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莉莉(右)與同僚一起采購卸貨。 曹莉莉供圖
(新春走基層)對話“防疫禮包”背後的青年保供員:願家家戶戶過好年
中新網杭州2月6日電(張煜歡 魏嫣然 張雨滴)“帶你們看看杭州隔離區的‘春節大餐’,冬筍肉片、紅燒五花肉、現切牛肉……”在社交平台的一則短視訊中,杭州市民馮海玲正對着鏡頭“報菜名”,桌上是營養搭配均衡的道道美食。
這頓“大餐”的原材料正是政府送到馮海玲家中的“防疫禮包”。春節期間,杭州疫情再起,身在隔離區的群眾如何順利過節?中新網記者對話兩位“95後”青年保供員,了解春節期間的防疫保供工作,及這群“平凡人”的戰疫故事。
圖為生鮮物流基地打包物資現場。 吳小芳供圖
“盡綿薄之力讓大家過好年”
走進杭州聯華華商集團位于杭州勾莊的生鮮物流基地,以“噸”為計量機關的砂糖橘、大蒜、洋芋等物資占滿了停車區域。深夜的帳篷下燈火通明,忙碌的保供員正在連夜趕工“防疫禮包”。
據了解,杭州聯華華商集團作為浙江省應急物資響應保障機關,每日平均需打包上萬份物資、10000份早餐。
杭州聯華華商集團物流基地收貨組副主管吳小芳告訴記者,他們分為12到15人為一組,并按照“兩日一配、三日一配、一日一配”的需求,對物資進行打包和配送。
眼前這位24歲的年輕女孩,已是一名經驗豐富的保供員。
“第一次支援紹興上虞疫情時,我面臨着人手不足和場地不夠的兩大難題。”
吳小芳說,後來團隊嘗試将倉庫中央廣場、停車區域“借用”,用于存放保供物資,大大增加了場地。緊接着公司也給吳小芳加派了人手,保供工作漸入正軌。
除夕夜本是阖家團圓的日子,保供員們卻一直工作到次日淩晨兩點。
“除夕是春節備貨的最後一天,也是量最大的一天,這一次又增加了許多臨時性的訂單,工作量已經超負荷,是以我們的晚飯就随便扒拉兩口。”吳小芳說。
在打包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吳小芳會将帶泥土的洋芋放在禮包最下層,等裝完醬鴨、牛排、海鮮等物品外,再将易碎的物資放入最上層。“這樣既保證其他物資的幹淨,也能保證其他菜品不會輕易的壓壞。”吳小芳說。
“這個禮拜,我們幾乎每天都是從早上工作到淩晨三點才下班。”吳小芳說,能夠盡一份綿薄之力,給身在疫區的人帶去一絲溫暖,也讓原本顯得有些機械化的工作更有意義。
圖為生鮮物流基地打包物資現場。 曹莉莉供圖
“保證裝滿百姓的‘菜籃子’”
“一斤豬肉、一斤牛肉、一斤蔬菜、一斤饅頭……裝好了,下一袋。”虎年伊始,在萬家團聚時,杭州聯華華商集團生鮮商品采購中心的“95後”采購主任曹莉莉也投身在抗疫保供的工作中。
當時,正值春運返鄉高峰,本已購買回家車票的曹莉莉毅然退票。“這輪疫情剛好趕上春節,保供工作十分關鍵,我們要保證百姓的‘菜籃子’是滿的,讓他們可以安心過年。”她說。
“按時”“足量”“豐富”是他們的采購原則,物資一旦到位,這群人便立刻投入到物資分揀打包的工作中去。每份物資中都有15種單品,包括肉類、禽蛋、蔬菜、水果、主食等,能夠滿足一家人三天的夥食。
據曹莉莉介紹,每日分揀打包的時間幾乎都超過16個小時,最長的一晚連着做了20多小時。“過年期間人手确實不夠,我們多做一小時,就能多讓幾戶人家早一日拿到物資。”
在通宵達旦工作的同時,他們也收獲了驚喜與感動。
“有一天淩晨,我們還在忙着打包,大家都有點筋疲力盡。這時候天上突然飄起雪,我們都開始唱,‘2022年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來的更有意義一點’……”回憶起那天晚上的場景,曹莉莉的語氣十分輕快。“流水線”上的機械式工作氛圍被歡聲笑語打破,熱火朝天的工作熱情溫暖了寒冷冬夜。
這邊,曹莉莉與同僚們牽挂着焦急等待物資的百姓,另一邊,家人也在牽挂着她。
“我家裡人經常給我發消息讓我注意休息,還從老家郵寄了土鴨過來,讓我熬湯補一下。他們非常支援我的工作。”曹莉莉說,除夕當晚,她用家裡人寄來的食材為自己做了一頓豐盛的年夜飯。
采訪完兩位青年保供員後,記者還聯系上在社交平台曬出“新年大餐”的杭州市民馮海玲。
“第一天隔離時,家裡什麼物資都沒有了,‘防疫禮包’就像是雪中送炭,裡面還有紅圍巾、‘福’字、春聯等,讓人感覺到濃厚的過年氛圍。”馮海玲說。
此處心安是吾鄉。年夜飯承載了中國人對過年的最大願望——團圓。對于他們來說,雖此刻不在家人身邊,但“家家戶戶過好年”是共同的心願——為别人實作這一心願,同樣令人滿足。(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