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詩仙李白來到長江打彎處的蕪湖、馬鞍山,望着東西梁山随手寫下這首千古名句,生動诠釋了吳頭楚尾兩座城市的形象。浪迹天涯的詩仙行至此地,或許感覺到人生累了,醉酒江中撈月長眠不醒。

沾上詩意的蕪湖和馬鞍山,一直是安徽城市中雙子星。蕪湖作為安徽第二大城市,命名源自“蓄水不深而多生蕪藻”,水網密織讓其成為長江下遊的重要商埠;馬鞍山得名于不願意“惡意返鄉”的項羽,他不肯過江東自刎烏江,後人打撈其自沉的寶馬馬鞍,掩埋于江岸曰馬鞍山。

蕪湖、馬鞍山同為富庶的江南膏腴之地,在她們拱衛之下南京成為名副其實的徽京。無論從地理、文化、曆史和經濟來看,南京現在無疑是大部分皖中南人心目中省會。

所謂徽京所言不虛,因為明朝和清初安徽還和江蘇混在一起,分别叫“南直隸”和“江南省”。曆史上直到江南士紳抗稅的“奏銷案”,1667年才被清政府分為江蘇和安徽,可惜采取的是東西而不是南北分治。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南北混搭劃分跨江跨淮,蘇皖兩省被淮河和長江自北而南切割成三份,讓安徽出現皖南、皖北和江淮地區,讓江蘇出現蘇南、蘇中和蘇北,導緻了兩省在全國是最“精神分裂”之地。

蘇大強常被人揶揄散裝的,十三太保中蘇南和蘇北風格迥異,糧倉蘇錫常吳語細侬一直是溫柔鄉,彪悍的鹽淮徐被叫成北方侉子,南京不南不北偏居安徽,不幸淪落為大蘿蔔徽京。江蘇這些各有千秋城市經常互相看不起,離心力大于凝聚力地相愛相殺。

安徽同樣是二哥不講大哥,皖北、江淮、皖南地跨江淮南北分界,民風民俗相差甚大,就如蘇南蘇北半斤八兩,若搞公投估計都得分裂。

皖南魚米之鄉,造就了精明溫婉的性格,鼎鼎大名的徽商出自皖南,蕪湖是四大米市的長江口岸,馬鞍山因鋼興城物華天寶,她們是湖泊交錯的富饒之地;皖北平原近河南山東蘇北,饅頭面條造就了性格直爽,這帶自古就是匪患不斷,民風強悍得朱元璋淮西軍、撚軍、李鴻章的淮軍大都産此。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春節回鄉筆記: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丢了鄉愁?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武将。安徽人認老鄉如果講究起來也得分南北,皖南有江南才子的溫和,與皖北粗犷的北方人特征,很多時候尿不到一壺。就像蘇南蘇北一樣,愛恨交織情緒複雜……

我對地理尤其曆史地理學興趣濃厚,對各個區域文化頗有研究可能跟我成長經曆有關。我父親祖籍是馬鞍山和縣鄭蒲港新區,母親籍貫是江蘇鹽城阜甯,我很小時候就被父母親帶去浙江桐鄉,然後在浙江斷續生活了三十多年了。這些年輾轉幾地,有時候别人問我哪裡人我都要解釋下,總之如此讓老鄉特别多。

現在孩子就沒有籍貫感了,問我孩子他們哪裡人,都會毫不遲疑地說自己是杭州人!大城市長大的孩子可能沒有鄉愁,因為他們已經被連根拔起。不像我這樣有故土之思,到了自己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到了和縣、桐鄉那些熟悉的地方,心中就充滿着濃濃的的故鄉情結。

因為長期在長三角一帶生活,對安徽、江蘇和浙江深入骨髓的了解,這次春節後幾天回蕪湖、馬鞍山,又讓我做了一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田野調查。那麼多摯愛的親朋好友生于斯長于斯,可以深入每個縣城鄉鎮的了解,造就我對這方水土區域文化特性熟稔。(吾球商業地理特約觀察員周為筠)

壹點号 吾球商業地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