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九旬先生的“知音情”,跨越了时间与海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近日,一则题为“96岁大陆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和岛内98岁新闻学泰斗李瞻先生拜年”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刷了屏。这段简单的视频不仅在海峡两岸新闻学界、业界引发关注,也让不少普通网友为两位老人跨越海峡的知音情而感动。

九旬先生的“知音情”,跨越了时间与海峡

2016年方汉奇和李瞻在台北李瞻住处。王润泽供图

发布这段视频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她表示:“这次拜年视频发出后,引起网友的热烈反响,仅抖音留言就600余条,有网友留言说被感动哭了,还有好几位网友也回忆起多年前和李瞻先生在大陆或台湾的交往,非常感动。”

据了解,方汉奇于1926年生,1958年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为新中国新闻学重要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其著作《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等影响了几代新闻传播学者。李瞻祖籍山东寿光,1925年生,1956年在台湾政治大学毕业后留校,主讲新闻史、比较新闻学、太空传播等课程。

九旬先生的“知音情”,跨越了时间与海峡

2011年李瞻、方汉奇、王润泽在台北学术研讨会上。王润泽供图

王润泽回忆道,自己曾经多次和李瞻有过交往。

“他的山东口音一直未改,每次见面都亲切地叫我‘旺捞实’(王老师),我老家也是山东的,所以听着格外亲切;虽然已经是学界泰斗,但在交往中一直都很亲切,给我们大陆学术杂志供稿,接受过我的电话采访,都非常谦虚。他丰富的经历和家国民族使命感,真的是两岸学界的楷模。”王润泽说。

方汉奇的博士生王保平在微信群里看到了这段网络连线“拜年”。

“就像见证两位世纪老人跨越时空的问候。而且,一下子勾起了自己曾在台湾交流学习的回忆。”王保平2016年从中国传媒大学去往台湾的世新大学学习,当时的任课老师在课上不时讲述两岸的新闻学术交流活动,经常提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批台湾新闻学者赴大陆采访、讲学的情境。其中就有方汉奇与李瞻曾共同参与两岸新闻教育会议。

“记得方先生曾经讲过一个细节,当时通过李先生引进了一批台湾出版的书报,购入人大新闻学院资料室,一下子吸引了很多高校都参与进来。”王保平说。

九旬先生的“知音情”,跨越了时间与海峡

2018年7月,中国新闻史学会时任会长陈昌凤和时任副会长王润泽到台北为李瞻颁发学会终身成就奖。王润泽供图

据了解,2018年5月,中国新闻史学会到台湾为李瞻颁发学会终身成就奖,期间李瞻谈到两岸交流正常化以后,曾先后到30多所院校,赠送了一万多本新闻传播学图书,为大陆新闻传播学发展贡献了力量。

说起这些图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徐诚就是受益者之一。“我和很多同学都是从读本科的时候起就诵读方先生编写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书籍,学院资料室里还有很多李瞻先生捐赠的图书,平时也常常翻阅,看了视频才知道那些都是李瞻先生捐赠的,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感人的细节。”

据方汉奇的博士生、北京交通大学讲师王靖雨回忆,2018年春天,她需要去台湾收集部分档案材料用于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汉奇得知后,预备好当年最好的明前龙井,并催促她尽快启程,将这份来自大陆的特产带给李瞻,聊以慰藉他对故土的思念。

那时,李瞻及家人热情款待了王靖雨,并亲笔签赠了自己的《新闻学》。李瞻十分思念家乡,听到王靖雨也是潍坊人,还特意送了自己写作的《大時代見證-萬里孤鴻》。

“临行前去家里道别,午餐时,李老师一直给我夹菜,走的时候,李师母还给塞了好多释迦等台湾特产水果,让我在机场吃。我回来后立即就从故宫买了一份微缩版的《千里江山图》,准备再去台湾时送给李瞻老师,可后续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王靖雨说。

两位九旬先生的“知音情”不仅跨越了海峡,还跨越了时间,触动了不少“95后”“00后”的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陶心怡在网上刷到了这条视频,立刻转给了自己的亲友。“突然被一段拜年视频、一个熟悉身影所吸引打动,一句句真情回忆,一字字真切祝福。虽身处两岸,但情谊永存,方汉奇先生和李瞻先生的世纪友谊令人动容。”

陶心怡表示,细细品味,这段经历风雨、跨越海峡的“高山流水知音情”,不仅仅是两位先生跨越时间和距离的真情,也是以老一辈新闻人为首的两岸新闻学界携手共进的体现。

徐诚表示,来人大求学后,自己在读博的期间亲身聆听了方汉奇关于治学读书的教诲。“方先生与李先生跨越海峡的互动让我和我身边的很多同学感动不已。对我们这些学习新闻学的年轻学子来说,正是两位学术巨擘与学界前辈的耕耘,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能深深受益。”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