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年走親戚講究多,先走姑姑還是姨媽家?記住走親戚5大傳統忌諱

作者:惠農圈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其曆史十分悠久,在節日來臨前,在外打工的遊子陸續回到家鄉,一同感受着節日的快樂和溫馨。不過,春節阖家團圓的同時,也有走親戚的傳統,且是必要的傳統,大年初二開始,大家要将“七大姑八大姨”走一遍。

其實,過年走親戚也是講究順序的,特别是姑姑、姨媽這兩個親戚,到底先接哪一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01、春節走親戚的由來

春節走親戚拜年是傳統習俗之一,親人們聚在一起,互相祝願對方在新一年裡事事順心。其實,走親戚這一習俗也是有講究的。

過年走親戚講究多,先走姑姑還是姨媽家?記住走親戚5大傳統忌諱

傳說,舊時“年獸”霍亂人間,每到春節來臨時就會來到人間傷害百姓以及家畜。直到一個神秘老人現身,教導大家如何驅趕“年獸”。先是在除夕這天放鞭炮、開燈,再将一些肉食放在門外,年怕光、怕聲響,再加上有足夠的肉菜,吃完後就會離開。

百姓們早上打開門後,發現年獸已經遠離,紛紛奔走相告,走親訪友互相慶祝。時間長了,也就有了走親戚的習俗。

早在漢代時,拜年習俗就已出現,唐宋時期開始興盛起來。在宋代時,還有“飛帖”拜年的說法,“飛帖”指的是親友太多,在過年期間拜不過來,因而派出仆人拿着“文章”去拜年。

過年走親戚講究多,先走姑姑還是姨媽家?記住走親戚5大傳統忌諱

文章為3寸長2寸寬,記載着受賀的對象、家庭位址以及祝福語,因而被稱為“飛帖”。為了裝載“飛帖”,當時大戶家庭門前都會貼上一個“接福袋”,仆人送來的飛帖直接放在其中即可。

而如今,春節期間的賀年片、賀年卡、祝福語等,其實和“飛帖”有異曲同工之妙。

清朝時,拜年習俗逐漸變得複雜,因社會地位、階層、民族不同,拜年方式也不同。地位低的每年都要主動給地位高的拜年,如“包衣人”需向府裡家主拜年。

拜年時也要帶上禮品,在過去,大家帶的多是面食、肉類、酒、雞蛋、白糖、蜂蜜等。而如今,拜年主要購買的是各種乳飲料、餅幹、酒、保健品、魚、水果等。

過年走親戚講究多,先走姑姑還是姨媽家?記住走親戚5大傳統忌諱

02、拜年的順序

拜年也是要講究順序的,大年初一不能走親戚,但需要向家裡的直系親屬拜年,主要有父母、爺爺奶奶,祝福他們健康長壽,長輩此時會将壓歲錢分給晚輩。

從大年初二開始,大家就要開始走親戚,通常是“先拜丈人再拜舅,姑父姨父排在後”這一說法。

在大年初二,女兒女婿一家就需要去嶽父母家裡,通常需要帶上豐厚的禮品,如給嶽父母買衣服、煙酒、保健品等。

當然,嶽父母也會在家裡備好豐盛的酒菜,迎接女兒女婿一家的到來。而此時,外孫、外孫女也要給嶽父母拜年,再由老人送上紅包和祝福。

過年走親戚講究多,先走姑姑還是姨媽家?記住走親戚5大傳統忌諱

初三這天,通常是去舅舅家拜年,畢竟“娘親舅大”,如果孩子還沒結婚,那大年初二就會去舅舅家。同樣,舅舅也會給孩子準備紅包,希望孩子學習進步、事業有成等。

大年初四,就要去姑姑、姨媽家拜年,但有人好奇,自己有姑姑也有姨媽,先給誰拜年更合适呢?

年輕人對這一問題還真比較迷糊,感覺姑姑和姨媽都一樣親,先去誰家都可以。其實在過去,農村有“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的說法,從這即可看出姑姑地位自然要更高一些。

這也很正常,姑媽和父親是姐弟或兄妹關系,而娘家可能就是自己家,姑媽走得更為頻繁,自然和侄子更親一些。

姨媽盡管和母親是姐妹,可她們更多的是去娘家,互相間走動不是太頻繁,如此一來和外甥的感情就淡了。

是以,去了舅舅家後,再去姑姑家、姨媽家,這樣主要親戚基本上都拜了一遍。

而後一直到正月十五,則是朋友、同僚之間的走動,而去這些人家裡拜年,一般不會留在人家吃飯,通常寒暄一會就會離别。

過年走親戚講究多,先走姑姑還是姨媽家?記住走親戚5大傳統忌諱

03、拜年忌諱有哪些?

1、走親戚必須送禮

春節走親戚可不比平時,講究的是“禮尚往來”,因而走親戚時必須要購買禮物才行。

2、送禮有忌諱

送禮是一方面,但禮品的選擇是一方面,可送上煙酒、飲品,但不能送“鐘”、送“傘”、送“梨”,且在挑選禮品時,盡量雙數,畢竟好事成雙。

3、拜年時間要約定

在拜年前,一定要提前約好時間,畢竟每個家庭都有不少親友,為避免撞到一起,應提前約定好,這樣對方也能好生招待。

過年走親戚講究多,先走姑姑還是姨媽家?記住走親戚5大傳統忌諱

4、穿着有講究

在拜年前,也要對自己的穿着上特别重視,忌諱穿白色衣服,可以穿喜慶點的衣服出門。當然,也不能穿禮服、西服等太正式的衣服。

5、聊天别揭疤

親友之間溝通時,就算沒有什麼共同話題,也不能提及過去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不然春節的喜悅氣氛也會被破壞。

以上就是春節期間走親戚的講究和忌諱,大家咋看呢?你們那邊是這樣的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