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作者: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裝甲鏟史官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大概是人們對工兵這一兵種最直覺的認識,但在戰場上更受關注的往往是諸如步兵、炮兵、裝甲兵這類戰鬥兵種,而對于工兵這類輔助兵種大衆缺乏了解。殊不知對于機械化部隊來說,高素質的專業工兵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某些戰役戰鬥中,工兵往往扮演着決定勝負乃至部隊存亡的關鍵角色。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在抗美援朝戰争第二次戰役的東線長津湖戰役中,美軍工兵和運輸航空兵就共同充當了拯救美軍陸戰一師的“關鍵先生”,及時修複了至關重要的水門橋,進而確定美軍擺脫志願軍的圍追堵截,提供了展示現代工兵戰鬥效能的極佳例證。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1950年12月初美軍拍攝的水門橋現場照片,可見觀察到橋梁南側的缺口和周圍的地勢。

南逃之路

在長津湖戰役的第一階段,志願軍将陸戰一師主力及陸軍第7師第31團級戰鬥隊分割包圍在長津湖周邊的柳潭裡、新興裡、下碣隅裡、古土裡等孤立據點内,然而,由于兵力火力不足,未能加以殲滅,除了重創新興裡美軍外,沒能阻止各處美軍突圍南撤。至12月7日,陸戰一師主力及陸軍殘部已全部撤退到古土裡,接下來的計劃就是經由16公裡的崎岖山路退回真興裡,在那裡陸戰一師師長奧利弗·史密斯少将留有一個加強營駐守,以保護補給線。由真興裡再往南直到鹹興地勢漸緩,便于美軍機械化機動,并且将得到陸軍第3師的接應,是以隻要撤到真興裡,美軍就能離開山區,逃出志願軍的包圍圈,但在最後一段撤退道路上有一個緻命的節點,那就是水門橋。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古土裡至振興裡的1:50000地圖。這是一幅1951年的地圖,與1950年使用的日本地圖非常相似,用20米等高線展示了山區的複雜地形。

史密斯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在這一點(水門橋)上,通過隧道從長津湖水庫送來的水從山的一側冒出來,被排入四個大型混凝土管道,沿着山腰陡然下降到下面山谷中水力發電廠的渦輪發電機中。在管道與公路交叉處,有一個混凝土變電站,沒有地闆,位于公路的上坡一側,蓋在管道之上。在變電站的下坡一側是一座單車道的混凝土橋。這裡的山體落差非常大,沒有繞行的可能。這座橋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沒有它我們就無法帶出車輛、坦克和其他重裝備。”

在12月8日,美軍在古土裡有将近1500輛坦克、車輛和火炮等待通過水門橋南撤。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美軍從一架輕型偵察機上拍攝的水門橋全景圖,顯示了變電站及輸水管,可以看到這裡的山勢非常陡峭。

史密斯能看出水門橋的重要性,久經戰陣的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更是洞若觀火,他指令負責迂回穿插的第20軍58師和60師破壞道路,炸毀橋梁,阻擊美軍。穿插到最南側的第60師第180團早已盯上了水門橋,在12月1日首次将其炸斷,但美軍工兵随即搭建了一座木制便橋,恢複了交通。

志願軍第180團再接再厲,于12月4日再次将便橋破壞,美軍第58架橋連使用僅有的M2型鋼制車轍橋元件第二次修複斷橋。12月6日,第180團竭盡全力,組織突擊隊第三次将水門橋摧毀,在橋梁南側炸出一個寬5米以上的缺口,志願軍料想美軍不可能在短期内将其修複。然而,美軍的戰場工程修造能力遠遠超出中國軍人當時的認知範疇。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1950年12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們正在檢視被炸斷的水門橋。這裡如果不能修複,美軍的重型裝備都将無法撤離。

陸戰一師的命運此時掌控在美軍工兵部隊的手中。在古土裡的美軍工兵機關并不少,陸戰一師除了師直屬工兵營外,每個團還配屬一個戰鬥工兵連,此外還有陸軍第185工兵營,該營從12月3日開始在當地修建簡易機場,12月6日即投入使用,用于後送傷員。

第58架橋連和第512自卸卡車連的一個排也在古土裡,他們原本的任務是運送建築材料,用于在下碣隅裡修建第10軍的前進司令部。第58架橋原直屬于第10軍,在仁川登陸之後曾在洛東江上搭建了一座200多米長的浮橋,1950年11月被配屬于陸戰一師北上長津湖,該連擁有4輛載重6噸的布羅克威橋梁卡車,其中2輛可以使用,它們可以裝運沉重的車轍橋元件,并将其吊運放置到需要的地方。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1945年4月,美軍第1139架橋連在德國雷根斯堡以南的多瑙河上建造的浮橋,橋上道路使用M2型車轍橋元件鋪就。

車轍橋是美軍開發的一種多節鋼制橋梁構件,由兩條軌道和中間的踏闆組成,兩個車轍橋元件并排放置,形成一條道路。

美軍M2型車轍橋原本作為浮橋元件設計,固定在浮船上使用,但也可以搭設陸上便橋,可供火炮、重型卡車和坦克通過。但是,第58架橋梁已經将攜帶的車轍橋元件消耗一空,在古土裡隻有橋梁卡車,卻無建橋材料。

天降鋼橋

在古土裡的美軍工兵部隊統一由陸戰一師工兵指揮官約翰·帕特裡奇中校指揮,他和史密斯師長在志願軍初次攻擊水門橋時就開始籌劃對策。

12月6日,帕特裡奇親自對水門橋進行了空中偵察,通過目測判斷修複斷橋缺口需要4個車轍橋元件,于是他向師長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請求空軍緊急将所需是車轍橋元件空投到古土裡,問題是每個橋梁構件長5.5米,重達1.3噸,此前戰争史上從未有過這樣的行動!

史密斯對帕特裡奇的提議疑慮重重,反複詢問行動細節,他在回憶錄中稱,帕特裡奇“對盤問感到很惱火,最後,他爆發了,惱怒地說:‘我讓你渡過漢江,我給你建了一座機場,我當然還會給你架一座橋!’”随後,史密斯向美國空軍遠東作戰貨運司令部發出這個特殊的請求。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1951年1月,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與師工兵指揮官帕特裡奇中校握手,後者因為在長津湖戰役中的出色表現而獲得第二枚銅星勳章。

帕特裡奇和陸戰一師工兵營營長喬治·巴伯和第185工兵營營長休·麥高進行了研究,雖然隻需4個元件,但保險起見,他們要求空軍空投8個元件。

美國空軍對前線的訴求反應積極,緊急從日本調運橋梁元件并安排空投事宜。駐日本蘆屋基地的美國空軍第314部隊空運聯隊第61運輸機中隊負責此項任務,派出C-119運輸機前往東京附近的立川機場,将準備好的橋梁元件運回蘆屋,之後再運往興南港附近的永浦機場。

費爾柴爾德公司的C-119運輸機由C-82運輸機發展而來,1947年首飛,到1955年停産時已傳遞了1183架,因奇特的外形和不尋常的裝載能力而被稱為“飛行悶罐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雙發中型運輸機之一。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1950年代,一架正在飛行中的美國空軍C-119運輸機。

為了驗證空投的可行性,第61中隊在永浦機場進行了一次試投,在一節橋梁元件上固定了6具直徑7.32米的G-1型貨用降落傘,飛機在140節(260千米/小時)速度下從240米高度投放。

結果令人失望,6具降落傘有5具未能打開,第6具也沒有完全開傘,橋梁元件像石頭一樣砸向地面,遭到無法修複的損壞。經過檢查後,索具師認為失敗原因在于傘繩互相纏繞拉扯以緻斷裂。陸軍第2348軍需空降供應包裝連指揮官塞西爾·霍斯派爾霍恩建議使用2具直徑14.64米的G-5型貨用降落傘代替6具小型降落傘。

由于時間緊迫,不能再行試投,隻好直接上馬,成功與否全憑運氣了。第2348連和來自第1兩栖牽引營的100人忙了個通宵,将從日本緊急運來的G-5降落傘連接配接到橋梁元件上,并裝入C-119的貨艙内。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1950年12月7日,在古土裡上空,一個M2車轍橋段正從第314部隊空運聯隊第61中隊的C-119運輸機的尾部滑出。C-119的後部蚌殼式艙門已被拆除,以容納超長的橋梁元件。

12月7日上午,第61中隊的8架C-119各自搭載一個橋梁元件,以5分鐘間隔從永浦機場起飛前往古土裡,由于貨物超長,同時也為了便于投放,機尾的蚌殼式艙門都已被拆掉。

9時30分,第一架飛機抵達目标空域,将飛行高度降至240米,減速至120節(220千米/小時),沿着山谷進入空投航線,此時飛機已經低于周圍的山峰。為了避免誤傷,美軍在古土裡外圍劃定了兩個空投區,一個在北面1千米處,一個在西南1.6千米處,每個空投區長約300米。當C-119飛越空投區時,飛行員加油拉起,在機首上仰的同時,貨艙人員砍斷橋梁元件的固定索,使其在重力作用下滑出貨艙,開傘着陸。有3架飛機選擇了北側空投區,另外5架則在南側卸貨,期間不時遭到來自地面的輕武器攻擊,部分飛機受傷,缺乏防空武器的志願軍眼看美軍飛機飛過,卻隻能仰天長歎。

前5架飛機都成功投放了元件,但第6個元件偏離目标,落入志願軍陣地上,而第7個元件着陸失敗,受到損壞,最後一架C-119在第一次通過空投區時出現失誤,元件未能出艙,隻能冒着撞山的危險做180度轉向再次投放才告成功,美軍最後回收了6個完整的元件,架橋計劃完成了一半。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每個空投的車轍橋元件由兩具直徑為14.64米的G-5大型貨物降落傘進行減速。

火線架橋

空軍已經幹完了他們的活,剩下就看工兵們的神通了。第58架橋連的橋梁排長查爾斯·沃德和他的士兵們将回收的橋段裝上布羅克威橋梁卡車,等待指令前往水門橋。12月7日晚間,陰雲籠罩大地,一場暴風雪席卷戰場,氣溫降至零下35度,直到12月8日天明依然大雪紛飛,能見度隻有15米,意味着美軍無法得到空中掩護。

古土裡的美軍頂風冒雪開始繼續向南突圍,交替掩護打開逃命的通道。跟随步兵前進的橋梁卡車一度開到水門橋附近,但由于志願軍的奮力阻擊,無法保證架橋作業的安全,美軍不得不讓寶貴的橋梁卡車退回古土裡,等待第二天再行架橋,現在對于美軍而言橋梁卡車不能有半點閃失。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圖中所攝可能是二戰時期美軍第989架橋連的布羅克威橋梁卡車。

12月9日,天空放晴但寒冷無比,美軍飛機的轟鳴聲再度回響在險峰深谷間。帕特裡奇指令陸戰一師工兵營D連的沃姆·奧德帶領一個工兵排前往水門橋,準備施工。工兵們在重兵護衛下抵達橋址,意外發現橋上的缺口比帕特裡奇估算得更大,現有橋段差了2米多,而且缺乏支撐。

幸運的是,陸戰隊工兵們早有準備,之前從新興裡的一家鋸木廠裡偷來了一卡車預切好的木料,現在派上了用場。後來,81歲的奧德在内華達州裡諾的家中接受采訪時回憶說:“(當時)考慮到我們有可能會需要這些東西,我讓工兵們拖走一卡車的木料……我們總是偷走我們能偷到的一切,而且沒人付錢。”

工兵們卸下木料,着手在被炸斷的橋頭搭建起一個橋台。他們将木料交替堆疊起來,并用沙袋把中間的空隙填滿,使橋台“看起來很結實”。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一節鋼制車轍橋元件示意圖,帶有踏闆間距鈎、踏闆連接配接銷以及安全裝置。

12月9日中午,美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中将乘坐自己的“藍鵝”專機飛臨水門橋上空,親眼目睹工兵們緊張施工的場面,一切似乎進展順利。

中午時分,2輛橋梁卡車将橋段運到水門橋,由于道路狹窄,沒有可供車輛掉頭的空間,他們隻能在合适的路段調轉車頭,之後在引導下一路倒車來到橋頭,将車轍橋元件安放在缺口處。

陸軍和陸戰隊的工兵們通力合作,用了三個小時将四個橋段組裝完成,每側兩個,彼此平行,使水門橋恢複了車輛通行能力。帕特裡奇于15時30分通知師部橋梁修複,美軍車輛成群結隊地排成長蛇陣,沿着山路蜿蜒而行,第一台美軍車輛于18時通過水門橋,向南奔行,于12月10日淩晨2時45分抵達真興裡,通往鹹興的大門終于徹底打開了。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一輛美軍卡車正小心翼翼地通過水門橋缺口處的車轍橋。

奔湧車流

從12月9日下午到11日中午,由陸戰一師的上萬人馬和千餘台車輛組成的行軍縱隊在古土裡到振興裡的山路上持續地蠕動着,期間隻出現過一次短暫的停頓。

雖然車轍橋的鋼梁部分能夠承受50噸的重量,但中間的橋闆承重隻有20噸,這個重量對大部分車輛來說是足夠的,但還是出現了意外,一輛拖着挖土機的拖拉機把一塊橋闆壓塌了,兩台車挂在橋上岌岌可危。

陸戰隊工兵威爾弗雷德·普羅索是一位拖拉機駕駛專家,他爬上拖拉機,小心翼翼地将受困車輛從橋上推下來。現在的情況是橋面出現漏洞,坦克還能繼續從鋼梁上通過,但對于輪距較窄的其他車輛則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美軍步兵和車輛通過水門橋向真興裡撤退。

帕特裡奇立即組織人手進行搶修,将兩列橋段盡可能拉開,使橋面總寬度達到4米,使所有車輛都能沿着鋼梁過橋,對于M26“潘興”坦克的履帶而言,大約有5厘米左右的餘量,而輪距最窄的吉普車隻要偏離1厘米就可能從鋼梁上跌落,現在是考驗美軍司機的駕駛技巧的時候了。

夜幕降臨後,美軍為了避免志願軍偷襲,美軍車輛隻能打開最低照明度的“貓眼”車燈行駛,是以在過橋時司機基本上看不到橋上的鋼梁,隻能依靠工兵們的手電筒來引導通過,就如同在黑夜裡進行駕校的“雙邊橋”考試一般。

撤退縱隊的組織方式是每個車隊之間相隔400米,車輛之間相隔50米,以免在遭遇突然襲擊或精确火力時損失過大。在道路兩側,沿着山脊移動的步兵為車輛提供掩護,來自陸戰隊和陸軍的40輛坦克在一個乘坐吉普車的偵察連伴随下在縱隊末尾壓陣,一方面阻止志願軍的尾随追擊,另一方面防止這些沉重的大家夥半路抛錨而阻塞道路。美軍縱隊在振興裡不做停留,馬不停蹄地向鹹興撤退。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陸戰一師第1坦克營的M4A3“謝爾曼”坦克在雪地上等待着向南移動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從古土裡到真興裡撤退的全程都得到了空中和地面火力的有力掩護。

部署在真興裡的美軍155毫米榴彈炮可以把炮彈直接打到古土裡,公路沿線兩側的山峰都處在美軍炮兵的射程之内,隻要有良好的交通條件,撤退的美軍可以随時得到炮火支援。同時,隻要天氣狀況允許,陸戰隊第1航空聯隊在晝間都會在撤退部隊上空保持24架飛機,提供即時火力支援,而在夜間也會出動夜間戰鬥機保持一定的空中威懾。陸戰隊航空隊派出資深人員擔任空地引導員随地面部隊行動,陸戰一師每個營都配有2名引導員,随時為空中戰機指引目标,在部隊3.2公裡範圍内由引導員指揮空中支援,超出這一距離由戰機自主決定行動。

此外,美軍還能得到興南港外海軍航母艦載機的支援,以及來自永浦機場甚至日本伊丹空軍基地的空軍飛機的支援。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1950年12月10日,在真興裡附近的山口處于射擊位置的美國陸軍第3師道格特遣部隊的155毫米自行榴彈炮。

12月11日午夜剛過,在最後一輛坦克和偵察連的車輛通過水門橋後,美軍為了避免志願軍追擊,将水門橋徹底炸毀。

帕特裡奇後來回憶:“當所有人都過去,我把橋炸了以後,終于長出一口氣。”淩晨3時,守衛在橋南1081高地的美軍接到了撤退指令。

下午13時,最後一支美軍部隊離開真興裡。晚間21時30分,從長津湖地區撤退的美軍部隊全部抵達鹹興附近的集結地域,至此陸戰一師這次“奇迹般的轉進”宣告落幕。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陸戰一師的坦克和步兵沿着積雪的公路向鹹興撤退。

結語

在長津湖戰役中,美軍三修水門橋,特别是最後一次空投元件、火線架橋可算是一大亮點,就美軍而言也算是一次超正常操作,展示了美軍作為現代化軍隊所具備的靈活應變能力和強有力的戰場保障能力。

美軍工兵的作用當然不僅限于修複水門橋,其實在整個戰役過程中始終為作戰部隊提供密切的支援,比如為了讓40多噸重的M26“潘興”坦克和5輛大型推土機開到下碣隅裡,工兵們從11月16日便開始加寬改造道路,到11月19日基本完成。在此次戰役中美軍工兵最大的成就是在13天内在下碣隅裡修建了一座長約900米、可起降運輸機的野戰機場,其中最後四天的工程是在戰役打響後在志願軍的炮火襲擾下完成的,此外還在古土裡修建了一條525米長的簡易跑道。

這兩座前線機場不僅利于空運給養裝備,更在陸戰一師突圍前通過空運後送了超過5000名傷員,極大減輕了美軍撤退的負擔,降低了人員損失數量。可以說,如果沒有美軍工兵的出色表現,縱使陸戰一師能夠逃脫志願軍的包圍,其損失也将大幅增加,極可能被迫丢棄全部重裝備和重傷員。

史上唯一一次空投橋梁:最全細節還原美軍修複水門橋

▲下碣隅裡和古土裡之間被稱為“地獄之火谷”的道路上,被負責阻擊的志願軍20軍60師擊毀的車輛被美軍工兵推到路邊。

這場志願軍三炸水門橋,美軍三修水門橋的較量,讓中國認識到了什麼是鋼鐵工業,也讓美國見識到了什麼是鋼鐵意志。抗美援朝戰争之後,中國開始大力發展工業,并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逐漸完善了工業體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