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色天香》再成爆款,傳統文化為啥能被玩得這麼“香”

《國色天香》再成爆款,傳統文化為啥能被玩得這麼“香”

2022河南衛視春節晚會又出爆款:舞蹈《國色天香》雲集11位優秀舞蹈家,演繹唐朝白居易、狄仁傑、上官婉兒等傳奇人物共赴盛大的“牡丹之約”,上演了一場視聽盛宴。

從農曆舊歲的《唐宮夜宴》到虎年春晚的《國色天香》,一年來,河南台挑起了一副“文化創新”的擔子,憑着“一顆匠心、一份創意”,換來了一片稱譽。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河南台的“一心一意”中得到了回應,電視春晚的生命力也依靠傳統文化的密鑰成功再啟。舊時把“柴米油鹽醬醋茶”看作“開門七件事”,實際上它們不能混為一談:柴米就是溫飽,油鹽醬醋象征世間百味,茶則堪稱“中國人的精神”——溫良。假如用春晚作比,河南台的文化創新全在于把“上菜”變成了“敬茶”,讓觀衆不僅能夠“品嘗”視覺盛宴,還能“回味”文化醇香。

細察河南台的幾度“破圈”,就能發現其中的“創新之道”。

河南台成功的關鍵是“創意”,也就是發掘文化創新的“增長點”。河南台一年來的“破圈之作”并不是傳統電視晚會“備受矚目”的語言類節目,後者在春晚數十年的曆程中表現不俗。語言類節目的成功既是内容特征的展現,也是社會需求的表征。忙碌一年的人們需要笑聲,也需要戲谑來宣洩内心的愁苦,是以,諷刺相聲和喜劇獨幕喜劇相繼成為觀衆的“心頭好”。時過境遷,物質生活的豐富提升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關注,多元審美的發展則擠占了語言類節目的市場,文化創新需要“另尋出路”。

河南台陸續推出的舞蹈《唐宮夜宴》《洛神水賦》和《國色天香》代表着完全不同于語言類節目的文化創新“增長點”,相比之下,後者可以算是民間文化“登堂入室”,前者則是傳統文化“卷土重來”。傳統文化之是以能夠成為繼民間文化之後的“新增長點”,至少可以歸納出兩點原因:一方面,傳統文化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青年人的文化自信與傳承自覺;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在跨越地理界限的網絡世界更能夠彰顯凝心聚力的文化功能。

由此可見,不僅是舞蹈,各種優秀傳統文化都具備成為“爆款”的潛質,使之成為可能的則是“匠心”。就在1月31日下午,N視訊粵相聚團圓飯Mini春晚線上上進行,展現了地方對自身文化的挖掘。

“匠心”是河南台成功的保障,或許也正是創作者選擇舞蹈形式的理由之一。在名目繁多的傳統文化中,舞蹈是少有的能夠同時滿足視覺與聽覺的藝術形式,舞者的服飾、妝發、身姿配合着音響與節律共同構成了節目的基本要素。人們對充分運用新技術生産、呈現、傳送視聽節目所引起的沖擊有目共睹,河南台不斷推陳出新,對運鏡、剪輯、後期等各環節的技術呈現進行把控,使得成品能夠更好地适應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與分享而不緻突兀,對新技術的敏感,尤其是對網絡傳播規律的充分認識,也是河南台之是以能夠高品質推出文化産品的重要條件。 □ 張晨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