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旬先生的“知音情”,跨越了時間與海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近日,一則題為“96歲大陸新聞學泰鬥方漢奇先生和島内98歲新聞學泰鬥李瞻先生拜年”的短視訊在網絡上刷了屏。這段簡單的視訊不僅在海峽兩岸新聞學界、業界引發關注,也讓不少普通網友為兩位老人跨越海峽的知音情而感動。

九旬先生的“知音情”,跨越了時間與海峽

2016年方漢奇和李瞻在台北李瞻住處。王潤澤供圖

釋出這段視訊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王潤澤。她表示:“這次拜年視訊發出後,引起網友的熱烈反響,僅抖音留言就600餘條,有網友留言說被感動哭了,還有好幾位網友也回憶起多年前和李瞻先生在大陸或台灣的交往,非常感動。”

據了解,方漢奇于1926年生,1958年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為新中國新聞學重要的創始者和開拓者,其著作《中國新聞傳播史》《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等影響了幾代新聞傳播學者。李瞻祖籍山東壽光,1925年生,1956年在台灣政治大學畢業後留校,主講新聞史、比較新聞學、太空傳播等課程。

九旬先生的“知音情”,跨越了時間與海峽

2011年李瞻、方漢奇、王潤澤在台北學術研讨會上。王潤澤供圖

王潤澤回憶道,自己曾經多次和李瞻有過交往。

“他的山東口音一直未改,每次見面都親切地叫我‘旺撈實’(王老師),我老家也是山東的,是以聽着格外親切;雖然已經是學界泰鬥,但在交往中一直都很親切,給我們大陸學術雜志供稿,接受過我的電話采訪,都非常謙虛。他豐富的經曆和家國民族使命感,真的是兩岸學界的楷模。”王潤澤說。

方漢奇的博士生王保平在微信群裡看到了這段網絡連線“拜年”。

“就像見證兩位世紀老人跨越時空的問候。而且,一下子勾起了自己曾在台灣交流學習的回憶。”王保平2016年從中國傳媒大學去往台灣的世新大學學習,當時的任課老師在課上不時講述兩岸的新聞學術交流活動,經常提及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批台灣新聞學者赴大陸采訪、講學的情境。其中就有方漢奇與李瞻曾共同參與兩岸新聞教育會議。

“記得方先生曾經講過一個細節,當時通過李先生引進了一批台灣出版的書報,購入人大新聞學院資料室,一下子吸引了很多高校都參與進來。”王保平說。

九旬先生的“知音情”,跨越了時間與海峽

2018年7月,中國新聞史學會時任會長陳昌鳳和時任副會長王潤澤到台北為李瞻頒發學會終身成就獎。王潤澤供圖

據了解,2018年5月,中國新聞史學會到台灣為李瞻頒發學會終身成就獎,期間李瞻談到兩岸交流正常化以後,曾先後到30多所院校,贈送了一萬多本新聞傳播學圖書,為大陸新聞傳播學發展貢獻了力量。

說起這些圖書,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的博士生徐誠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和很多同學都是從讀大學的時候起就誦讀方先生編寫的中國新聞傳播史書籍,學院資料室裡還有很多李瞻先生捐贈的圖書,平時也常常翻閱,看了視訊才知道那些都是李瞻先生捐贈的,才知道背後有這麼多感人的細節。”

據方漢奇的博士生、北京交通大學講師王靖雨回憶,2018年春天,她需要去台灣收集部分檔案材料用于博士畢業論文的寫作,方漢奇得知後,預備好當年最好的明前龍井,并催促她盡快啟程,将這份來自大陸的特産帶給李瞻,聊以慰藉他對故土的思念。

那時,李瞻及家人熱情款待了王靖雨,并親筆簽贈了自己的《新聞學》。李瞻十分思念家鄉,聽到王靖雨也是濰坊人,還特意送了自己寫作的《大時代見證-萬裡孤鴻》。

“臨行前去家裡道别,午餐時,李老師一直給我夾菜,走的時候,李師母還給塞了好多釋迦等台灣特産水果,讓我在機場吃。我回來後立即就從故宮買了一份微縮版的《千裡江山圖》,準備再去台灣時送給李瞻老師,可後續因為疫情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王靖雨說。

兩位九旬先生的“知音情”不僅跨越了海峽,還跨越了時間,觸動了不少“95後”“00後”的心。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2018級大學生陶心怡在網上刷到了這條視訊,立刻轉給了自己的親友。“突然被一段拜年視訊、一個熟悉身影所吸引打動,一句句真情回憶,一字字真切祝福。雖身處兩岸,但情誼永存,方漢奇先生和李瞻先生的世紀友誼令人動容。”

陶心怡表示,細細品味,這段經曆風雨、跨越海峽的“高山流水知音情”,不僅僅是兩位先生跨越時間和距離的真情,也是以老一輩新聞人為首的兩岸新聞學界攜手共進的展現。

徐誠表示,來人大求學後,自己在讀博的期間親身聆聽了方漢奇關于治學讀書的教誨。“方先生與李先生跨越海峽的互動讓我和我身邊的很多同學感動不已。對我們這些學習新聞學的年輕學子來說,正是兩位學術巨擘與學界前輩的耕耘,讓我們這些年輕人能深深受益。”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