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屯留西李高唐墓發掘簡報

山西屯留西李高唐墓發掘簡報

《文物世界》 2010年05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7年1月,在山西潞安集團古城煤礦擴建工程中發現一批墓葬,位于長治市屯留縣西李高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随之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出6座唐墓。現将發掘情況報告如下:

一、墓葬形制

此次發現的六座墓葬,根據其形制可分為磚室墓和土洞墓兩種。

(一)磚室墓共四座,均為單室墓。M7 方向186°,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未發掘。磚砌墓門,寬0.5、進深Q.3米。墓室為弧方形,頂部遭破壞,墓室牆壁磚砌為"三順一丁"式。墓室北部砌有棺床,人骨散亂堆積在西北角。墓室寬2.2 米,底部距地表2.5米。随葬品為1件陶罐,置于人骨附近(圖一)。

M8 方向35°,無墓道。墓室呈長方形,頂部遭破壞,室内鋪磚,通長2.4米,在距北壁0.8米處稍内弧,北壁寬 0.4米,南壁寬0.5米,底部距地表1米。葬具不詳,人骨散亂堆積在室内北部。随葬品為1件陶罐,置于墓室南部,1件銅飾,置于人骨附近(圖二)。

M10 方向145°,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未發掘。墓門寬0.56,進深0.3 米。墓室為長方形,頂部遭破壞,墓室底部全鋪磚,東西兩側在鋪地磚上還鋪有磚,推測為棺床,墓室東西長2.86、南北寬 2.46米,底部距地表3米。人骨散亂堆積在室内西北角。随葬品為1件陶俑,置于人骨附近(圖四。

M16 方向 165°,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未發掘。墓門寬0.68、進深0.16米。墓室為長方形,頂部遭破壞,長 1.8、寬1、殘高0.94米。墓室底部距地表2.1米。室内有木棺痕迹,人骨散亂。随葬品僅1件陶罐,置于墓門口(圖三)。

山西屯留西李高唐墓發掘簡報

(二)土洞墓

2座,方向相同,為南北向。

M3方向186°,墓道未發掘。墓道寬0.98米,洞室開在墓道北側,東西壁呈弧形,南北長2.7、東西寬1.1~2.2、高1.1~1.64米。墓室底部距地表4.3米。葬具不詳,人骨二具,一男一女,頭向南,仰身直肢。随葬2件陶罐、2枚銅錢,陶罐置于人骨兩側,銅錢置于頭頂(圖五)。

M13方向175°,墓道未發掘。洞室開在墓道南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東西寬0.9、高1.2米,底部距地表3.8米。葬具不詳,人骨散亂堆積在墓室北部。随葬1件瓷碗,置于墓室東南角(圖六)。

山西屯留西李高唐墓發掘簡報

二、随葬器物

墓葬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主要有陶罐、陶俑、陶碓,另有一件瓷碗、兩枚銅錢和一件銅飾。

陶罐 5件。可分三型。

A型 3 件。均為泥質灰陶;器形較瘦長;侈口,圓唇,平沿,束頸,溜肩,斜腹,底微凹∶器表均勻分布暗弦紋。M3∶1,口徑7.4、腹徑12.5、底徑6.8、高165厘米(圖七,8);M3:2,沿内有一周突起,平底,口徑10.4、腹徑20.3、底徑9.5、高29厘米(圖七,9);M7:1,素面,腹下部有數道輪制時的手抹痕迹;口徑13.8、腹徑21.8、底徑11、高31厘米(圖七,11)。

B型1件。M16:1,泥質灰陶;侈口,沿微卷,尖唇,短束頸,圓肩,斜腹下收,平底;素面,腹下部有數道輪制時的手抹痕迹;口徑11.3、腹徑19.8、底徑9.8、高20厘米(圖七,3)。

C型1件。M8:2,為雙系罐;泥質灰陶;沿内卷,圓唇,短束頸,肩部飾有雙系,腹部斜收,底微凹;素面;口徑15.5、腹徑22.8、底徑9.4、高24.5厘米(圖七,4)。

陶俑1件。M10:1,泥質褐陶;頭戴風帽,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肩披翻領大氅,雙手執物置于胸前;眉微上挑,雙眼圓睜,炯炯有神;高17.5厘米(圖七,6、圖八)。

山西屯留西李高唐墓發掘簡報

陶碓1件。M10:2,泥質褐陶;長方形,上寬下窄,長10.5厘米∶不見白(圖七,5。

瓷碗 1件。M13∶1,敞口,圓唇,斜腹,底微凹;内外壁均施白釉,外壁施釉未至圈足;口徑14.2、高4 厘米(圖七,10。

山西屯留西李高唐墓發掘簡報

銅錢 2枚。M3∶3,"開元通寶"錢,,"通"字瘦長,走部前幾筆呈連續拐折狀。“寶”字也瘦長,“貝”内雙橫與左右兩豎筆連接配接,背面穿上部有一“潤”字,錢徑2.3厘米(圖七,1);M3:4,“開元通寶”錢,背面寬平,無字,錢徑2.5厘米(圖七,2)。

銅飾1件。M8:1,整體近方形,四角各有一小圓孔,較長的一側有一長方形穿孔;長3.1、寬3厘米。

山西屯留西李高唐墓發掘簡報

三、結 語

此六座唐墓的墓葬形制除兩座為土洞墓外,餘皆為磚室墓。磚室墓均為單室墓,平面多為長方形,其中M7較典型,呈弧邊方形,墓室底部鋪磚,墓門均開在墓室南壁,屬長治地區中小型磚室唐墓的常見形制。

錢背加鑄州名或錢監名的開元錢币始于會昌開元。《新唐書·食貨志》∶"武宗會昌六年,淮南節度使李紳請天下以州名鑄錢,京師為京錢,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交易禁用舊錢";皇帝特發敕文∶"今加鼓鑄,必在流行,通變救時,莫切于此"。M3出土的開元通寶"潤"(即浙西)字錢,品質粗陋,錢徑僅 2.3,周廓偏斜,鑄文模糊,鏽蝕嚴重,反映出晚唐時期的鑄币特點。M3、M7 所出A 型陶罐器身相對較修長,最大腹徑在上半部;與紀年為大中三年(849年)的長治縣郝家莊唐郭密墓團中的陶罐相似,是以可以初步推斷M3、M7 大緻應屬于晚唐時期。

M8 出土的雙系罐輪制極其規整,其外形和M13 所出瓷碗分别與長治西郊唐代宋嘉進墓出土的青釉雙系罐、瓷碗相似,宋嘉進墓葬于貞元八年(792年)。M16 出土的B 型陶罐與太原市南郊唐代壁畫墓圍出土的陶罐一緻,具有唐代前期陶罐的形制特點。M10 出土的陶俑與長治防爆電機廠唐墓、紀年為儀鳳四年(679年)的山西長治北石槽唐墓晚中儀仗俑形制基本相同∶頭戴風帽,身披長袍,雙手拱于胸前,表現出盛唐時期長治地區随葬品的風格。

這批墓葬不見墓志,随葬品也極少,墓葬形制簡單,應屬于唐時平民階層的墓葬,僅能根據有限的線索大緻推斷一些墓葬的年代。雖如此,這批墓葬的發現和搶救性發掘,仍然豐富了長治地區唐代各時期的考古學實物資料,有助于了解唐時平民階層的生活狀态。特别是M3 出土的兩枚晚唐開元通寶,對于研究長治地區唐時的經濟狀況有一定的價值。

執筆∶郭智勇 楊林中

繪圖∶孫先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