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然喜歡做這三件事,多半沒什麼出息了

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然喜歡做這三件事,多半沒什麼出息了

圖/源自網絡 侵權請聯系删除

人在年輕時走彎路是可以了解的,因為那時候閱曆尚淺,吃點虧未必是件壞事,反倒會幫助一個人更好、更快地成長。

但是到了中年,如果依然不停地走彎路,那麼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己的原因。因為這時候的你走過半生,應該變得成熟和理智才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甚至是多次,不是一個成熟的人該有的樣子。

我們每一個人,在年紀小的時候,都喜歡慷慨激昂地宣稱自己做自己。

但人到中年以後才發現,無論是工作還是走親戚、交朋友,都有一條看不見的規則,那就是為人處世。我們與生活周旋良久,積累起來的處世經驗愈發成熟,也越來越懂得人緣與人脈的重要性。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特别流行“人脈”這個詞,各類營銷号大肆渲染人脈的力量,有人說人脈是金錢,有人說人脈是後門,然後又跳出來告訴你所謂的高超技巧和經驗,可那些東西真的能輕易掌握嗎?

且不說個體與個體差異性有多大,流水線式的交際真的能讓你在生活中如魚得水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不管人脈廣不廣,隻要人緣夠好,人生就會更加順風順水。相反也一樣,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歲,步入了中年,依然喜歡做以下這些事,可見其很難有大出息了。

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然喜歡做這三件事,多半沒什麼出息了

一:沉迷于攀比和炫耀,虛榮心太強

有些人哪怕到了中年,依然不懂得世界是自己的,跟他人無關的道理。他們總是活在他人的眼光和評價裡,認為别人覺得好,才是真的好,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他們沉迷于攀比和炫耀,隻想着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其實這樣的人,向來喜歡自欺欺人。他們以為赢得過别人就是真的成功,卻不知道,人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像你更多地在意自己一樣,别人也沒那麼多時間在意你,何必自導自演地刷存在感呢。

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然喜歡做這三件事,多半沒什麼出息了

二:不切實際,總是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欲望

有時候,我們之是以活得不快樂,并不是因為本身擁有的不夠多,而是即便擁有再多也不懂得滿足。

當你覺得自己的鞋子不夠好看的時候,有些人根本沒有腳,一個人若是不懂得滿足,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那麼即便條件再好,依然感受不到任何的快樂,因為他不具備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然不懂得滿足,依然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欲望,那麼隻會擾亂自己的生活節奏,甚至到最後,窮途末路。

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然喜歡做這三件事,多半沒什麼出息了

三:喜歡自我吹捧,對于自我沒有清晰的認知

喜歡自我吹捧的人,往往帶有攻擊性和表演型人格障礙,他們以吹捧自己的方式,無時無刻傳遞着一個資訊:你們不如我。

借以虛假的優越感,打壓身邊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會産生優越感,比别人長得好看,會産生優越感;比别人提拔得快,會産生優越感;比别人有錢,會産生優越感。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的總目标是追求優越性,是要擺脫自卑以求得優越感,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恰如其分的優越感是善意的,人們會通過咀嚼其帶來的幸福感,建立自信心。

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然喜歡做這三件事,多半沒什麼出息了

在日常生活中,多數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下意識地收斂自己的優越感,以便與多數人産生共情,實作社交目的。

古言财不外露,就是這個道理——财也好,智也罷,倘若經常顯現,勢必會引來别人的嫉妒心理,進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而喜歡自我吹捧的人,需要的正是這份嫉妒,無論在什麼場合,他們都會發表自己的高見,幾句話離不開“我”,一副經驗豐富的模樣。

有時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還要大談特談,甚至搬出别人的糗事彰顯自己的得意。

他們展現自己優越感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建立自信心,而是想要通過炫耀,貶低、诋毀、打壓别人,是以這份優越感大多時候也都摻雜了表演成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越是沒有什麼,才越顯擺什麼。

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依然喜歡做這三件事,多半沒什麼出息了

人類是群居動物,沒有誰真正希望自己長年孤獨伴身,是以處理人與人的關系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但社交規則也好,積累人脈也罷,它們存在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讓人生開挂,也不是為了趨利避害,而是最大程度地成就自己——在為他人考慮的前提下,讓自己盡量過得再好點兒。

如果此時的你已經步入中年,那麼以上三件事盡量少做,以免走彎路,讨人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