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

醉憶故鄉醪糟香

鄧四平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買酒谷!”故鄉川北的醪糟吃時不醉人,吃後人自醉。古色古香的故鄉除了盛産美女和風流韻事以外,更以芳香醉人的醪糟而誘人不已。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

味道鮮美,風味獨特,工藝考究,制作精美。普通型的,用陶罐盛裝,蓋子上蒙一張大紅的亮油紙,紅綢帶繞上一匝,牢牢捆緊,密封,極似電影《紅高粱》裡用大紅紙寫有“酒”字的大酒壇。也有用透明的玻璃瓶盛裝的,那瓶就象憨态可掬的彌勒佛一般,雍容大度,裡面盛裝的醪糟,軟軟的,酥酥的,白花花的,漂漾着,清晰可見。禮品型的醪糟價格較高,用青花瓷壇或者陶瓷缸盛裝,瓷壇上畫着龍鳳呈祥或者各種各樣的花草,古色古香而又不失素樸大方,讓人疑心那是景德鎮極為名貴的瓷。打開壇罐,而壇裡盛裝的又隻是芳香的醪糟,舀上一勺,香甜、涼爽、解渴、提神,滿屋飄香。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

醪糟最常見的吃法,是摻少量井水煮沸了,磕上一兩個雞蛋或捏上幾個糯米湯圓放在鍋裡小煮片刻,起鍋舀出,盛進碗裡,便可品嘗。家鄉的醪糟,因其曲藥配方的獨特,加之盆地氣候,新出缸的醪糟吃起來芳香糯軟,入口化渣,甜而不膩,爽口怡心,回味無窮,是以一直以來總是讓人念念不忘。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

小時候,逢年過節,走親訪友,跟到父母身後去“攆腳”,一到親戚家,洗帕熱水臉,沏杯薄荷茶,随之而來的便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醪糟,香香的,燙燙的,熱氣騰騰,煙霧袅袅。小時候,兒時的我常常跟着母親去鄉下的舅舅家中作客。舅舅是一個非常和藹可親的人,中等身材,人瘦瘦的,皮膚黑黑的,舅舅雖隻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但卻知書達理,淳樸厚道,熱情好客。勤快的舅娘見我們到來之後,便會熱情地和我們打過招呼,然後走到廚房裡去洗鍋、生火、燒水熬醪糟。醪糟可以充饑,甜水可以解渴,驅盡一路風寒,卸下一身疲憊,盡顯親情的溫馨和珍貴。

一包不足一斤的白糖冰糖,一把陳年的幹面,居然可以反複地走上好幾戶人家,禮物雖輕,情誼甚濃。午飯之前,先喝醪糟,稱作“打幺台”。大人也常逗我們小孩說,吃醪糟時那熱氣是吹不得的,如果吹了,今後讨婆娘到老親爺家去接婆娘時要落大雨,走滑路。吹了醪糟臉上還要長酒子顆顆,像永興場上藥鋪裡的鄧麻子一樣,滿臉全是窩窩……是以,小時候,懵懂的我,在親戚家喝醪糟的時候,盡管醪糟開水熱氣騰騰煙霧彌漫,也是萬萬不敢去吹醪糟碗中的熱氣,害怕吹了那熱氣将來去老親爺家中接婆娘時會落大雨,路滑不好走,更害怕吹了那熱氣臉上真的就會長出鄧麻子臉上一樣的酒子顆顆,真的是難看得很……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

醪糟因其原料簡單,制作友善,是以鄉間無論貧富人家,均可釀造,四季不缺。那時候,賢慧的母親常常是自己動手釀制醪糟:先将糯米,又叫酒米,用水泡脹,放進鍋裡蒸熟,用燒開後放涼的白開水或者清涼甘醇的井水将其發散,灑上曲藥,細細拌勻,然後盛入家中的一個大洗臉盆内,撒上糠殼壓緊密封,甚至加蓋棉絮等厚物捂蓋。有時候幹脆就塞進被窩,一天一夜之後,滿屋清香四溢,仿佛八月桂花遍地香。釀好的醪糟裝進瓷壇,蓋上蓋兒,放進廚房大青石水缸裡,吃上十天半月,壇内的醪糟也依然鮮美如初,一點兒也不會酸,一點兒也不會壞,保鮮的效果甚至比現在的冰箱都還要好得多。若意圖釀酒,那就得多用曲藥了,這樣釀出的醪糟味太沖,不大好吃,但出酒率高,醪糟裡的汁水,就是米酒,度數不高,溫和,香醇,有點象現在的啤酒。後來,讀《水浒傳》讀到了過景陽崗打虎的武松,曾經連吃了十八碗酒,我想那其實應該就是這種醪糟中釀出的米酒,度數很低的,如果真是現在酒廠裡烤出的那種60度左右的老白幹,真若“咕噜咕噜”地喝下個十八碗,别說上山打虎,先不自身醉癱倒在地那才叫怪呢?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

小時候,我便常去偷吃那盛在家中大瓷壇中的醪糟,有時候貪心,喝得多了,醉得像川劇裡滿臉通紅的關公一般,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踉踉跄跄。很多時候,竟坐在自家米桶旁的櫃子下“呼呼呼”地睡着了。一覺醒來,懵懵懂懂竟不知身在何方。

那時候,家鄉小鎮的街上,每逢當場天,便有一個從興隆場到永興場來趕場賣酒曲的老婆婆。那婆婆頭發花白,走路蹒跚,挎個小竹籃,在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細聲細氣地叫賣釀醪糟的酒曲。有時候,賣酒曲的婆婆也在橋頭一隅的地上鋪開一張亮油紙,将裝在布口袋裡的酒曲攤開來擺在地上賣。那曲藥四四方方的,雪白雪白,就象現在打麻将用的骰子,用紙包好,一包三粒,一角錢一包,釀出的醪糟,吃起來又香又甜,入口化渣,一點兒也不膩人,味道真是好極了。時光荏苒,當年那走街串巷賣酒曲慈祥的婆婆和賢慧的母親均已不在人世了,如今,我再也吃不成母親親手釀制的醪糟了,怅然若失之餘,但那醪糟的清香、甘醇卻早已融入了我的記憶之中,生命之中、血液之中了!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

很多很多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便常常情不自禁地就想念起家鄉的那些人們來,那一張張鮮活的笑臉仿佛故鄉池塘裡碧綠的蓮葉和風生水起的漣漪,還有淡淡的桂花馨香和濃濃的醪糟味道,沁人心脾地輕易地就将我一次又一次地醉倒……

情到深處人孤獨,醉憶故鄉醪糟香……

作者簡介

鄧四平,1974年5月生,四川省蓬安縣人,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大學畢業。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鄧小平故居陳列館館員,蓬安全搜尋、蓬安新文網、四川全網搜總編輯。1989年至今,在《中國教師報》《中國旅遊報》《青年作家》《四川日報》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400餘篇,多次獲國家、省、市各級文學獎,衆多散文被選入各種文學選本和中國小生國文單元考試測驗試卷。其中,《醉憶故鄉醪糟香》被選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編著的現代文經典閱讀教材。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鄧四平(四川省蓬安縣)

配圖: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圖檔、音視訊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資訊。文章所含圖檔、音視訊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春節特輯】醉憶故鄉醪糟香‖鄧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