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孫冰倩
圖/視覺中國
過年期間親友團聚,居家娛樂其樂融融。三五親朋一起打麻将、玩遊戲,一不小心就容易樂而忘時,久坐不動。
“一般節假日後一周,有一類門診量會有增加,就是因久坐導緻的疾病,是以節前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提倡健康的過節方式。”廣州市紅十字會醫療隊副隊長、骨科主治醫生王敏提醒市民,年節娛樂,注意不要久坐。
在家“躺平”,也需提防久坐風險
“無論是緊張工作還是放假在家的‘躺平’放松,現代人都很容易久坐。”王敏提醒。何為久坐?“通常認為,身體對同一坐姿的可承受時限為半小時左右,是以,采取坐姿時,至少一小時應起身活動一下,舒展手腳,以免讓下肢長期維持一個姿勢,承受受力。”

放松在家也易久坐
久坐對身體有什麼傷害? 王敏解釋,首先,久坐容易招緻頸肩腰背痛,引發頸椎脊椎疾病。由于持續保持某一固定姿勢,久坐會對頸肩腰背部的骨骼和肌肉造成壓力,是以容易發生頸椎病、椎間盤突出、骨關節炎,甚至導緻脊椎變形進而引發駝背及骨質增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脊椎、肌肉的損傷風險,久坐還會帶來心腦血管疾病、肛腸疾病甚至老年性癡呆症的風險。
重視頭痛信号!久坐危害不止于骨骼
“不少白領常覺得頭痛,其實往往就是工作時久坐引發的問題。”王敏說,因為長期保持固定姿勢,影響了椎動脈對頭部的供血。
“頭痛可能是一個提醒,若不及時重視,其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在增加中。”王敏解釋,由于久坐不動,會使人體血液流動速度明顯減慢。對于下肢來說,增加了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的機率,也容易引發下肢靜脈曲張等症狀;對于全身來說,容易導緻血液黏稠度增加,長久以往,就容易導緻冠心病。尤其對于本身患有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心肌梗塞和腦血栓的風險将大大增加。
此外,久坐容易使血液集中在下肢,循環作用減弱,嚴重時出現腦供血不足,導緻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容易出現頭暈眼花,甚至疲倦乏力、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目前認為,這有可能增加老年性癡呆症的風險。
重視久坐帶來的頭痛信号
不少人常說久坐容易長痔瘡,這是有道理的。除了影響供血,長時間保持某個坐姿,也容易因壓力持久聚集而增加直腸靜脈壓力,引起直腸附近的靜脈叢長期充血,誘發痔瘡的發生。同時也會減緩胃腸蠕動,引起便秘,增加其他肛腸疾病的風險。
骨科專家教你如何“坐而不累”
春節放假,居家娛樂,如何保持健康過節模式,科學掌握“坐而不累”秘訣?王敏給出建議。
1、避免保持固定姿勢,減少簡單機械重複動作
長期保持固定姿勢或不停簡單機械重複動作都容易導緻疲勞和壓力。是以可時常變換坐姿與站姿,或定時起來活動全身及四肢。長時間重度操作鍵盤滑鼠(例如打遊戲)時,可時常握握拳、伸伸腰,避免長期機械重複造成損傷。
2、保持姿勢正确,拒絕二郎腿
不要跷二郎腿,是骨科專家反複強調的健康忠告。跷二郎腿時雙腿互相擠壓,其中一腿承受巨大重力,容易壓迫到下肢神經,造成小腿靜脈曲張或誘發靜脈炎。其次,由于膝關節外側韌帶一直被強行牽拉,容易出現松弛或錯位,使腿型發生改變,變成難看的O型腿;而脊柱長久傾斜扭曲的姿勢,長久會導緻骨盆傾斜、脊柱側彎。
3、深呼吸、踮腳尖,及時緩解身心壓力
時常站立、拉伸或走動,都是消除久坐健康風險的簡單易行方法。簡單的10分鐘體操就已經能夠有效緩解久坐壓力。拉伸運動時配合深呼吸,可緩解疲勞,調節壓力。
踮腳尖是一個簡單有效的健康訓練動作,可促進下肢血液的回流,加速血液循環,防止下肢靜脈曲張。注意不要做得過快,可采取“快上慢下”的節奏。(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沫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