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屠英浩 編輯:陳旭
10月22日,在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1中國金融發展論壇上,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創始書記、中國銀行業協會前專職副會長楊議平在《平滑雙碳标準,綠色金融創新》的主題演講中表示,近期一些地方的限電事件意味着我們遭遇了"能源不可能三角", 但也建議,我們不能搞體育式的、"一刀切"的減碳,而是要實作平穩的"雙碳"标準,為此,綠色金融要設定明确而詳細的目标。

楊緻遠認為,"雙碳"目标離不開資金支援。碳峰、碳中和過程中将産生大量的投融資需求,中國銀行行長易綱此前表示,到2030年,中國每年需要投入2.2萬億元;
在楊總看來,除了投資總額外,綠色金融對"雙碳"目标的推廣,關鍵是要抓好。
<h2>順利實作"雙碳"目标設定明确目标</h2>
"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願景目标提出,展望2035年,綠色生産和生活方式要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到峰值後要穩定健康,生态環境将從根本上改善,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标将基本實作。
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多個省市一直在踩下用電的刹車,部分地區甚至居民都受到了用電的影響,今年全國主電網最大用電負荷明顯高于過去五年同期的平均水準。
在楊先生看來,拉門限電與完成全年"能耗雙控"目标之間存在一定聯系,為了達到目标而主動限電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的無助之舉。
楊說,要順利實作"雙碳"标準,首先要設定明确的目标,有一個明确的可衡量、可報告、可核查的名額體系,并深入到各行各業。基本資料對于碳市場的減排任務如何分解、績效評估和定價至關重要,是以必須實施基礎資料。"在什麼程度上,什麼行業符合什麼标準,這個問題就得解決了。
楊強調,碳合規的技術管道包括能效提升、能源替代、碳捕集、産業結構調整和數字化更新。
資料顯示,2012年以來,我國機關GDP能耗降低了24.4%,相當于減少了12.7億噸标準煤的能耗。2012年至2019年,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率2.8%,支撐了國民經濟7%的年均增長率。
然而,2020年中國機關GDP能耗(1萬元GDP消費标準煤)0.49噸,仍是世界平均水準的1.5倍。根據楊的說法,這與世界平均水準相比還有空間。
"應該允許市場機制傳遞'雙碳'合規産生的壓力。楊說,大宗商品價格不走下遊,這實際上違背了市場規則,清潔能源的成本更高,是以碳峰值,碳中和和所有成本應由全社會共同承擔。
<h2>支援金融工具的多樣性,以滿足"雙碳"需求</h2>
在政策層面,中共中央辦公廳、辦公廳《關于深化生态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擴大市場化融資管道。研發基于水權、污水權、碳排放權等資源和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建立綠色股票指數,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擴大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點領域試點範圍,以生态保護補償融資機制和示範創新為重要試點内容。
《意見》還提出推廣生态産業鍊金融模式。鼓勵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符合綠色項目融資特點的綠色信貸額度。鼓勵符合條件的非金融企業和機構發行綠色債券。鼓勵保險機構開發創新綠色保險産品,參與生态保護賠償。
楊總表示,現階段,企業在清潔能源利用與開發、節能減排方面仍以間接融資為主,商業銀行仍是綠色金融市場的主力軍,在信用支援和風險防範方面具有優勢。到2020年底,中國的綠色貸款餘額将約為1.8萬億美元,其綠色債券存量約為1250億美元,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最近,市場參與者已經發行了40多隻碳中和債券,規模超過100億美元。
"支援金融工具的多樣性,滿足'雙碳'目标多樣性的需求。楊緻遠認為,碳金融産品和服務将不斷創新。以歐盟為例,碳金融産品主要包括碳期貨、碳基金、碳資産質押融資、碳資産回購融資、碳配額托管、綠色結構性存款等。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出台,中國碳市場的建設程序也将加快。2017年,全國碳市場建設正式啟動,随着相關制度的引入和完善,碳市場逐漸發展成熟,碳金融産品的開發和參與開發和交易不斷豐富,碳金融交易日趨活躍,為商業銀行開展碳金融交易提供了更多機會。
楊總表示,基于數字技術對相關投資項目的風險調整後收益進行預測和監測,投資者對綠色投資項目的可信度不斷增強,相應地,公衆投資者也在不斷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達到7700億美元。中國正式啟動綠色債券市場已有五年時間,截至2021年2月23日,綠色債券發行總量為1159隻,總規模為1.2萬億元,今年2月初,首批碳中和債券(綠色債券子品種)成功發行。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