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深度长文:“赶潮女”现象——论大陆80~95生人的两性关系危机

题记

我今天,想要做一个万字剖析,关于目前婚恋市场上广受热议的大龄未婚女性问题。

从80年开始到95年结束,这15年之间出生的女性,她们在婚恋上出现的问题都非常明显。

这是其他任何时期的女性都没有经历过的。

为什么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看到大量的案例在婚恋上碰的头破血流,受尽情伤?

为什么这些单身精英们可以处理各种工作上的棘手难题,却独独在婚恋上栽了跟头?

为什么大城市相亲机构女多男少的问题一直存在,甚至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问题的答案,都在这篇文章里。

这篇文章,会彻底颠覆大多数人对当今婚恋的认知。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就会知道,在大龄未婚女性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80-95这一代女性的婚恋危机到底是如何酝酿,如何产生,如何发展,以及最终会走向何方。

以及,这一代女性,到底在婚恋上该如何脱困。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婚恋市场上存在着很大一部分女性,父母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在她们身上,她们从小到大都生活在父母的教导里,满足着父母的期待。

她们也很争气,小时候好好学习,大多考上了不错的大学,找到了体面的工作。

就当所有人都觉得她们的人生会继续顺利下去时,她们却在婚恋市场上经历了惊涛骇浪般的挫折。

择偶时,她们极难碰到合适的人,哪怕碰到合适的人,也很难进入婚姻。眼瞅着青春一点点过去,拖成了大龄未婚女性,她们和父母更着急了,慌不择路地想要抓住身边的男人,有些经历比较悲惨的甚至碰到了杀猪盘。

她们在事业上的顺利和婚恋上的波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管是在大城市的相亲角,还是每年过年回家,家族聚餐的饭桌上,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女性的焦虑和落寞。

工作的蒸蒸日上无法掩饰她们在婚恋上的没着没落,她们对婚恋的期待与现实有着严重的脱节,这里面相当大一部分女性对于择偶有着非常严重的认知问题。

像她们从小遇到困难时一样,父母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过她们在婚恋上的难题,通过自己的人脉寻觅合适的对象也好,催促女性去相亲也罢,但效果并不好。

她们从小到大学习了很多东西,却从来没有人教她们来如何面对日趋复杂的择偶现状。

可以说,大龄未婚女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两代人的问题。

而这一切,从她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这一点,她们的父母没有想到,她们也没有想到,甚至有可能她们这一生都很难意识到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她们自己也是无辜的,是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着这一切。

那,让我们从这双“无形的手”说起吧。

我们先把眼光投向上个世纪的欧美发生的经济危机:

只要是学过中学历史的人,在教科书里,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欧美经济危机的问题,我记得我们老师很形象地告诉我们:

经济危机来的时候,失业人数多到什么样的地步呢?简直无法想象。连博士学历的人,也只能找到份看电梯的工作。

那么,是因为这些博土和经济发达时期的博士们相比起来不够努力,成绩不够好,能力不够强吗?

肯定不是,是供需关系发生了改变。

在那个时候,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学历高的精英了,大家卷来卷去,把学历的价值卷下来了,博士能有一份看电梯的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

很不幸地说,这样的供需失衡导致的现象,在中国的婚恋市场上,也发生了。

出生在1980-1995期间的女性,就是赶上了中国婚恋市场上的供需关系问题,在这里我给她们起个特殊的名字:“赶潮女”,具体为什么叫“赶潮女”,我将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详细展开。

在正式开始分析之前,我先分享几个来自后台的真实求助,基本上,每天都会有十几个女性投稿类似的内容到我的平台:

【女性A】:33岁,相亲结识了身高、身材、长相、家庭背景均优且为人谦逊的另一半,女性称对方为自己的相亲天花板,双方父母非常满意,可男性一心向佛,对结婚生子没什么想法,对女性并不主动。女性自己很纠结,问:要不要主动?

【女性B】:34岁,男朋友负债创业,她追随男友来到对方的城市,发现他经济状况并不乐观,生活环境艰苦且经济非常紧张,女性想要孩子,可男性的生活环境并不适合生孩子,也看不到男性的赚钱能力,自己年纪大了也不好另外再找,问:是要闭眼结婚还是要分手?

【女性C】:32岁,一线城市海龟硕士,年薪三十万,没有谈过恋爱,打游戏网恋五个月,对方和自己借款6w,至今未还债,问:怎么把钱要回来?

【女性D】:34岁,已婚,老公在去年查出来身患恶疾,大概还有三五年时间,俩人还没孩子,女方怀孕困难,问:要不要和老公试管要孩子?

这四位求助者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出生在同一个年代。

女性A: 33岁,90年出生。

女性B: 34岁,89年出生。

女性C: 32岁,91年出生。

女性D: 34岁,89年出生。

实际上,在前些年,我们接到的咨询年龄,还要更小一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过来求助的女生年纪增加,但依旧还是这一代人,时间的推移并没有改变她们在择偶上的窘境,却让她们的问题越来越棘手,就像个筛子,四处都漏。

而比她们更小的女生择偶,甚至比她们大得多的女性再婚,都没有像她们一样的心态,也没有遇到她们这样的困境。而且其他国家的同龄女生,也并没有像她们的问题那么明显。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来提问的这些人,有着怎样的共性?

为什么是这一代人遇到的情感问题更多?

为什么偏偏是这一代女性出问题? 以后的女性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吗?

到底是现代人的情感问题越来越多了?

还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家提供了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渠道?

或者,其中另有蹊跷?

曾经有一款梳子上市的时候,用过一句广告语:“不是你的头发不好,是你梳子选得不对”。

在这里,我想套用这句广告语,对这些在婚恋市场上处处碰壁的女孩说“不是你们不好,是匹配你们的男生太少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先看一组枯燥的数据,建议留神看,这些数据和我们后文要详细展开讲的大龄未婚女性的处境息息相关。如果你实在看不下去的话,可以直接跳到下文关键字“回声婴儿潮”的位置,那里做了红色的标注。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一共出现过三次婴儿潮:

✧ 建国后不久出现了第一次婴儿潮。由于解放后的新中国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那时一个家庭四五个孩子很正常,人口增长率将近300%。但当时中国人口只有约5.4亿,基数小,战后婴儿潮人的绝对数量相对不大。

✧ 第二次婴儿潮是自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开始的,这一波高峰出现在1963年前后,持续至1973年,是大陆历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对后来经济影响最大的主力婴儿潮。这10年全国出生近2.6亿人,占了当时全国总人口数的约20%。

✧ 进入1986~1990年,中国上一次“婴儿潮”新增人口已经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又产生了第三次婴儿潮,也称作回声婴儿潮。其中1990年是这5年中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作为主力婴儿潮的下一代,回声婴儿潮,亦撑起了一个代表性的名词——“80后”一代。

我所定义的“赶潮女”,就是在婚恋上受到回声婴儿潮影响最大的这一批女性。

那么问题来了: 女性脱单、结婚和婴儿潮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对此,我的个人观点是:

80后95前这一部分的女性,在婚恋上的艰难处境,是由婴儿潮决定的。

婴儿潮的出生人口多,对婚恋市场意味着什么?

当女性面临很严重的婴儿潮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常见的择偶倾向:

一般男性更愿意找比自己小一点的女性,而女性更愿意找比自己大一点的男性。

这是因为在适龄女性中,年纪越小的女性,相对而言生育力更强,更年轻也就意味着雌竞更强;

而年纪稍微大一点的男性,与比自己小的男性相比,他的雄竞能力强的可能性更大,这就是男性和女性择偶时的本能选择。

这也是David.Buss根据来自37个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国家的调查,显示的一致性结论。

在其他的时期,男男女女都在按照自己的本能来择偶,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本能偏好,到了婴儿潮时期,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 婴儿潮之前几年出生的男性,明显不够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女性用。

举个简化的例子:

有个村子叫幸福村,村里以前每年都出生50男50女。

但婴儿潮来了,连续五年村子里都出生100男100女。

这意味着什么?

假设女生都喜欢大自己一岁的男生,那就约等于婴儿潮第一年的100个女生,要去拼抢前一年的50个男生,因为当女生20岁进入法定婚龄(择偶池)的时候,同年出生的男孩还要等两年,直到22岁,他们才到法定婚龄。

婴儿潮第二年出生的100个女生虽然要好一点,但她们要面对的竞争依然大于我们父母辈的女孩,因为前一年的女生还没有被市场消化完毕。

以此类推,幸福村婴儿潮带来的一次爆发,光考虑法定婚龄,就至少整整两年出生的男性在婚姻市场的缺失。

这些多出来的女性,也许需要好多年才能被市场消化掉。

又或许很可能始终消化不掉。

现实中,这种情况只会更严重。

这就是为什么,处于婴儿潮时期的这一批女性,有着和以前的女性择偶完全不同的一些特殊现象。

比如说:在择偶时姐弟恋的组合明显变多了一一因为年龄大的男性不够用,女孩们开始逆本能操作,去选择年龄比自己小的男孩子了。影视和传媒里,也很明显察觉到了这一风向。

由于男性不够用而导致的现象,并不仅仅只有姐弟恋。

在婴儿潮时期,女性在择偶上更“吃亏”,因为这时候的适龄男性更少,男性更金贵了,以前“一家有女百家求”的择偶习性改变了,变成了“一家有女十家求”甚至“一家有男十家求”。

用行话来说,就是供大于求,从几千年来的卖方市场,突然变成了买方市场,由此行生出了很多崭新的两性相处的方式,姐弟恋只是其中之一。

伴随婴儿潮还有明显的性开放浪潮。因为男性不再需要付出那么多的代价去追求女性,也可以拥有另一半了。那么,付出短择的男性就多了,付出长择的男性就变少了,这就容易导致独身主义和不婚主义畅行。

这不是我们独有的,在此前m国的婴儿潮时期,也出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现象。

是啊,当男性发觉短择变得容易,觉得自己随时都可以拥有后代,到处都可以拥有后代时,他们为什么还要急着通过结婚的方式繁衍后代呢?对男性来说,当他们不一定非要在婚姻内才能拥有一个孩子时,“丁克”就出现了。

总之,当本来就少的男性选择不婚,女性也就结不了婚,这正是造就80后95前这一部分女性,在婚恋上的艰难处境的基本原因。

除此之外,婴儿潮还导致了其他很多现象。比如说,在婴儿潮前几年出生的男性不够婴儿潮时期的女性挑选时,就会有一部分女性必须要自己独立养育后代,于是大女主人设日嚣尘上。

这也是非常显著的,我们普通人就能观察到的现象。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三次婴儿潮还有三大特点:

第一点是计划生育的实行

导致这一代婴儿潮中出生了很多独生女,她们和计划生育实行之前的男性一样,接受到了家里大部分的亲职投资,所以她们需要承担家里大部分的责任。

可以说“女权”的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可选的男性减少,让她们不得不更加独立;此外家庭的后代数量不够,也进一步催化了她们既要做女人又要做男人,来担起家庭的重任。

第二点是互联网的发展

80年到95年出生的这一波人虽然不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但是他们大多从青春期开始上网,在他们人生中的大多数时间中,都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这和以前的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截然不同。简单来说,网络让大家择偶的难度升级了。

过去的人择偶的竞争环境主要是线下,一个女性只要比隔壁村的小花更漂亮更年轻,那么她在婚恋市场的价值就会很高。女性的相亲对象家里只要比上一个相亲对象小虎家里多一间房,那么她就会格外满意,更愿意进入这段婚姻。正是因为信息的不流通,导致大家普遍没有那么挑剔。

但是80后90后,接触了太多网络上经过粉饰的信息,打开一个社交软件,就感觉可供选择的男人无穷无尽地向自己扑来,发一些重度美颜过的照片,就会有男生评论“你好漂亮”,奉上虚无缥缈的高强度情绪价值。

网络带给了女性太多的选择,虽然其中百分之九十都是短择,但因为短择太多,使得女性更期待高攀,也让女性更挑剔。

这短择就像啤酒上的泡沫一样,是典型的幻觉。

作为第一代经历互联网冲击的女性,她们并没有得到过与之匹配的情感教育,导致她们根本无法区分长择和短择,很容易陷入到自己好像很受欢迎的错觉中。而这是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所没有经历过的。在互联网出现时,以前的婴儿潮出生者大多已经结婚生子,确定了自己的择偶观。

他们的择偶环境非常狭窄,在他们的认知里,择偶就是要从自己身边的人找,和第三代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接纳自己的生活。一个人的预期和他的比较水平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人预期越高,他越乐于去比较。

而信息环境改变了一代人的比较水平,改变了一代人的预期。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比较水平,都被互联网拉满了。

这一代婴儿潮女性,也就是“赶潮女”们,她们对另一半的要求,就高得离谱了,要男生身高180长得好家世好学历高情商高,只要互联网上有一个实现了这种期待的女生,其他人就会认为自己的要求是合理的,没有人会去考证过上大家期待中生活的人是不是粉饰甚至瞎编了自己发的内容。

就好像有的社交app上人手一台法拉利玛莎拉蒂,有的社交app上每个人都身在美国刚下飞机一样。很多网上的东西并不是真的,但却误导了那些本来就择偶困难的女性,让她们有了不合理的预期。

第三点是城市化的进程

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的活动半径很小,他们的活动半径大多只能覆盖自己生活的村子或者小镇,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信息环境。

而最近这些年经济发展,城市化的进展巨大,导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大城市,尤其是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更多的人有了车,高速、高铁、机场的修建让人们的活动半径增加了很多很多。城市化导致大家看似接触的人多了,但实际上都是泡沫,多出来的只是短择,这些女孩和之前可以获得的长择,在数量上并不会增长太多。

婴儿潮本身就造成了择偶困难,在此基础上叠加了计划生育、互联网、城市化,导致这一代女性的择偶预期畸高,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代女性择偶如此困难,为什么择偶、经营婚姻,要成为这一代女性永远的修行。

时代的发展照进现实之后,我们会发现,过来求助的女性硬件条件都不错,但就是找不到男朋友。

这个时代带给女性的,就像镜子的两面:

一面让她们的雄竞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看到了更多的世界:但另一面也让她们更加挑剔,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择偶期,也就更难在婚恋市场适配到合适的人选。

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哪一部分女性?

第二次婴儿潮大概在86年左右开始至90年结束,往前往后各推五年,大约在1980年~1995年之间,在这个阶段出生的女性,她们在婚恋选择中都踩到了hard模式。

从欧美的前车之鉴来看,最终会从基因的角度出局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没有伴侣,没有家庭,没有后代,即使他们有机会有家庭和伴侣,也很难持续。深究其本质,婴儿潮的出现是我们人类中有一部分女性基因载体需要被自然淘汰,让她们没办法有后代。

这是大自然发展的规律,不是中国的婚恋市场特有的,不是第一次出现,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出现。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女性,进入适龄择偶期的时候,我称她们为“赶潮女”。因为如果她们如果想要顺利择偶,势必要“赶上浪潮”。

说个轻松点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抢椅子”的游戏?

一堆人根据鼓声,抢数量不多的椅子,谁没抢到椅子谁就要出局。当鼓声的节奏突然加快的时候,大家就一定要提高警惕,赶紧找一张椅子坐下,如果在鼓点结束的时候还没找到自己的位置,那处境就危险了。

“赶潮女”们需要每一次都精准地踩点,才会有顺利择偶,保住婚姻的可能。比如说,相亲的时间要比同龄人更早,谈恋爱的时间也不能过于长,该结婚的时候就赶紧结婚,到了该生孩子的时候也得早早生孩子。

“赶潮女”们,赶不上潮,就可能被抛下。有哪些不错的“潮”呢? 比如说上学的时候,能挑挑拣拣门当户对的对象,如果这一波没赶上,那就得等到刚工作的时候,看有没有机会抓住职场新人,这时如果有一双慧眼,还能选到事业上发展比较不错的男生。

如果这个阶段还没抓住,到了30岁,就得看有没有结婚意愿比较强的男生,此时对男生的事业已经不能要求太多了。要是30岁的机会没抓住,到40多,可能连要孩子都很难,只能帮别人养孩子。

越早开始,浪越小,难度也就越小。这一波没赶上,下一波的浪,永远比上一波更凶猛。

因为男人很少,“赶潮女”很多,那些不愿意生孩子甚至少生孩子的“赶潮女”的另一半,更容易被迟迟没有步入婚姻的“赶潮女”们盯上。取而代之也好,借种生子也罢,抢椅子游戏中,没有椅子的人对椅子的渴望,是有椅子的人无法想象的。

“赶潮女”们需要非常警惕,动作迅速,所有决策都快人一步,才有机会得到和父辈一样好的结果。而且要打起精神来毕生守护。

说到这里,你就知道,为什么“赶潮女”的父母和她们之间有那么多的不理解了。时代不同,处境不同,就算采用同样的策略,结局也不同。

在“赶潮女”的父母那个时代,是按部就班的生活,就不用发愁结婚的事。因为婚恋市场的供需没有出现问题,适龄女青年基本上都有男青年做配。可对“赶潮女”来说,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当然,这并非婚恋市场的特例,其他时期的部分女性也会短暂经历类似的局面。

像我父母那一辈的老人,现在已经面临的局面就很类似,因为男性的寿命比较短,有一部分同龄男性已经去世了,这个时候就剩下了特别多的单身的老太太。这些女性长辈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很期待可以重新组建一个家庭,安享晚年。可问题在于,留给她们的单身男性太少了,所以这些女性也陷入和“赶潮女”一样尴尬的局面。

我妈妈的朋友,一位长辈阿姨,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她就把这件事戏称之为“公鸡涨价了”。老年人话糙理不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诠释了这些女性在婚恋市场的现实。连老一辈的阿姨都知道,可选的男性少了,就要降低标准。

而“赶潮女”面临的处境是,没有“现在”和“过去”的区别,从她们择偶开始,“公鸡”的“价"”就在高位一直都不会下来,而且到老年的时候,情况还会加剧。

我们父母辈普遍认为:女人好好努力,可以找到一个比自己条件更好的另一半。这是因为在他们那代就是这样的,而且过去几十代人,都是这样的。

但“赶潮女”们不一样,她们面临的处境是,好好努力只能和父母一样维持住婚姻,像父母一样坐等的话,很可能结不了婚或者婚姻维持不下去。

再倒过来想想,之前举的欧美经济危机时博士看电梯的例子。

你想:如果“博士”都只能找到“看电梯”的工作,那么“硕士”应该做什么?“学士”应该做什么?

这种由供需关系失衡导致的问题,在经济上和婚恋上处理的结果,并没有什么区别,降低期待,是唯一出路!

对于经济危机的人来说,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人有工作活下去,那么自然可以挺到经济危机结束,日子都会好起来。对于婚恋危机的人来说,进入婚姻,一直经营下去,不被出局,这也就是最好的结局,一切都会好起来。

为什么在婴儿潮时期是女性容易出问题,而不是男性呢?

男性的情况确实没有那么严重,一方面是因为:

男性进入择偶期更晚,比如中国的女性结婚法定年龄是20岁,男性要22岁。而且不可否认的是男性的择偶期更长,女性大多时候只有在20-30岁这十年可以在婚恋市场挑挑拣拣,而男性从20-40岁都处于比较活跃的择偶状态,等待被慢慢消化。

甚至少数80后男性中的佼佼者可以积累资源,最终把手伸向95后甚至00后,15年的大跨度能消化掉不少婴儿潮时期的男性。

另一方面,男性其实也一直在“出局”,并且比例并不低。

比如男性进监狱、残疾和自然死亡的比例,一直都比女性高。包括雄竞极差的男性,也一直都在被出局,例如以“三和大神”为代表的,处于社会底层和边缘的男性,只是他们并没有被太多的人关注。

因此,保守估计,在1980年到1995年之间出现的女性,都更可能会处于婚恋危险区。她们遇到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前一代和后一代的女性都不能给她们提供任何经验,这是专属于这一代女性的婚恋挑战。

而危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男性不够用,所以很多女性不得不选择单身或是“共享"”男性。这里的“共享”,并不一定是在同一时间段内的共享,也可能是一个男性先和女性A结婚,过了五年之后离婚,再和女性B结婚。这个在进化心理学上叫连续性一夫多妻制(连续性一夫一妻制),也就是少数男性拿走多数女性的黄金繁衍期。

这也就是婚姻“内卷时代”的特殊性:

困难和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共存。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催生出了情感专家这一职业。

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如果适合结婚的男生的数量再多一些就好了。因为可供这一代“赶潮女”选择的男性实在是太少太少了,甚至对于很多选择权不是很高的女性来说,她们婚姻的最优解就是与她们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真诚追求的男性结婚,而大多数“赶潮女”已经错过了。

但这可不像大学还能扩招,出生男生实打实就是少了很多,真的是扩不了,也没法扩的。

所以我今天要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这一代女性90%以上的婚恋问题都是婴儿潮导致的。

可能有人要问了: wa姐,你以前不是说90%以上的婚恋问题都是高攀导致的吗?

是的,男性的数量太少,和高攀,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还是老例子: 欧美的经济危机中,博士才能找到一份看电梯的工作那么,如果硕士找个看电梯的工作,很明显就是高攀了。

把情感问题代入到经济危机的问题里面,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经济发展好的时候,让一个硕士去看电梯,那必然是低就了,不能这样对待硕士,这不是在浪费人才吗? 这位硕士会觉得单位在侮辱他。

但是经济危机的时候让硕士去看电梯,大家都会觉得硕士“高攀”了这份工作,因为后面还有一群博士排着队等着看电梯的工作。

同样都是女性,像我们母亲那一辈,找个普通男人结婚完全没有问题,“赶潮女”这一代也是女人,但就不行了。因为在母亲那一辈匹配的男人,同样的条件,放到供需失衡的市场上来说,那就是高攀了。

所以,在我们母亲那一辈完全不能称之为是高攀的关系,放到现在来,因为婴儿潮的原因,那就是高攀。

“高攀”,本质就是供需关系改变,供大于求,具体到婚恋问题上就是女性的供应大于男性的需求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就好像平时防y物资也好,蔬菜水果也好,都不贵,但是缺货时期会被炒上天价一样。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曾在凌晨5:59的上海抢过菜,相信你会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

注意,我说的这一切并不会只存在十年,二十年,这些是贯穿这一代女性一生的修行和功课,所以如果你恰好处于这个时期出生,又看到了这篇文章,请务必打起精神来,好好守护自己的婚姻。

如果,你正好在婴儿潮时期出生,该怎么做呢?

1、如果你现在依然单身,要把原本的择偶标准大幅度降低

婴儿潮时期,女性更卷了,不能再用择偶“优等生”的待遇来对标自己的待遇,你要知道:能上车就比上不了车强。这个时代注定了有一部分女性需要“拼单”,如果真的很难择偶,就要接受另一种“拼单”的可能性离异带孩的男性也可以选择.

如果你属于单身的“赶潮女”,现在需要大幅度“降低”标准。你的择偶处境艰难并不是你带来的,是因为婚恋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倒挂。你们和你们父母那一辈面对的婚恋市场截然不同。

以前你作为一个学历还不错,家境还不错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上还可以挑挑拣拣,但是现在这样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上一抓一大把,你的出生年份导致了你被迫要去更激烈地竞争,这一切是你不可改变的,但是是你一定要面对的。

务必不要用父母那一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要用“赶潮女”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早点赶上你这个时代女性的末班车。那虽然不多,但是对于早早意识到这一点的女性来说,还有那么一点机会,再拖下去,可能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除此之外,男性扎堆的地方,现在还有捡漏的机会。如果你是雄竞还不错的“赶潮女”,趁早到这样的环境中去。不要以提升雄竞为目的,要以改善婚恋处境为目的。现在圈外还有很多女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像是这种男性扎堆的地方,身处其中的男性对婚恋市场的感知没有其他行业那么强,他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到自己生在这个时代的幸运,哪怕你的选择权稍微低一点,他们也愿意对你主动。

2、如果你已经进入了婚姻,还有了自己的孩子,首先要恭喜你,但也请务必珍惜珍惜再珍惜。

因为你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有很多和你同时期的女性,她们有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步入婚姻,也没法拥有自己的孩子。甚至她们哪怕不求婚姻,只求短择有一个自己的孩子都很难。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女性,都有独立抚养后代的能力。而你不仅存在于婚姻中,还有另一半和你共同抚养后代,这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且幸福的事了。

所以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守护婚姻,因为有很多没有婚姻的女性在考虑“拼单”。她们一般会寻找那些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男性,求短择,只求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后代,并且可以得到对方经济上的支持。正是因为这一代人的婚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处于僧多粥少的时期,所以如果你手里正好有粥,就得把碗端紧点,别被别人抢了去。

这一代人,就算你很幸运进入了婚姻,但这个时代的婚姻脆弱程度,相对于之前和之后的女性来说,都是更脆弱得多的。所以建议最好趁这几年尽可能多生几个孩子。

等到95后00后女性进入择偶期,她们的择偶意愿会比80后95前这一代人强很多。升学压力的降低,婴儿潮时期过去后择偶压力的降低,在原生家庭里得到的亲职投资不多(这一代人里面有不少是非独生子女),这些都会导致了95后00后女性更渴望婚姻。再配合国家的生育政策,等到95后00后女性进入择偶期后,可能会出现出生人口激增的现象。

也就是说,这几年,是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负婴儿潮最后的窗口期。已经尝到了婴儿潮苦头的女性,应该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出生在婴儿潮了吧?这几年在负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孩子,他们能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少的竞争,升学压力、就业门槛会降低,择偶期更受优待一一他们能更轻松地走在前人已经拓宽的路上,享受到被争抢的机会。

但再晚几年出生的孩子,她们很可能就会重蹈覆辙,进入和这一代女生相似的择偶困境里。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提早感知它、了解它、尊重它,同时行动起来,积极学习情感理论,尽量不要让它落在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后代的头上。

真心祝愿每一位看到本篇文章的“赶潮女”,都能成为幸运的弄潮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