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埋地下2500年,越王勾踐劍毫無鏽迹,科學解釋清楚了嗎?

古代皇帝或者那些貴族在入土的時候總會陪葬許多珍貴物品,于是在現代,我們出土的文物中經常會碰到一些絕世珍寶,比如寶劍、瓷器或者珠寶等等。

而說起寶劍就不得不提起1965年出土的“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這把劍雖然在潮濕的墓穴中放置了2500年,但是儲存的卻非常好,幾乎沒有鏽迹,這令見過無數珍寶的考古人員們都啧啧稱奇,為什麼會儲存的如此完美?它運用了什麼鑄造工藝呢?

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1965年12月,考古人員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望山的楚墓中,發現在墓主人屍體的左手邊有一把插在黑色漆木劍鞘内的青銅劍,看起來非常名貴。

這把青銅劍劍長55.7厘米,劍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總重875克,而且劍身上遍布黑色菱形的幾何暗花紋,刻有清晰的“钺王鸠淺,自乍用鐱”八個字,在劍格的正面還用藍色琉璃,反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精美的花紋,劍柄又用絲繩纏縛,尤其是劍首内部還用11道同心圓進行了裝飾,後經研究人員考證,此劍應為越王勾踐劍。

曆史記載春秋末期,吳越地區的鑄劍水準非常厲害,而越王勾踐劍就很好地展現了那個時期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埋在潮濕的土裡經過2500年幾乎都沒有鏽迹,要知道即使是用我們現在制造的不鏽鋼,也都沒有人能保證它經過千年而不生鏽;

其次是鋒利程度,在這把劍挖掘出來的時候,為了測試其鋒利程度,專家對其進行過實驗,用二十幾張A4紙疊在一起,然後拿劍劃過,最後劃破了26張A4紙。

最後是劍的精美工藝,就拿那11個同心圓來說,間隔隻有0.2毫米,工藝非常精湛,而且劍的整體布局還十分完美,是以勾踐劍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劍”。

勾踐劍千年不鏽的秘訣。

為了搞清楚勾踐劍不生鏽的原因,專家先是用放大鏡對勾踐劍進行觀察又對其進行了質子射線熒光分析技術後,發現這把劍的成分非常複雜,主要成分是銅,含銅量達到了80%-83%,其次是錫,含錫量有16%-17%。

兩種元素都是不容易氧化的元素,尤其是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非常不容易發生腐蝕,另外還含有少量的鋁、鎳、鐵以及硫等元素所構成,而且由于劍的各個部位的作用不同,是以構成各個部分的元素的比例也不同,比如劍身含的銅元素較多,而劍刃含錫量就比較高。

總之,整把劍的構成相當複雜,各種元素的配比還恰到好處,比如錫的含量,一般錫含量越高,硬度越大,而當錫含量超過20%時,就會越脆,很容易折斷,但這把劍的錫含量把握的剛剛好,使劍非常鋒利,還不容易折斷。

除此之外,勾踐劍是放置在棺内的,又被劍鞘保護,而且墓室被埋在數米的地下,跟外界幾乎沒有接觸,隔絕了空氣,是以劍才儲存的非常完好。

事實上,一開始發現勾踐劍的時候并不是一點鏽迹都沒有,隻是非常少,幾乎沒有,而現如今的勾踐劍已經出現了腐蝕,确實沒有之前在墓中儲存的好,這也說明了勾踐劍在出土時,幾乎沒有鏽迹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儲存環境的問題,畢竟墓室封閉性确實非常好。

至于為什麼勾踐劍會出現在了楚國貴族的墓中,流傳着兩種說法,一是說越王勾踐有個女兒被嫁到了楚國,他可能将這把寶劍當作嫁妝,随女兒被帶到了楚國,還有一種說法是楚國攻打趙國時,得到了勾踐劍,後又被當作了陪葬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