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每一個過年來三亞的人,心裡大抵都會做這幾個标準動作:熟讀社交媒體上的“三亞防坑避雷指南”,飛機落地後,迅速打開收藏好的“來三亞一定不要做的十件事”旅遊攻略……

即便如此,遊客們依舊會随時保持警惕、時不時憑借腦海中所儲備的知識躲避旅途中的各種陷阱,“春節來三亞被坑”已經成了每年的保留話題。

一到冬天,無數休假的中青年、怕冷的老年人,就會拖家帶口地湧入海南島。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三亞的确是内陸遊客過冬的最佳地點:氣候溫暖、海岸線被碧藍海水包圍、沙灘悠長、顔色豔麗種類豐富的熱帶水果,還有新鮮量大、肉質肥美的各類海鮮……

抵達三亞,從機艙中魚貫而出的人們,大多都對這場“去熱帶島嶼遊泳”的度假充滿了幻想和期待。

從一個漁村到國際化的旅遊中心,三亞接納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東北下崗潮而南下“淘金”的外來人口,也目睹了一路瘋狂上漲、讓本地人望塵莫及的房價。

操着外地口音的“候鳥老人”在此買房、消費、三五成群的買菜、跳廣場舞;度假酒店提供大包大攬的假期定制服務,從沙灘到離岸免稅店,單純想要花錢的旅客需求也能得到滿足;

近兩年成為熱門的後海村聚集了想要逃離都市的年輕人,白天夾着沖浪闆追着海浪跑,晚上跟天南海北的朋友聚在一起喝酒蹦野迪,嬉皮生活方式的幻想在此照進現實;

疫情前,這裡一度是南韓人和俄羅斯人冬季度假的熱門目的地之一。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在疫情趨于平緩的上個國慶假期,三亞在短短一周的時間裡接待了超過14萬遊客。連鎖酒店集團近兩年不斷入駐,海棠灣、後海村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但因為“三道菜要四千元”“吃飯前要簽字畫押”等宰客現象,三亞曾讓所有遊客在落地前就帶着戒備和警覺,城市形象也一落千丈。

幾年前,當地一些正直的商戶因為這些屢禁不止的宰客現象結盟,以停業、拉出橫幅抵制坑客宰客行為:“如果這次還不能解決,就回家不幹了”。

而當地政府也在不斷加大整頓力度,工商、物價部門等紛紛進行幹預;規範經營的品牌酒店入駐也對當地的經商環境起到了正面的影響作用,曾經一落千丈的三亞旅遊形象,在這幾年逐漸扭轉頹勢。

可是從各大社交平台上的“三亞避雷必看”等攻略的火熱程度來看,遊客對于三亞的警惕從未松懈,似乎也不能松懈。

說好二百元一個人的水上摩托,搞價就可以降價為一百元一人;議定好價格後,經營者“善意”問遊客是否想要自己嘗試駕駛水上摩托,當遊客以為這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旅遊行程而同意後,結果在上岸後,才發現價格就此翻了一番。

從某書上的三亞旅遊避雷指南來看,這樣的現象,現在依舊頻繁地發生在水上項目經營中。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盡管坐擁數家豪華的星級度假酒店,在踏上三亞的大街小巷遊覽時,卻依舊需要遊客擁有一些“街頭智慧”才能保證擁有一次相對不那麼堵心的旅遊體驗。

在機場門口将遊客層層包圍的黑摩的,從你一出機場就讓你體驗到十年前在内地常見的拉客搶客現象。

潮濕、能鑒賞各種熱帶昆蟲的民宿,入住後發現與圖檔嚴重不符;海灘上不小心坐了一下120塊錢一小時的沙灘椅;還有依舊在拉客卻不明碼标價的海鮮店……

如今的三亞,表面上看似規範了很多,但依然是各種隐形宰客的高發地。如果你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不想做攻略,就會被各式各樣的推薦攪混判斷力,從富有愛心的計程車司機,到街邊賣椰子的商販。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從落地住宿到出行遊玩,三亞似乎總有一些不算嚴重,但卻會影響心情的小雷點。也是以,有些網友的攻略甚至細緻貼心到會提醒“在南山寺門外不要買香,進門時會發現并不讓帶入并且價格比寺内還貴了許多”。

盡管當地餐飲業的亂象屢屢被曝光,當地政府和業内人士也為此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在吃上面坑人,依舊是最沒有門檻而且方式方法最為繁多的。吃兩頓有一頓沒有踩雷就算成功,社交平台的旅遊筆記中提到三亞餐飲就是一個大大的感歎号:遇到異樣立刻撥打12315,不要擔心是外地人不受理。

而一些“買海鮮買水果時帶包鹽,結賬前可以看看稱準不準”、“海鮮計價時有些商家可能會把一個單品價格從電腦上輸入兩次,要仔細聽電腦報價”等三亞生活小撇步,更是讓人一秒回到人與人之間毫無信任的市場經濟初期。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一篇攻略中提到推薦的海鮮餐廳時,說它就位于當地鎮政府和警察局的旁邊,門口停着警車——這成為了“價格和味道都沒話說”的最好證明。

而原本作為沖浪愛好者的小衆聚集地、最近卻變成網紅打卡地的三亞後海村,也在走紅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來都來了,小宰一下再走”的發展階段。

随着遊人湧入,後海村的沖浪店擴張到了一百多家,但是持有國際沖浪協會頒發的ISA沖浪教練證的教練卻隻占總數的5%。價格較低的“教練”可能也是今年剛學的,唯一擅長的就是“拍照會特别出片”。

而路邊為沖浪教學服務引流的商鋪和中介,因為能夠拿到更高的銷售提成,往往也會将遊客帶去那些剛開不久、資質不明的沖浪俱樂部,真正專業的在“出圈”後的後海村并沒有多少競争力。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遊客很可能是以聘用到完全不懂沖浪的“沖浪教練”,這個小坑在風平浪靜的季節給遊客帶來的損失頂多就是學不到專業知識,但在冬季浪花較大時,卻會成為威脅到生命安全的隐患。

隻看攻略還不夠,也有不少人就是因為網上層層濾鏡後的照片而滿懷期待地前往隻有兩塊大石頭的“天涯海角”、排隊拍照需要一小時的“天空之門”、以及“像是家門口的公園”并且很多項目還要另外收費的亞龍灣熱帶天堂森林公園後,莫名其妙暴曬一天卻感到非常空虛無聊。

其實無論是曾引起輿論嘩然的天價餐飲,還是如今依舊存在的無數個出行小雷區,這樣的現象在國内每個旅遊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

但因其爆火,讓三亞的經營者都有點飄飄然。客流源源不斷,生意永遠都有,而當地商戶數量又是相對固定的,那為什麼不動點小心思多賺一些呢?更何況中國人講究一個“來都來了”,遇上被坑的不愉快,大多數人還是會顧及到自己的整個行程而選擇忍氣吞聲。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特别是在冬季這樣遊客紮堆、人人都在趕行程的旅遊旺季,鑽一些監管的小空子,再加上少有遊客追究,隻要稍動歪腦筋就能讓收入翻倍,如此的誘惑之下,部分商家很難堅持老老實實地做生意。

而一些本地人将坑人宰客的現象頻發歸結于大量湧入定居的外地人。據五年前的官方資料顯示,在三亞購置房産的人中,有七成并不是本地人。在網上的攻略中,無論是買水果土特産還是吃海鮮,很多去過三亞多次的遊客都極力推薦避開景區附近的網紅餐廳和攤位,多去市中心、村落中的老牌店面,因為位于城區中的店面,需要依靠當地人的口碑和回頭客來維持生計,他們才會更注重品質和誠信。

而景區附近不愁客源的網紅店以及随着客流量遷移的攤位,大多隻想趁着過年賺上一筆。在這些為三亞塑造了“黑心目的地”形象的商戶中,的确有一部分是并不在意三亞城市形象的外地經商者,他們往往會跟着旅遊熱潮而動,這幾年在三亞,再過幾年就去了雲南。

用一時的利益将一座城市的口碑毀掉,并不會為投機者們帶來什麼負面影響,這樣短視的行為最終損害到的,其實隻有當地人賴以生存的旅遊産業。

去三亞過年的人,都逃不過被坑的命運?

同樣的海島旅遊,三亞的價格比去一趟東南亞要高上不少;如同人們最近發現,去雪鄉滑雪的價格,足以去上好幾趟北海道。

假如在疫情結束時,人們面臨更多的出境遊選擇,不知是否還會如同候鳥一般,在每一個冬季都義無反顧地飛向三亞。

參考來源

虎嗅網:三亞,向何處去?

中國新聞網:複盤2021:疫情之下,三亞這些旅遊人掌握何種“流量密碼”

九行:你有多想不開,非去三亞過冬

全現在:“中國沖浪第一村”加速破圈,三亞後海村不再是桃花源

撰文:盆栽、Jonas

編輯:Sebastian

圖檔來自網絡及視覺中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