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盛夏高温,动辄35℃以上的热浪袭来,在空调、电风扇、汽水棒冰等降温神器的加持下,咱们总能在居家、办公时,舒舒服服地清新凉、透心凉。

而最痛快的,莫过于短袖、人字拖、五分运动裤装备,约上三五死党,临街大排档,麻辣龙虾+冰镇啤酒,那夜生活,别提有多爽了!

那么,在科技落后的古代,人们又是怎么应对夏季酷热的呢?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关于古代高温,清朝的乾隆八年(1743年),《续天津县志》中曾记载:

“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高邑县志》中,也记载:

“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日,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铅和锡等金属,都跟棒冰一样晒化了,显然是古人用的夸张手法。但持续十多天,甚至个把月的高温天气,导致多人热死的说法,应当的确是存在的。

热死人的气温,该是多少度呢?

2019年,路透社报道西欧地区超过40℃的罕见高温天气,法国南部更是达到了45.9℃的最高记录,导致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7人死亡。

参考西欧的数据,咱们有理由推测,乾隆八年这个炎热的夏天,气温应当是超过40℃以上了的,甚至出现了“土石皆焦”的干旱,怪不得会热死人。

那么,面对夏季高温酷暑,古人都有哪些避暑去热的手段呢?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普通平民老百姓,避暑的方式,较为原始。

古代的农民,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那都是吃完早饭后,拎着午饭、扛着锄头出门下地,直到太阳下山的傍晚才回家。

可偏偏,农田里锄上来的草,必须要大太阳晒得草根发干,才不至于又活过来,跟庄稼抢水、抢肥力。故而,唐诗中有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草,还非得在大太阳底下才行。

这时候,对古代农民们来说,在一天当中太阳最毒的中午,找个阴凉的树底下,或是石壁、土坎的背阴处,睡上一个时辰的午觉,是件顶美的事情。

傍晚,收工回到家中,喝上一碗酸梅汤或凉茶,扎堆在大树底下摇着蒲扇乘凉,聊聊家长里短,说说四乡八里的新鲜事,炎热的一天,就算是混过去了。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这里,文史君要单独说一下凉茶。

凉茶,在闷热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南方地区十分普遍,通常是由金银花、淡竹叶等清凉去火的中草药,搭配煎煮而成。

本来是类似中药的旧玩意儿,却迸发出了王老吉、加多宝等畅销的品牌,“怕上火,喝王老吉”,如今聚在一起撸串、吃烧烤、涮火锅,桌角摆上几听清热败火的凉茶,已经成了标配。

不得不说,凉茶是跟老干妈一样,是国内营销界不小的奇迹。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好了,说完户外的纳凉,下一步,咱就该上床了!

歪脑筋的同学,请止步,本文禁止开车。

竹编的竹席、蒲草编的草席,不稀奇,咱们都见过。这里要介绍的,是古人的避暑神器——“竹夫人”。

夫人,也就是老婆。我们常说抱着老婆睡觉,这竹夫人,用法嘛,也是让古人抱着睡觉。

用竹篾编成的竹夫人,是一个契合人体外形的中空竹器。它的作用,是让人在抱着它睡觉时,四肢和躯干可以最大幅度地伸展开来,增加睡觉时人体的散热面积,于是凉爽感也就来了。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身上的散热问题解决了,拿头部的呢?

头部,就需要另一款散热神器“瓷枕”,出场了。

瓷枕,顾名思义是由烧制陶瓷而来,通常流行于宋代。因为陶瓷冰凉的质感,再加上瓷枕中空散热的设计,所以古人在夏季闷热的晚上枕着它睡觉,脑袋部位就获得了舒爽的清凉。

不过,光看外表,这么个硬邦邦的东西,后脑勺和脖子搁上面睡觉,能不磕着碰着吗?

别急,咱们来看瓷枕实物。

大多数瓷枕,高度和其它材料的枕头差不多,并且设计出了贴合人体头部的弧度,所以枕起来,还是相当舒服的。

至于硬度,说起来就相当有时代感了。

咱可别忘了,古人不分男女,都是有蓄发习惯的,隔着一层蓬松的头发,不就在软头皮和硬瓷枕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了吗!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介绍完老百姓的清凉套路,文史君再来扒一扒,古代达官贵人、皇亲国戚的避暑方法。

第一个要扒的,是集空调和冰箱功能于一身的古代黑科技——“冰鉴”。

冰鉴,商周时期是用青铜铸造而成,大体类似于一个带四个腿的方形盒子。

到明清时期,出现了用木头制成的冰鉴。得益于当时冶金技术的进步,可以用铅皮或铁皮铺在内壁上,让搁在里面的冰块融化时,不至于漏水出来。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八阿哥、十阿哥等人,从冰鉴中取出冰镇西瓜来吃的画面。当时,太监还端来一大盆的冰,倒入嵌有铁皮的木箱,也就是冰鉴里。

说到这,大家可能发现bug了,古代没有冰箱,大夏天哪来的冰块呢?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咱们把视线转到明清二朝的皇宫,紫禁城。

环绕紫禁城四周的,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每年深秋,皇宫都会专门派人排干护城河,经过细致的清淤,再放入从京城西郊,也就是圆明园那个方向流入的干净河水。

等到寒冬腊月,护城河水冻结得坚硬厚实,侍卫们便将冰块凿成一尺五寸见方,存入隆宗门外西南处的四座地窖,码叠整齐。根据测算,这四座地窖共能存放整整2万块标准尺寸的冰块。

于是,夏季来临,宫里的皇帝、后妃、皇子等达官显贵,就有了足够多用于消暑的冰块。

冰块搁在冰鉴里,冰上放一碗绿豆汤、搁一杯葡萄酒,又或者是码放几块西瓜,那冰镇清凉的滋味,绝不亚于咱们今天拧开可乐瓶子,咕嘟咕嘟几口,带来的那股子爽劲。

同时,冰块融化时散发的冷气,顺着冰鉴盖子上的孔洞,蔓延至整间屋子里,可不就是个能降下酷暑高温的空调吗?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此外,皇帝为了避开盛夏的酷暑,也会在凉爽湿润的地方,修建专门用于过夏天的离宫别苑。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地处北京海淀区的圆明园,以及距离更远的承德避暑山庄。

圆明园,历史上的出镜率很高,可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联军洗劫完后给烧了。再加上后来本地人蚂蚁一样的搬运,现在咱们到圆明园打卡旅行,能看到的只是破败的烂石头堆。

但在170来年前,这里却是集康雍乾三代,用无数白银堆出的“万园之园”。

雍正到咸丰的几任皇帝,大多数夏天,都要转移到湖泊密布、气温凉爽的圆明园居住和办公。

至于承德避暑山庄,单单“避暑”两个字,就能道出该地的天气特点了。

承德靠近内蒙古,较北京纬度高、气温低,且山庄周围山林密布,登高远眺,山间的凉风徐徐而来,颇有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清朝皇帝在此接见蒙古王公,也能在凉爽的“温度”上,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说完了冰鉴和圆明园、避暑山庄,还是老套路,接下来文史君又要扒皇帝老子,具体是雍正和甄嬛的被窝了!

雍正年间,有地方官向皇帝进献了一张用象牙当原材料,做成的凉席。

坚硬的象牙,怎么能变成柔软的凉席呢?

幸好,两张象牙席的实物,还在故宫博物院里保存着,使我们得以近距离直观地目睹这件珍贵的文物。其中一张尺寸为2.1×1.4米,通体由宽仅0.2厘米的扁平条编织而成,席面编有人字形纹,四边沿和背面包有绸缎。

单从外观来看,除了用作编织的原材料是象牙,以及编织的图案比较精美外,其手工艺上面,跟普通的竹篾条编成的凉席,基本是没啥差别的。

也就是说,象牙得先制成竹篾一样的“象牙篾条”。

象牙,本来比较脆,容易折断,却能制成像竹篾一样任由工匠编制的扁平细条,估计是使用了特定的药水,长时间对象牙进行浸泡软化后,才能达到柔韧的材料要求。

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雍正躺在象牙席上面,那触感的确是相当的好,于是就来了兴趣,问起这象牙席的制作材料和工艺。

但当雍正听到象牙席繁杂的制作工艺,以及背后昂贵的材料和人工后,却立马下令象牙席永不再造!

站在雍正的角度,自继位开始他一贯提倡节俭,如果皇帝太过奢靡,那将会引起王公贵族和达官显贵的纷纷效仿,进而腐化享乐的风气,就会传遍官僚系统的角角落落,动摇帝国的根基。

因而,雍正果断下令,严厉禁止了这条奢侈品产业链。

古人如何度过盛夏酷暑?雍正的避暑神器,连草席都是用象牙编的!

就像姚明代言的那样,“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雍正禁绝象牙席的决策,虽然使这门奢侈品的手艺最终失传,但却拯救了无数的大象。

由此延伸开来,几万块钱的包包,几十万块钱的手表,还有鳄鱼的皮带、蟒蛇的皮鞋,无非是炫耀穿戴者的财富、地位和虚荣。真正的使用功能,反倒被人所忽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