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緻“四十不惑”的春晚

作者:趙月枝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個人過春節。一盤餃子,一兩白酒,是我除夕年夜飯的全部。正因為如此,我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春節聯歡晚會這頓精神大餐,也有了更專一地關注,更多地期待。

如果你是四十年一直在除夕夜相知相守的老朋友,那麼,今年的春晚,你沒有讓我失望。如果你是世界舞台上中華文化最富儀式性的一個“人設”,那麼,在我眼裡,你真正成熟了,進入了“四十不惑”的人生佳境。洗盡鉛華的你,出落得端莊典雅、溫馨浪漫,内斂大氣,沉靜自信。

最為重要的是,以中華民族這個最隆重的節慶為舞台,你所展示的是這個民族追求以人為本和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核心。一句句精準到位的主持詞,一個個千錘百煉的節目,一段段适時應景的特别設計,從人倫、人民、人文、人類四個層面,讓人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欣賞中華美學的色彩斑瀾。

緻“四十不惑”的春晚

人倫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重續人倫關系是春節最為核心的内容。是以,春晚中,人倫關系是重頭戲,而獨幕喜劇無疑是表現人倫關系最短平快和最有戲劇性的形式。

節目開場,一曲《時代感》炫歌之後,獨幕喜劇《父與子》就開啟了人倫主題中父與子兩代人關系的演繹。此後,人倫主題擴充到了《喜上加喜》中的婆媳關系與黃昏戀關系,《還不還》中的同學與朋友關系,《休息區的故事》中的夫妻與同僚關系、《發紅包》中的商務關系、歌曲串燒中溫拿樂隊的《朋友》中更廣泛的人與人的關系。

在這些節目中,人倫常理既常說常新,又處處展現民族性、時代感。“人”字的内涵,以一撇一捺彼此互相支撐,“人要互相幫助,才能走更遠的路”讓人正面了解,“有錢不還人,你還有點人味嗎?!”的負面呵斥發人深省。

纏綿而浪漫的愛情,是人倫關系中永恒的主題,而歌曲無疑是最富表現力的。從韓紅的《這世界那麼多人》到劉歡的《你是我生命中的禮物》,從《真愛起舞》到《愛在一起》,一曲曲風格各異的愛情之歌,從“青梅竹馬”唱到“白頭到老,天涯我還扶你”,字字扣人心弦,聲聲蕩氣回腸。

人民

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不斷擴充的人倫關差序格局中的個體,在家國同構的中華文化政治傳統中,凝聚成一個個群體,這就是偉大的中國人民。

人民是主持詞中的“勞工農民”“快遞小哥”和每一個“無限奮鬥的你”;是原生态情景表演《土地的歌》中勤勞勇敢的各族勞動兒女和在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路上《擺出一個春天》的拉祜農民;是在《我們的時代》裡,“在世界的舞台上”挺起脊梁“一起奔跑”“一起精彩”、一起“共創未來”的“我們”;也是在春晚舞台上一起縱情放歌《黃河長江》的兩岸四地青年歌手和《難忘今宵》的所有演職人員。

當然,人民還是在熱辣火爆的《火鍋奏鳴曲》紅紅火火過日子、轟轟烈烈享美食的吃貨食客,是在節目某刻一閃而過的齊聚在天安門廣場“七一”紀念大會上的如磐方陣,是方陣前排那些青春洋溢和充滿自信的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

人民大音希聲,人民大象無形。他們無時不在,他們無處不在。

他們中最傑出的個體,無疑是舞台前那些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榜樣——“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最美人物、全國道德模範代表。在晚會的特别設計環節,當他們一個個被介紹,當他們站起來向全國人民拜年的時候,“人民”這個共和國的定義性詞彙,就被賦予了既平凡又偉大,既具體又抽象的真實、生動、高尚的内涵。

人文

古老中華土地上的偉大人民,在追求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這些文化在曆史長河中的積澱,就構成了中華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蘊,而中華文明,也就成為了人類曆史中唯一持續的文明體。這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春晚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寶庫。

四十年來,你是曆史自信最強、人文底蘊最為深厚的一台春晚;你是在表現形式上創新力度超大、舞台效果極佳的一台春晚;你是真正展現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台春晚。

緻“四十不惑”的春晚

京、豫、越、黃四劇聯袂登場、老、中、青、少四代人同台演繹的《生生不息梨園情》精美絕倫,在預料之中。舞蹈詩劇《隻此青綠 》令人驚豔與震撼,成了春晚最璀璨的明珠,自然也無需我多費筆墨。前呼後應的三星堆考古成果現場釋出儀式與創意舞蹈《金面》,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和古蜀文化的瑰麗浪漫。在上海、廣州和重慶最高樓上呈現的景觀太極《行雲流水》,以大寫意的手法,譜寫出了傳統與現代的優美二重奏。相聲《歡樂方言》把我帶回了浙西南山區那“講話七八十腔”的“缙雲三鄉”,不禁也琢磨起遺存于自己方言中那無數的“古文正字”。

更讓我驚喜的是,零點鐘聲過後,在創意音舞詩畫《憶江南》中,陸遊、蘇轼們悠然地在唐風宋韻中低吟淺唱,在《富春山居圖》所描繪的詩畫江南中,紛至沓來!

這是5000年的文明積澱在天時地利人和下的絢麗噴湧;這是“十八大”以來思想文化領域立破并舉、激濁揚清成果的集中展示;這是文藝界在數字時代凝心聚力,重塑傳統文化魅力,讓其實作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精彩奉獻;這是以《中國詩詞大會》和河南衛視的“文化出圈”為标志的電視文化轉型的邏輯發展。也許,這還是從B站到短視訊再到鄉村春晚等各種草根文化的鋪墊、滋養和“倒逼”的匠心回饋和高調提升。

人類

文化即是人化,而人化的前提是自然。有哲學家已經指出,不同文明體在人類文明初創的“軸心時代”,即在“文明與自然的交彙點”對人類文明的反思,都包涵回歸自然的向度。隻是,這裡的自然,不是抽象的自然,而是在特定的文明定向中差異化了的自然。

中華文明在“軸心時代”就産生了以道家的天人合一為主基調的自然生命整全性思想。這一自然生命主題在整台春晚中以此起彼伏的多聲部變奏,在精神本質層面,把節目的意蘊提升到作為整體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高度。

大自然中的“百獸之王”老虎獨領風騷,并在春晚中以國術短劇《乳虎嘯春》緊密扣題。在雲南大地上“北遷南歸”的大象,成了春晚最先展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最佳素材。《萬象回春》所開啟的這一主題以綠水青山為主要基調,貫穿于不同表現形式中。

緻“四十不惑”的春晚

從《春風十萬裡》帶來“十萬好消息”再到《金面》中的“生命之樹”,從《土地的歌》和《行雲流水》中人類在生産生活中與自然融為一體,再到《隻此青綠》和《憶江南》中對以自然作為表征對象的中華經典穿越時空的演繹,從來沒有一台春晚,對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有如此多層面的深刻展現與了解。

當然,人倫、人民、人文、人類,隻是一種解讀春晚的四個範疇而已。在具體的節目中,這四個層面既互相交融,又各有側重。

在《星星夢》的最後環節,當在太空出差的女航天員王亞平的女兒,穿着一件中國紅連衣裙,在舞台的中間張開雙臂,向天高喊,“媽媽,給我帶顆星星回來”的時候,這一稚嫩而清脆的童音,就在具體的時空中穿透了這四個次元,進而達到了從最小的切口,展現人類探索星辰大海這一最偉大事業的效果。

多少年來,我們批評你針砭時弊力度不夠,我們诟病你代表性不足,我們評說你在宣傳上太過高調。

的确,你永遠不可能十全十美。

但是,作為一個不斷重新打扮自己的“大衆情人”,你在不惑之年,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你在向海内外展示中華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塑造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不懈努力中,實作了華麗轉身。

也許,與你一起成長的專業和業餘的批評者們,也早該換換認知架構?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今天,繼續以社會批判性媒體内容匮乏的1980年代的标準,批評今天的相聲獨幕喜劇在抨擊時政與社會問題中避重就輕,是否有刻舟求劍之嫌?

我也曾是春晚的挑剔批評者。但是,今年,四十不惑的春晚,我要向你緻意!(趙月枝)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