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窦憲君:張奶奶心裡的泡泡

張奶奶心裡的泡泡

青未了|窦憲君:張奶奶心裡的泡泡

作者:豆莢兒

七十歲的張奶奶去世前,特别講了一個心願,兒女們聽了,悲傷的同時,都不知如何是好。老人家是在非常清醒的狀态說出的這些話,态度堅決得令兒女們吃驚。

孩子清楚,父母一直感情不好,但是,得有多不好,才要做到這般田地。半個世紀的夫妻也吵了半個世紀,吵到一個死了,留下的一個仍然是仇人似的不能釋懷。死了就是一了百了了,可是,張奶奶硬是不。

老人家仿佛是憋着勁兒要打這最後一仗,用剩下的最後一口氣打一場死仗。張奶奶和張爺爺打了一輩子,從來沒有赢過,這回一個先走了,戰場也從地上再搬到地下,隻是,張奶奶使得這招,竟是連打都不打,或者說,是不屑打,赢的就是永世不相往來。

老人家是鐵了心,活的時候做不到,死了一定要各走各路,陽關道,獨木橋,井水不犯河水,這口氣是置定了。兒女們站在母親跟前,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這黃泉路上,也得有個伴啊。

張奶奶看見兩難的孩子們,好久不說話,臨了一句,你們看着辦,人就是一輩子,活着的時候什麼樣,你們知道,怎麼做,你們看着辦吧。我是活着時沒辦法,死了還指望什麼呢。說完,再也不看兒女們。

直到老人家過世,再也沒有提及此事,張奶奶的小女兒說,她母親一輩子為他們着想,到最後了,也是不想給孩子們添堵吧,不再揪着這事不放。

張奶奶的小女兒和我說起這事時,邊說邊哭。母親為了他們,和父親将就了一輩子,憋屈了一輩子。母親活着的時候,他們是母親越不過去的坎,丢不下,舍不得,父親是以拿定了母親。

母親一輩子活過來,父親永遠是桌上人,是王;母親是桌下人,是奴隸。父親使脾氣,母親忍着。父親喝了酒,打母親,罵母親,母親忍着。他們看不到父親對母親的好。父母之間是互相不讨好,沒辦法。

現在,母親決定一個人走,可見,她是多麼向往自由,她要沿着小河走下去,走到哪兒算哪兒,再也沒有限制。這是母親最後的願望,最後的幸福,活着不能實作,就留在死後。這叫我們怎麼辦呢。

張奶奶小女兒的糾結叫人看着心疼,她另外的兄弟姐妹也是意見不統一。他們不知道該不該分開已經隔世為人的雙親,黃泉路上是不是真的要讓兩個老人孤獨地走。在未知的世界,是不是真有母親想要的自由,都未可知,可是,就是這未可知竟是母親最終想要的。

張奶奶孩子們思量再思量,最終依了張奶奶的臨終願望,将母親的骨灰撒在了河裡。同時,張爺爺的骨灰緊随其後。張奶奶的小女兒說,父母做不了夫妻,也許能做朋友。做了朋友也許就不吵了。

我很佩服張奶奶的孩子們,他們的做法是破天荒的。隻是,聽起來還是讓人莫名地悲涼。張奶奶的願望多像一個泡泡,不吹都破,也隻有女人想去抓住它。

青未了|窦憲君:張奶奶心裡的泡泡

作者簡介:

青未了|窦憲君:張奶奶心裡的泡泡

窦憲君(豆莢兒),女,現居黑龍江,從事散文、詩歌創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表詩歌、散文作品。作品散見于《詩林》、《小說林》、《石油文學》《歲月》《廣西文學》、《東京文學》、《太行文學》《少年文藝》《中華散文》《在場》等多家刊物。有作品入選多個散文文選。代表作《沒心草》單篇曾榮獲2012年華語民間第一散文大獎的“在場主義散文獎”之新銳獎。《沒心草》散文集又于2016年榮獲哈爾濱市天鵝文藝獎。

編輯:馬學民

壹點号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