料是象牙,以及編織的圖案比較精美外,其手工藝上面,跟普通的竹篾條編成的涼席,基本是沒啥差别的。

也就是說,象牙得先制成竹篾一樣的“象牙篾條”。

象牙,本來比較脆,容易折斷,卻能制成像竹篾一樣任由工匠編制的扁平細條,估計是使用了特定的藥水,長時間對象牙進行浸泡軟化後,才能達到柔韌的材料要求。

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雍正躺在象牙席上面,那觸感的确是相當的好,于是就來了興趣,問起這象牙席的制作材料和工藝。

但當雍正聽到象牙席繁雜的制作工藝,以及背後昂貴的材料和人工後,卻立馬下令象牙席永不再造!

站在雍正的角度,自繼位開始他一貫提倡節儉,如果皇帝太過奢靡,那将會引起王公貴族和達官顯貴的紛紛效仿,進而腐化享樂的風氣,就會傳遍官僚系統的角角落落,動搖帝國的根基。

因而,雍正果斷下令,嚴厲禁止了這條奢侈品産業鍊。

古人如何度過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連草席都是用象牙編的!

就像姚明代言的那樣,“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雍正禁絕象牙席的決策,雖然使這門奢侈品的手藝最終失傳,但卻拯救了無數的大象。

由此延伸開來,幾萬塊錢的包包,幾十萬塊錢的手表,還有鳄魚的皮帶、蟒蛇的皮鞋,無非是炫耀穿戴者的财富、地位和虛榮。真正的使用功能,反倒被人所忽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