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大陸白話文創作的先驅之一,“新紅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俞平伯,他的曾祖父俞樾在清朝末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俞樾是晚清一代鴻儒,文學造詣精神,他的詩詞具備憂國憂民的現實感,也能展現其人生境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俞樾十首詩詞,體會文字背後的時代感。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俞樾的父親是一位舉人,他自幼跟随母親和哥哥來帶杭州求學,後考中進士,入翰林。據記載,俞樾曾受到曾國藩的賞識,前者對後者也極為感激,但由于後者太過書生氣,根本不會官上的為人處世,後來削職歸田,以學術研究和授課為業。

在學術方面,俞樾以“通”見長,涉獵範圍廣泛,所做出的成績彪炳千古,更深層次考量,俞樾的著作還具備傳統學術的傳承作用。在詩詞方面,俞樾密切關注現實。由于他生活在晚清,那時候國民生活慘淡,國家境況悲涼,他有許多關于外敵入侵的“思痛”詩詞,而正是這些具有時代感的詩詞成為晚清曆史的一手資料。

俞樾的詩詞繼承白居易的創作理念,而風格樸實又清新,又呈現出王維的遺風,詩詞中觸景而發,接近白居易,尤其諷喻詩與白居易一脈相承。抒寫性情詩傾向于普通人身上的真情,這一點與袁枚又極為相似。在詩詞理論上來看,俞樾主張消除門戶之見,吸取各家之所長,追求詩詞的境界,由深入淺,反對雕琢,強調個人愁思與時代的憂患感,站在浙詞派的立場上吸收常州詞派的立意思想。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詩詞就是詩人的一生寫照,俞樾詩詞散發出特立獨行的思想,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與豁達淡泊的個人情懷。他的詩詞能夠展現出其抒寫自我的真性情,是以能夠讓人看到特立獨行的一面。而積極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仕途前景的自信,可以讓讀者看到他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與自信。值得一提的是,俞樾常常将人生比喻成旅途,将生死看淡,将人世間的悲歡離愁看輕,在其詩詞中均可以展現,也能彰顯其豁達淡泊的情懷。

從俞樾存世的詩詞來看,“随筆而書”是最大的特色。他的詩詞暢抒胸臆,不亂雕琢,平易近人,不同時段的生活展現出不同的情感。他的詩詞絕大多數是記錄史實和生活狀态,與其一生經曆息息相關。年輕時期,對未來憧憬,展現躊躇滿志的人生追求,後因為時局的混亂,寫出大量體恤民情的詩詞,詩風傾向于哀婉情深,也是對其人生的哀歎與無奈,細品後感人肺腑

從性格方面切入,也能體會到俞樾詩詞的另一面。由于他為人清高,善于運用孤傲的菊花與梅花,他常常用這兩種花作為抒發情感的意象,清冷孤傲的感覺顯露無疑。另外,他一生愛書,讀書不倦,沉淪于書海之中。是以,他的志向是潛心著書,對學術精益求精,三十餘年的傳道受業,在其詩詞中展現内心追求,絕無矯揉造作之感。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總體來講,俞樾的詩詞藝術成就最大的是憂國憂民,關心百姓生活的,而通過時間研究他的詩詞,可以明顯的看出他的人生軌迹與人生遭遇。是以,俞樾的詩詞就是一部幾十年的“曆史”,可以看到一個王朝走下神壇的局面。

語言平易近人,婦孺皆懂,用典豐富,關心百姓與國家,是俞樾詩詞的最大特色。據記載,俞樾于1907年2月5日去世,今天是他119周年忌辰,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筆下十首詩詞,體會詩文背後的時代感與詩人特立獨行的個性。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晚清詩人俞樾十首詩詞,具備濃厚的現實感,又暗含憂國憂民的情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