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文 | 讀書君

“爆竹聲聲辭舊歲”,春節,這是中國人一年中最為重要的節日。每到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會吃年夜飯,寓意辭舊迎新、團團圓圓。

然而,看似歡天喜地的日子,卻有人歡喜有人愁。

對于富人家來說,過年過節,不過是在平常之上,多一份歡天喜地的節日氛圍。但是對窮人家來說,卻是一件極為傷腦子的事情。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01 富人家過年,可以有多奢華?

有句老話說“富人過年,窮人過關”,說得不過如此。

在老曹筆下的小說《紅樓夢》中,如此寫到富人家過年時的場景描寫:

甯國府的管理農莊的管家又像往年一樣,帶着一大隊的莊稼壯漢,拉着牛車,趕着馬車,組成一支浩浩蕩蕩的送年貨的隊伍,朝着東家賈政送去一年的禮品貢物。

原文如此寫道:

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瓟子五十隻,暹豬二十個……熊掌二十對,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下用常米一千石,各色幹菜一車,外賣粱谷,牲口各項折銀二千五百兩。

可以說,這其中的年貨,随便拎出一樣,不管是鹿,麂,熊掌,野豬等等,都足于讓窮人家觸不可及。這些禮品,縱使放在今天,也同樣是極稀缺的珍貴品(當然,如今非法買賣動物是犯法的,請勿亂捕抓、倒賣!)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當然,以上談到的這些禮品,都隻是富人家平常過年過節收到的贈送品而言,有錢人家過春節,本身就已經盡顯奢華隆重。

比如《紅樓夢》第五十三回中寫到:

當下已是臘月,離年日近,王夫人與鳳姐置辦年事。”而年事最重要的一項習俗活動就是祭祖。為此,甯國府的宗祠被打開,讓人重新打掃,将貢器收拾幹淨,以備祭祀所用。

從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其過年經曆的時間,就長達半個月之久。有錢人家過年,不僅禮節多,其吃喝玩樂的法子也是五花八門。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小說《紅樓夢》中寫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上,賈府的大花廳就擺上了數十桌的酒席。此外,還特意請了唱戲的班子,賈母看得高興了,就随手給戲班子打賞幾個錢。

而這過年過節的方式,也不過是富人家最平常不過的經曆和體驗而已。

02 窮人家過年,可以有多苦?

而反觀窮苦人家,則是一種完全不同,甚至說截然相反的經曆。

杜甫有句古詩唱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得不過如此。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人生在世,人人都處在同一個世界裡,但是每個人、每個家庭所遭遇的一切,都不盡相同。魯迅曾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正如其在雜文中所言: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着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死去的母親。

春節,中國人最隆重,也是最為盛大的節日。但是,在這樣一個本應該充滿歡樂和幸福的日子裡,有些人卻是以而傷盡了腦子。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幾千年來,中國人對春節的重視,從未減退過。過年過節,本來就是費周折的事情,如果說,200多年前,曹公筆下的《紅樓夢》描寫的是鐘鳴鼎食之家,過春節是繁華、奢靡是必然,那麼窮人家過年過得煞費心血也注定成必然。

說到此,不得不提魯迅《祝福》筆下的祥林嫂,這個在大年三十,在鞭炮齊鳴的除夕之夜,在風雪交加的街頭,她像一個草芥。帶着悲傷和遺憾,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人世。這個悲苦的場景,讓無數讀者為之心頭一震。

與之相似的,還有安徒生筆下那位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也同樣讓人痛心。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年關”、“年關”,對于窮苦人來說,過年如過關,這名字光聽起來,就知道有多麼難。

關于這點,讀書君在此前的文章中,就曾比較細緻提到過,窮人家過年需要面對的各種窘境之事。

在過去,在那個物質匮乏的年代,窮人家平時本來就過着“飲薯湯,面青黃,腳酸手軟”的苦日子,到了年底,更是常常被催債,生活有多苦,不言而喻。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在舊社會,窮人家怕過年,一是沒有錢還債,二是沒錢置辦年貨。

關于年關躲債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比如:

裝病法:假裝生病,或住院,或病入膏肓的狀态。看者心生憐憫,亦或者絲毫拿不出辦法,就此躲過“年關”。

裝死法:躺在床上,子女哭喪,燒紙錢,催債人見狀,通常是退避三舍,畢竟大年将至,誰也不希望沾上晦氣。

自殺法:這種方法類似于女人撒潑打鬧,“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手段,家人配合着演出,催債人看到了,恐怕也是趕緊逃不過,畢竟誰也不希望“攤上”命案,吃上官司。

躲藏法:債主上門催債時,藏在稻草堆、箱子等隐蔽的地方。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為了躲債,欠債人可謂是使盡了各種方法和手段。

關于過年躲債,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回憶到過新年家裡遭遇讨債的場景:

每年除夕我家中總有一大群讨債的人,每人一盞燈籠,坐在大廳上不肯出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廳的兩排椅子上滿滿的都是燈籠和債主……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門”了,我母親才走後門出去,央求一位鄰舍本家到我家來,每一家債戶發一點錢。做好做歹的,這一群讨債的才一個一個提着燈籠走出去。

在年關,遇到讨債催債的事情,旁人頂多就是看客,冷眼旁觀,但是對于當事人來說,其人生的悲歡冷暖也隻有自己最清楚了。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在那個生活條件比較艱難的環境下,窮苦人家别說是可以吃上肉,就連吃上蕃薯、洋芋,想吃飽飯都可能成為一種奢侈的願望。

要知道,即便是在我們今天看來,再普通不過的蕃薯,也是明朝時期才被引進中國的,中國大衆吃上蕃薯的曆史,也不過才幾百年。

除此之外,别說蕃薯,在古代,窮人家過年,連用食用油,尤其是植物油來煎烤食物,都成了奢侈品。

早期,隻有皇宮貴族的人家,才能用得起食用油,後來,直至宋朝時,随着榨油技術的發展進步,植物油才漸漸走進普通百姓家裡,而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03 讀書君說

時光總是匆匆如流水,帶走了太多的東西,唐朝劉希夷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道出了太多東西。

一年又一年,有人将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有人将日子過得一塌糊塗,貧困潦倒。

春節,中國人最為重要的節日之一。不管有錢沒錢過年,在中國人心中,春節的重要意義是不可取代的。

随着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國家對貧困百姓的幫扶互助,窮人家沒錢過年的現象,漸漸消減。

參考資料:

唐怡園,富人過年,窮人過關

圖檔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删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内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富人過年,窮人過關”,窮人和富人過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