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隻此青綠》《國色天香》新春“出圈”,國風國潮節目為何大受歡迎和熱捧?

那悠遠空靈的古琴聲響起,那妙曼的舞姿在薄如蟬翼的雲霧中輕盈柔美……1月31日晚,總台春晚的舞台上,歌舞類節目《隻此青綠》讓不少觀衆大呼“震撼”,作品火遍神州大地。節目中,舞者們姿勢各異原地站立,最終融為一片青綠色的山巒,生動還原900多年前的北宋名畫《千裡江山圖》。

2月2日,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社交平台發文向全世界“安利”河南衛視2022春晚舞蹈《國色天香》,他配文說:“當古典詩歌遇上年輕的靈魂:傳統文化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以一種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呈現。”本次出圈的《國色天香》雲集十一位中國頂尖舞蹈家,演繹了唐朝白居易、狄仁傑、上官婉兒等十一位風雲人物。優美的舞姿将每一位傳奇人物刻畫,講述一個大唐盛景牡丹雪中盛放的美麗傳奇,讓觀衆仿佛瞬間夢回大唐盛世。

在這個新春佳節,國風國潮節目為何大受觀衆歡迎和熱捧?

節目的“出圈”不是偶然,讓傳統文化和中華文物“活”起來是節目的表現形式,觀衆對節目的認可,其實蘊含着大衆對璀璨輝煌的中華文化的認可。

《隻此青綠》《國色天香》新春“出圈”,國風國潮節目為何大受歡迎和熱捧?

《隻此青綠》不僅是跨越時空的藝術交融

公元1113年4月,北宋晚期著名畫家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完成名垂千古的絹本設色作品《千裡江山圖》。900多年後的今天,靜态的畫變成動态的舞,《隻此青綠》用舞蹈與美術的結合驚豔觀衆。這不僅是跨越時空的藝術交融,也更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一次精彩展示。

“我在整部劇當中的角色是青綠。”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隻此青綠》領舞孟慶旸說,青綠這個角色是純寫意的,就像《千裡江山圖》裡青綠顔色的氣魄,演繹的時候需要打開想象力,“這個舞蹈不再是女人的柔美,更多看到的是大氣磅礴的一種東西,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沉澱的一種歲月,一種大氣,也是代表我們文化自信的一面”。

孟慶旸說:“非常感謝大家對《隻此青綠》的喜愛和支援,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因為這是我們根子裡的東西。我們站在中國這片熱土上,能夠弘揚咱們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

《隻此青綠》《國色天香》新春“出圈”,國風國潮節目為何大受歡迎和熱捧?

《國色天香》舞蹈家動人身姿結合CG特效

“《國色天香》真是舞蹈盛宴,絕絕子!”“以牡丹入筆,尋詩詞人物和曆史文化,太贊了”……多個網絡平台上,網友對2022年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國色天香》的贊許聲不絕于耳。

盡顯盛世景象的舞蹈《國色天香》裡,胡陽、駱文博、孫科、蘇鵬、呂科镝、蘇海陸等十一位舞蹈家的動人身姿結合CG特效,讓白居易、狄仁傑、上官婉兒、張旭、宇文恺等傳奇人物“活”過來,最後與“牡丹仙子”一起共赴一場盛大的“牡丹之約”。舞金碧輝煌,憶大唐盛世,洛陽明堂還原國色天香,十一位頂尖舞者盡情投入,讓網友驚呼“感覺整個大唐名流都來陪我過年”。節目中還穿插了很多關于牡丹的詩詞,讓不少網友看舞蹈“漲知識”。

據節目主創人員介紹,這麼多大咖在同一支舞蹈中相聚,是舞蹈界難得一見的盛況,其中穿插牡丹詩詞,以及高科技手段支援,更是為舞蹈錦上添花,解鎖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帶觀衆夢回大唐,共赴一場盛大的美麗傳奇。

《隻此青綠》《國色天香》新春“出圈”,國風國潮節目為何大受歡迎和熱捧?

傳統文化的成功破圈變得更具潛力

或許就像網友評論那樣,《千裡江山圖》壯麗的青山綠水,在900年後又一次擊中世人的心靈。在業内人士看來,《隻此青綠》之是以“出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對《千裡江山圖》進行意境還原。“傳世名畫《千裡江山圖》已經提供了相當成熟的藝術母本,其設色之精妙、構圖之磅礴、意蘊之豐厚,本身就是極大的審美享受。《隻此青綠》對圖畫意境幾乎進行了一比一再現,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獲得豐厚的‘回報’:舞劇很自然地共享了圖畫的審美層次。詩劇和圖畫,本質上是不同的藝術門類。《隻此青綠》成功地實作了這種藝術轉化,實作了氣脈上的貫通。”

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隻此青綠》《國色天香》有着“範本”模樣的诠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了創新表達,舞者的舞步演繹名畫、詩句裡的故事,再現古人風姿,“每一幀都是上下五千年傳承給我們的文化自信”。

無論是此前《唐宮夜宴》、“水下洛神”的走紅,還是在今年新春佳節《隻此青綠》《國色天香》的受熱捧,不難發現,觀衆對于節目的觀看需求不再僅僅局限于休閑娛樂,也十分看重節目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内涵,而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日益增強的文化自信,也使得傳統文化的成功破圈變得更具潛力。

正如2022河南春節晚會總導演陳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那樣,“我們應當了解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文化,這些節目讓更多人喜歡傳統文化,而一大批優質文化類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這恰恰是從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的過程”。是以,節目的創作既立足于傳統文化,但也緊密貼近時代,貼近今天文化傳承的新樣态,“我們一直在做的都是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所謂創新表達,離不開流行文化、潮流。是以在創作中我們要吸取潮流文化的一些特征、特點和優勢,然後借用‘潮’的呈現方式,力求讓更多年輕人喜愛我們的節目,傳播我們的節目”。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斯其格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亞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