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落雪無聲心有痕:悼念李本躍先生(譚佃貴)

長期緻力于國内外臨朐人合作聯誼的實體平台,歡迎關注!

【臨朐人物】

落雪無聲心有痕

-----悼念李本躍先生

譚佃貴

李本躍(1952年2月-2022年1月21日),男,漢族,山東臨朐人,1952年2月出生,1975年11月參加工作,1981年10月入黨,省委黨校大學學曆,曾任濰坊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落雪無聲心有痕:悼念李本躍先生(譚佃貴)

2022年1月21日上午10時56分,李本躍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去世。

你辛勤耕耘的領墒牛,

為什麼低着頭不啃一口草?

你精心豢養的看宅狗,

将狂咬一輪圓月;

你滿堂的子孫,

像是要用哭聲撕開巨大的天幕……

落雪無聲心有痕:悼念李本躍先生(譚佃貴)

你71年在塵世逗留的身軀,

被一絲絲抽回;

你流淌了71年的熱血,

被一滴滴蒸幹,

血肉全部回歸大氣。

最後,

隻剩下一堆雪白的硬骨,

被殘陽的床單蓋好。

這是品格的凝聚,

這是奉獻的燈盞。

你給人們留下了無窮的思念。

2022年1月21日10點56分,

你生命的時鐘戛然而止;

22日的夜晚,

沂山腳下,

彌河岸邊,

被一場潔白的大雪覆寫,

像是天神為家鄉父老抛灑的白銀。

落雪無聲心有痕:悼念李本躍先生(譚佃貴)

23日上午10時,

在通往天堂的驿站,

聚集了近千名前來送别的人。

他們迎着寒霜,

腳踏咔嚓咔嚓的冰棱,

把你的英魂祭奠。

“本躍同志:

德才兼備,

政績突出,

是臨朐走出來的一名優秀上司幹部!”

這是一位“與王共飲”的京都大将軍發來的聲音。

這是和你生長在一個村莊

沿着同一流彌河

走向貴州高原的中華英才,

他的千言萬語隻在挽聯上凝固成兩個字:“鄉誼”

這是帶着淚水心聲的吐露。

老家的村官們,

攙扶着村裡白發蒼蒼的老人,

披着寒霜

從家鄉趕來;

他們用厚厚的棉被,

将這位

“沿着彌河邊,走向人生大河”的遊子

跪着接回家中。

他們清瘦的臉上老淚縱橫;

他們緩滞的腳步是多麼無助;

仿佛一根纖弱的萎草,

都可能把他們拌倒……

老龍灣的古老秦泉,

哽咽了;

冶源的群山,

成了一片潔白。

在北風冷冽的低語中,

仿佛向人們訴說着

這位大山兒子的動人故事!

“他在離家不到幾裡的山上

背着鋪蓋,

幾個月不回家一次!”

妻子踏着荊棘的山路找到他時,

隻是一個勁地流淚。

是怨恨,

還是心疼?

從倆人那互相憐憫的眼神裡,

自然會找到準确的答案。

記得30年前的一個冬天,

記者漫山遍野采訪這位“治山書記”時,

他蓬亂的頭發,

沾滿泥土的雙手,

汗漬漬散發着苦鹹味道的衣裳,

那黑黝黝的笑臉,

帶着大山般的忠誠。

讓人很難與一位鄉鎮黨委書記連在一起。

路通了,

山綠了,

山水林田路

生機盎然,

這是您和一方土地的百姓們

精心繪制的天然油畫;

這是撰寫在大山深處的輝煌傑作;

這是當代永放光芒的“愚公”現實版!

“燕子銜泥壘大窩”,

浸着泥土氣息和山民情懷的報道,

登上了頭版頭條;

一曲精誠奉獻、帶民緻富的壯歌

飛出沂蒙大山,

唱響時代天空!

這裡是賽江南的安丘青雲湖。

“無山造山,

無水造湖”

在鮮花和荊棘中,

堅定造福于民的信念,

振臂一呼:

“再造一座安丘城”!

這是書寫在安丘大地上的傳世佳作;

這是大自然着意儲存的珍貴典藏;

這是“改天換地,人定勝天”的曆史見證;

這是留給安丘子孫後代的

無窮财富。

光榮退休後的日子裡,

他像永不停歇的服務員,

播撒着精神物質文明的種子。

在社工協會的檔案裡,

記載着數百名白内瘴老人的名字。

是他,

讓這群貧困無助的老人

在這裡重新看到了太陽和鮮花。

他們

從一位退休老幹部的身上,

看到了一位共産黨員的優秀品質;

他讓無數貧困艱難的敦厚山民,

領略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共産黨萬歲!”的口号,

像春雷,

在這裡喊得更響!

落雪無聲心有痕:悼念李本躍先生(譚佃貴)

在他退休的日子裡,

不怕有人上家“敲門”;

不管走到哪兒,

人們都熱情給他“開門”;

平民百姓走進他家

就像是走進了“自家門”。

“三門”退休幹部,

彰顯出百姓對這位“台上”、“台下”幹部

一樣的忠貞和擁戴!

在他晚年的心靈世界裡,

展現在他新時代的朋友圈裡:

有劍戈犁雨的大将軍;

有爵位尊崇的黨政幹部;

然而,

更多的是手上沾滿泥土,

腳上沾着牛糞的平民百姓。

正因為他沒有霸氣的張揚,

沒有炫目的疊立,

沒有政治華宴的喧鬧表演;

正因為他

與沂山相連,

與彌河水相通

與衆生之魂共同享受着陽光的照耀與大地的哺育,

才獲得了

與乾坤之元氣、人間之正氣的貫通,

才擁有了大地賜予的春秋輪回的果實!

記得迷茫之際,

他突然熱衷于人間親情:

手拉着手

接送孫子上學回家;

同鄰舍熱情地攀談;

和子女恬然絮語……

可是,

躺在病床上,

這普通人間的煙火味,

卻成了他再也難以重溫的奢望!

他苦難的鐵鞋子,

已經徹底磨穿;

他沸騰的熱血和深情,

已全部在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中奉獻!

他含着笑,

帶着滿足和無愧,

毫無牽挂地走了。

他踏着厚厚的棉花,

鞋子倒得幹幹淨淨,

連一粒沙子都沒帶走......

落雪無聲,

人生有痕。

青山有義,

築忠骨以彌堅;

綠水含情,

慰英魂而永言!

今夜,通宵未眠。

重新翻閱自己撰寫但尚未發表的

報告文學一一

《再造一座安丘城》

突然覺得這些文字,

是多麼蒼白無力!

落雪無聲心有痕:悼念李本躍先生(譚佃貴)

這裡還儲存着十年前的一摞草稿一一

《紅牆内外》

那是他的好友“常馬列“常溪

生前留下的

未成文的

京城故事。

“常馬列”有句樸實而富有哲理的語言,

至今仍令人唏籲歎息:

“這道理,

那道理,

健康長壽才是硬道理!”

東鄰彌水環三面,

西靠明光列八岐。

在故土朱封的公墓裡,

又平添了一座新墳。

他和鄰居百姓的墳墓沒有兩樣。

是的,

即使是用“濟南青”雕刻的石碑,

百年之後,

也許會被洪水淤泥淹沒;

銘刻在百姓胸中的“心碑”,

卻可以口口相傳,

在後代蔚藍的心空中,

猶如永不消隐的明星,

閃爍千秋萬代!

人生苦短夢偏長,

坐對八岐看斜陽。

其實,

天堂與地獄

挨得很近,

當無常的鼓皮一旦擂響,

生命的長簾便會猛然落下,

誰都無從躲避。

紅塵滾滾如煙,

功名利祿易老。

東臨彌河秀水可賦詩,

西靠八岐松柏覺陶然。

逝者已矣!

吾人詠思;

惟承先生之仁懷,

繼先生之懿行,

造福萬千黎民百姓;

則先生宛在,

精神不滅矣!

舍此何求?

大地一片潔白;

故鄉的墳茔上,

又已燃起了遊子回鄉祭祀的香火......

逝者安息,

黎民安樂。

中華昌盛,

山河無恙!

(譚佃貴筆于2022年1月23日晚)

落雪無聲心有痕:悼念李本躍先生(譚佃貴)
落雪無聲心有痕:悼念李本躍先生(譚佃貴)
落雪無聲心有痕:悼念李本躍先生(譚佃貴)

作者系大衆日報記者、《鄉土臨朐》雜志名譽主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