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明油畫
藝術在于激活生命從存在中流動,用純粹的力量抵抗平庸的存在。詩人不是世俗的孤獨者,他們憎恨粗俗的惡聲,拒絕外在的虛榮心,精神的海洋總是洶湧澎湃,升向溫暖世界的光芒。既然曲元,這一切都是這樣,杜甫、蘇薇、翟子珍的創作,也說明了這一點。隻是我來不及欣賞它,在錯誤的軌道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痕迹。
孫宇
年輕的詩歌之神
文宇孫宇
有一年去南開大學開會,在校園裡意外地看到了木丹的雕像,激動不已。在一座會議大樓後面,周圍沒有太多的空間,仿佛要避開人群,獨自思考一些事情。我覺得這也很像他出生的方式,眼神深處有深深的思緒。是以想,這就是南開的靈魂活着,很多曾經突出的存在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他是一個永遠被來世懷念的人。
穆丹的名字深埋在我心中很久了,可以說他是我少年文學的領頭羊。文化大革命初期,我愛上了文學,因為我偷偷讀了他的譯本。在我讀懂他的譯本之前,我對藝術的了解很簡單。回想起來,我們鎮上的學生不多,如果不是這兩所學校,那會很瘋狂。到了國小三年級,學校就完全關閉了,之後是一個漫長的革命時代,閱讀成了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文化大革命期間,房子裡的書被抄走了,文學書籍很少被閱讀。母親是一名中學教師,她在清代衡山書院的縣中北兩院老址工作,老院和老學校都維護得很好,房子的布局優雅,回廊也留下了一絲風格。學院入口的東側是學校圖書館,裡面有各種各樣的書籍。奇怪的是,紅衛兵"反叛"了,沒有燒毀這些書,我在這個廢棄的圖書館裡遇到了幾本書。除了魯迅、艾青、王經志的作品,吸引我的是穆丹翻譯的普希金《波塔瓦》《青銅騎士》《高加索俘虜》《巴奇薩拉的噴泉》《普希金歌詞》,這些詩都給我電擊,詩中的世界完全陌生而新穎,仿佛傳說中的異國他鄉,充滿了迷人的氛圍。
牡丹喜歡
魯迅的作品籠罩在黑暗中,不是很懂,我還沒有達到了解他的年齡。艾青的作品慢慢讓人感覺良好,對他來說,有一個漸漸熟悉的過程。但普希金的詩集不是這樣的,雖然是俄羅斯人的聲音,卻沒有隔膜感。普希金的作品沒有中國文學那種沉淪的感覺,他的表情高貴而簡單,從自我生活的滋味中飛出,往往直白表達心靈,世俗的混亂之痛逐漸消失,上帝的光芒降臨。許多詞語具有強烈的磁性,不相幹的靈性聯系在一起,與中國古代詩歌的境界完全不同。聖彼得堡、基輔、高加索、西伯利亞,這些對我來說很奇怪的地方,就像他們筆下的油畫,伴随着暴風雨般的旋風,盤旋着不安的思緒。沒有疲憊的想法四處遊蕩,背後有一種無标題的上帝狀态。這些和我身邊的生活是多麼的不同,原來的世界有這樣的存在,年輕人也可以這樣生活!他的文字讓我大吃一驚,主要是愛、自由、上帝等話,當時我都說不出來,完全吓壞了我。關于作品對女性的贊美,以及對十二月黨人發文的,有一個黑夜的熱浪湧動,情緒沖出網外,閱讀也飛了起來。
最初浏覽的舒适感使我對異國情調的詩歌産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知道普希金能夠學會如何在抑郁時期自由表達自己,這是多麼不尋常。而精神是如此燦爛明亮,飄揚在烏雲之上的靈性,沒有陰暗的陰影。那大膽的獨白,面對存在主義的眼睛,會晦澀而黑暗地留下,太陽的心照耀着一切,飛翔在南北的事物上。世上所有不幸的、無辜的、受苦的,都得到了安慰,仿佛失散已久的朋友,和你輕輕地交談。可以說,他創造了一個迷宮,一切可能性的心理形态。在精神的大潮中,我們這些徹頭徹尾的讀者,接受了洗禮。當時是"文革"最殘酷的時期,不知道如何做好我,正因為有一個精神上的避難所。每天讀詩的動機有時會忘記一切不愉快的事情。
普希金的肖像
普希金的作品具有非凡的氛圍,"帝國村的記憶"在美麗的風景中被玫瑰色的視覺所包圍。他對城鄉的感覺,純潔的思想,用自己的愛,擁抱着世界的存在。但愛恨明了,不是一絲不苟的枯燥墨迹,能在苦澀的思緒中翩翩起舞,春日的枯樹不再是夢。他的叙事詩具有許多傳奇色彩,比如《波塔瓦》中瑪麗亞和馬賽普之間的愛情,完全不可思議,凄美的煙花,是戰争的不幸,但作者在曆史的罪惡中寫下了人性的深河,靜靜的流淌,海浪。"青銅騎士"看世界的感受,深沉的話語有火一樣的光芒穿過歲月的大門,開放的世界無窮無盡,渴望綠色的傳播。許多年後,當我到達聖彼得堡,停在涅瓦河畔時,我意識到詩人背景的魔力,一個偉大的城市,與一位偉大的詩人如此接近,普希金應該出生在這裡。
20世紀70年代初,當我沉迷于這些精彩的詩句時,我沒有注意到譯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當穆丹受苦受難時,寫作和翻譯無法繼續,一切都被遏制了。當我知道譯者如何改變他們的語言并創造新的風格時,我向他緻敬。牡丹的寫作是我最初的文學啟蒙,與其說是感謝普希金,不如說是向将域外文學轉化為精美中文的穆丹緻敬。他可能不知道,自己翻譯的詩歌,當時正在撫慰一個孩子孤獨的心。詩句的起伏是旋律,"文化大革命"中沒有流行的曲調。世界的思想也可以用這種方式表達出來,在我看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美的字在穆丹的手裡誕生了,從讀他的譯本開始,就影響了他後來寫的道路。
涅瓦河河岸景觀
也是從那時起,我四處尋找普希金的作品。一旦在同胞國度遇到一本書《Ogan Onyekin》,真愛放手。這是他父親的收藏,我想借用,但我沒有答應。記得他的父親是縣裡的司法幹部,一直默默微笑。那麼多文化大革命的書籍被禁了,他保留了它,這在我們鎮上是不可思議的。我懇求他很多次,這位同學的父親顯得很奇怪,也有點絕望,嚴厲地,不能借給你,不要再來了。
我第一次被迫要書,我感到迷茫。少年之間怨悴的糾葛屬于這一次。我同學的父親不知道我怎麼喜歡普希金,以為這是一首域外詩,當時讀起來不合時宜。其實,對于天下的藝術,青少年可以慢慢進入,甚至是奇妙地進入。并非每個成年人都意識到這一點。當我後來也到了這個同學父親那時候的年紀,在那裡我借書的年輕人,可以見面,都盡力做到,因為童年的挫折,讓我終于覺得餓了苗,很窮,送去雨露的時候是及時的。在沒有書可讀的年代,我們錯過了太多的精神。
偶然,也會遇到普希金的粉絲,那麼對我來說,是一種意想不到的喜悅。記得有一年春節去大連俞那裡過年,表姐的同學小亮作為客人回家。知道我讀過普希金的作品,我就在我們面前大聲朗讀了《去海》。他穿着一件長發的夾克,長着俄羅斯的樣子。梁哥病了,心情有點低落,他寫了自己的詩給我讀,完全是牡丹的詩風,萦繞不去,委婉、苦言有一陣熱風吹來。我對他的坦率和大膽以及文字的優雅感到驚訝。我知道,在沒有詩歌的時代,許多年輕人的愛情正在另一個世界澎湃。然後,那些暗中喜歡俄羅斯文學的人得到了外國的表達援助。隻是他們在地下,以另一種方式自言自語的人。
穆丹翻譯了兩個版本的尤金·奧涅金
不知怎麼回事,我也開始悄悄地寫出穆丹體經文的翻譯。隻是不能公開,抹黑在小書裡。青春期的感覺流經翻譯的身體。因為害怕被發現,話題很晦澀難懂,在雲端,圍繞着謎語般的句子,他們感到快樂和自由。但很快被同學們看到,老師敏銳地注意到了我的種子,找我說話:
你讀過誰的詩?
普希金,萊蒙托夫,拜倫...
他們是資産階級詩人,應該指出的是,這首詩的傾向是不健康的。
......
我知道老師也要保護我,他怕我會被視為異端邪說。這一次要知道自己喜歡的話語,原話是有毒的。在那之後,再也不敢和任何人談論外國詩人了。文革後期,口号詩流行,也有小莊詩運動,學校跟着活動,開始了詩歌比賽。老師找我寫了一首流行的革命詩,改變了寫作風格。我來報社看書,滿是紙,古詩沒有這種類型,覺得口号詩是最好的,于是寫了幾首民歌。這些作品不需要辛苦苦,按照流行的觀念來诠釋就可以了。一般要大緻押韻,最強,鼓力是提倡的時期,口号詩很受歡迎。而我的文字,第一次出現在黑闆報紙上,學生們投下了欽佩的眼神。我也因為這些話而獲得了一點自尊。
小莊圖書館
但這種無意的虛榮心,讓我很快溜進了狹窄的道路上,覺得這可以被世人認可。是以,當時我喜歡的是魯迅、穆丹、艾青的文字,但現場卻是為了迎合媒體的語氣,言辭誇張和誇大。日記中的陳述是一種文字,投稿中發表的文字是另一種文體。但是,由于翻譯文學的影響,這種說法有些西化痕迹,當時的風格還是有些不同。我去鄉下排隊的時候,就開始在縣文化博物館的小報上發表作品,有人說帶有異腔,是拿不了的。我盡力克制我的翻譯腔,但我仍然無法去除痕迹。很快,因為用通俗語言寫作是所有作家的唯一選擇,這迫使我放棄了内在的感官,向媒體靠攏。在20世紀70年代,小說家隻受歡迎,而詩歌則因李學軒和張永義等作品而流行。我寫詩,不能用穆丹、艾青的風格,也不喜歡李學軒等人,不得不模仿郭小川的作品。當時還看了賀經之詩集,感覺在精神上,可以借鑒。是以寫作風格比郭小川,何靜的影子還要多。慢慢地,周圍的環境妥協了。我沒有意識到,要回來,犧牲我以前對出版的偏好,甚至壓抑自己的激情,這離藝術之神很遠,是很難的。
我最初發表在雜志上的詩歌都是現場的草圖,描繪了政治,遠離内心,甚至跪下。我知道這是一場表演,它本能地起作用。這表明思想已被時代同化。你所認為的所寫的,并不是自我精神的天生知己,而是别人想法的簡單抄襲。當時,編輯也随便改了我的話,再加上空洞的口号,臉也不太像自己的。但我欣然接受了這一點,甚至覺得這是一種榮耀。這些作品也像敲門磚一樣,對我的工作産生了一絲影響。例如,你可以從生産中去做一些寫作工作,或者出去學習。對于當時的年輕人來說,這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時代在慢慢改變,因為我嗅着自己的小聰明才智。20世紀70年代末,聯考複會,艾青和木丹再次被提及,拜倫和普希金得以在大學課堂上讨論他們。不久,朦胧的詩歌開始出現,并逐漸讀懂了北島和蜀書的詩歌。我突然想到,他們是在中華民國詩歌的傳統中開始他們的詩歌之旅的,幾乎沒有"文化大革命"這個詞的影子。這些新的詩句從心裡流淌,穿過歲月的黑洞,帶着驕傲的目光,點燃了灰土地的火焰。那些被遺忘的情感方式和愛的方式刺激着我們的心靈,進而感受到我們以前從未見過的畫面。這一次要意識到,他們有了,他們有,但早已深埋在内心深處。一個作家應該堅持的是他自己的感受,忠于他心中的一切。但我很早就被同化為時代的主流,追蹤時尚的詩歌已經變得蒼白無力。
1977年,聯考複會
一切都在悄然改變,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思想有拓展的空間,有許多活躍的詩人。不久,我讀了一些域外詩歌,我對許多奇怪的理論感到興奮。于是開始思考詩學的一些問題,慢慢意識到牡丹那一代人對朦胧詩作家的深遠影響。穆丹翻譯的詩歌域外是一個夢想,即轉變漢語寫作方法,探索精神的可能性。想想牡丹自己的詩作,在翻滾中跳躍,從不迎合表達的模式,一直走在路上。就勇于探索而言,他有着與魯迅相近的東西。
回到穆爾丹讓我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精神。衆所周知,許多朦胧詩歌的作者都與艾青和牡丹的傳統有關。艾青的詩歌具有印象派繪畫的光澤,但到處都有現實的視野。穆丹的詩篇,沒有艾青的透明和遼源,但魯迅式的内心折磨卻看得出來。他的話沉浸在黑暗的記憶中,但他無視自憐,經常向窗外看。但那些風景并不是世界的源頭,而是遠處的曠野,死樹的風,異國情調,老荒蕪的人。他用哀歎的眼神尋找晨光,并保持微弱的光芒。這屬于現代詩歌的感覺,能感覺到他後來傾向于艾略特的作品,他們最好的作品被翻譯了過來,是内心共同的原因。這是現代詩人有意識的選擇。不幸的是,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隻是和這些精靈一起經過,但我沒有保留那些火。自然,社會教育抵制内在自由的展示,我們學會放棄内心,放棄外在尺度上選擇表達。這不僅不如民國詩人,而且因六代以來文人的審美意識而大大退化。
牡丹詩《大自然的夢》手稿
當1980年代的啟蒙浪潮來臨時,我真的覺得我應該面對什麼,放棄什麼。我去沈陽學習後,有一段時間不敢寫字,上了很多讀書補習課,心裡不斷的沖擊。在浏覽和思考中,我知道這個世界的精神遺産是那麼多,我們這一代人懂得那麼稀少,仿佛螞蟻在深淵,不知天,難以知廣,是一個窮鄉僻壤之民。穆爾丹是那個在平原上找到山谷的人,他不怕痛苦的自信,非常接近拜倫和普希金,他們自己的寫作沒有他們的影子就沒有味道。從域外詩人的經驗中,他發現美學是超越道德的精神凝視,詩人面對世界,可以完全無視道士的名言,釋放自己的精神思想的速度,以打開精神之門,在自由空間中飛翔。在翻譯了Eugene Onyekin之後,他深情地歎了口氣:
普希金沒有将奧涅金描述為道教徒,也沒有要求政治或社會問題。在第一章中,奧涅金的一生隻是青春的一生,他還沒有進入道德人生的階段和主線故事。普希金在這裡隻簡單而突出地歌頌了青春,無論時代的特點(和局限如何),直到今天,青春仍然觸動着我們的心靈,激起我們的喜悅。我相信,正如馬克思所稱贊的古希臘藝術一樣,它将在未來的時代永遠"展現出永恒的魅力"。
我想大多數朦胧詩歌的作者都有類似的感覺。這在徐敬雅的《崛起詩》中得到了很好的表達。直到很多年後,在廈門鼓浪嶼拜訪舒薇時,她才坦白自己看過北島的詩集,知道作家該去哪裡,從那以後他就很少寫詩了,也是因為他有過痛苦的經曆。幾十年後,在"中國文學傳媒大獎"頒獎典禮上,見到了徐景雅先生,聊了聊,提到了過去,深深感謝他的話給了我提示,他詩意的理論宣言,我還能背誦一大段。對我來說,他是最早覺醒并走出八種語言的評論家之一。
徐景雅的老照片
因為有這樣的經曆,尋找失去的存在,在我裡面是一個宿命的選擇。當我是一名大學老師,和我的學生談論寫作時,我總是以我的青春失敗為例。回顧那段灰色的曆史,那篇文章的方式,是心靈之路的痕迹,精神的海洋是寬廣而廣闊的,人們有時遠未召喚出那些無聲的存在。藝術在于激活生命從存在中流動,用純粹的力量抵抗平庸的存在。詩人不是世俗的孤獨者,他們憎恨粗俗的惡聲,拒絕外在的虛榮心,精神的海洋總是洶湧澎湃,升向溫暖世界的光芒。既然曲元,這一切都是這樣,杜甫、蘇薇、翟子珍的創作,也說明了這一點。隻是我來不及體會這一點,在錯誤的道路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道路,這是青春的不幸。我曾希望年輕一代不要重蹈覆轍,如果他們錯過了選擇自己道路的機會,就很難回到原來的道路上去。當在扭曲的幻覺中滑動時,身體的姿勢變形。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留給子孫後代的負面資産,可惜我們沒有得到很好的清理,每一個念頭,都是真可悲的。
作者介紹
孫宇,本名孫毅,來自遼甯省大連市。1988年畢業于沈陽師範學院(現沈陽師範大學),獲中文文學碩士學位。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魯迅研究會會長,特聘教授,曾任知清會員、文化館館長、記者。2002年,他在魯迅博物館工作,并擔任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自2009年以來,他一直擔任閩南大學文學院院長。20世紀7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20世紀80年代進入文學批評和研究,長期從事魯迅和當代文學研究。《魯迅研究月刊》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書》副主編。主要作品有《王增軒博士革命時代閑事記載》、《魯迅思想》《魯迅與周佐人》等。
·完·
×
《牡丹譯本》 - 人民文學出版社
穆丹,原名查良軒,原名浙江海甯,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寫了許多流行詩歌,并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文學傑作。這本譯本集收錄在牡丹先生的所有主要譯本中,分為八卷:第一卷《唐琦》(上圖)、第二卷《唐琦詩選》(下圖)、拜倫詩選第三卷濟慈詩選集、第四卷《雪萊抒情詩選集選集黑人現代英國詩選集》, 第5卷,Ogan Onyekin Pushkin叙事詩選,第六卷Pushkin抒情詩選集(上圖),第七卷普希金抒情詩選集(下圖),第8卷Chutchev詩歌選集Longfellow詩歌選集羅賓漢傳奇。這些譯本最初由國内多家出版社出版。據譯者家屬認為,譯文集的出版并沒有刻意追求當時譯名與目前譯本的統一,盡可能保留原有的翻譯方法。有些譯本是當年出版的,沒有前言,有些譯本隻是後記,翻譯集基本儲存下來,沒有添加前言或後記。15年後,譯本集的重印本重新出版。
《牡丹詩》 - 人民文學出版社
這本詩集以《牡丹詩集》(1939-1945)為基礎,是原創作品。《牡丹詩集》(1937-1945)是牡丹于1947年5月在沈陽自費出版的一卷詩集。58首詩,伴有王佐良先生的《一位中國詩人》評注。
牡丹深受雪萊和拜倫的影響,富有詩情,詩意簡潔,被科研界譽為"現代詩歌第一人稱"。
希望,幻滅,希望,再活
在無盡的海浪的淹沒中,
誰知道時間的沉重呻吟即将落下
在詛咒中形成
陽光照耀着海岸;
孩子們,看看我們在黑暗中是如何繁殖的
難以産生聖潔的感情
- 牡丹,生活
《牡丹詩集》 - 人民文學出版社
本書收錄了穆丹現存的詩歌、散文、書信、日記等作品的原著,以及親戚、朋友、學者寫的回憶、評論文章、編者寫的《牡丹編年史》。
《牡丹詩集》(更新版)經牡丹家族授權、協助,由李芳先生主編,是國内牡丹詩集的全面嚴謹版本。這次更新,主要是将新發現的木丹添加到了他第一個女友的信和詩歌中。此外,通過與第一版的核對,一些詩歌中的文字已經過修訂。值此牡丹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我想紀念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