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演變中的建築業,數字化的困境與路徑

文 | 秦明;編輯 | 石亞瓊

2022年,數字化創新仍是驅動建築業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資本買單的重要方向。

衆所周知,建築業每個環節基本都是萬億級市場,也深刻影響着國計民生。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1年建築業總産值29.31萬億元,建築業增加值初步核算80138萬元,占國内生産總值的7.0%。

然而在全球建築業數字化的浪潮裡,中國建築“數”度仍落後于發達國家。據中國建築業協會統計,2018年大陸建築資訊化占總産值的比例為0.1%,投入比僅為發達國家的1/10;另外在科技創新與技術投入方面也不到建築業總收入的1%。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

産業數字化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可以預見,建築行業全要素數字化更新、轉型與再造是未來确定的事情之一;還有一件是建築碳中和,當然其實作的速度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行業的數字化水準。

2020年4月,資料作為除土地、勞動力、資本與技術之外的一種新型生産要素被寫入中央檔案,成為實作生産權力與産權配置設定的關鍵生産要素,開始引導産業變革。在數字化轉型的陣痛期,勢必會淘汰一部分企業,而最終實作數字化後的企業,效率将會更高,增長也會更穩定。

最近,36氪旗下數字化産業研究及服務平台“數字時氪”,以“數字建築新探索”為主題,與來自建築領域不同賽道的代表性企業,探讨了建築行業的數字化機會。本文結合公開資訊與沙龍實錄,分析讨論關于建築業數字化的一些觀察。

01、建築業存在形式的演變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近10年,建築業增加值占國内GDP的均值為7.0%,波動幅度最大不超過±0.16%;建築業總産值占比穩定在25%、26%附近,2021年行業總産值同比增速11.0%。宏觀層面上,建築産業穩中有增。

從近20年資料來看,建築業增加值在2012年是個分水嶺,前十年波動幅度較小,基本穩步上升,每年的平均增速為18.7%,後十年波動幅度較大,平均增速為9.4%,最低出現在2020年,為2.5%,最高是在2018年,為13.1%,低于前十年平均值。

演變中的建築業,數字化的困境與路徑

建築業相關資料

建築業增加值展現了建築業的生産力水準與發展動力。2012年以前,建築業的快速增長主要依托于産業規模的擴大,以勞動力、資本、土地等投入的數量為核心,2012年之後,随着從業人數趨于穩定,市場擴張走向飽和,傳統粗放式的建築生産模式逐漸不能适應時代發展,表現為增速放緩,利潤率走低。

在這個階段,行業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途徑,比如建築資訊模型與裝配式技術受市場熱議或追捧,業内以求通過技術進步促進建築業從過去的“增加數量”向“提高品質”轉變,包括也開始注重從業人員素質與管理水準的提高,從提升産業效率層面尋求增量。

建築業未來始終都會是支柱性行業,隻是它的存在形式會有所演變。

目前,建築業顯著的特征依舊是需求側與供給側發展不平衡,一方面,人們對美好居住環境充滿了向往,另一方面,安全成本、利潤率、過程能耗、從業者工齡、科技含量等方面問題嚴峻。數字化或成為提高産業效率,關聯上下遊發展的利器。

近日,住建部印發《“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明确建築支柱産業地位将更加穩固的目标。其中,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作為創新企業關注的重點,落地角度涉及數字化協同設計、裝配式建築、建築産業網際網路平台、建築機器人等,這也是近年來資本投入較多的賽道。

在發展規劃中,智能化出現30次,BIM18次,裝配式15次,數字化13次,初步對局部細節進行關鍵詞凝練統計,可以得到這樣一張确定的方向圖。

演變中的建築業,數字化的困境與路徑

部分關鍵詞凝練

這也與大多創新企業切入的方向相似,比如AI與設計的融合、BIM雲平台的搭建、快速模組化技術的研發、BIM與CIM的融通、項目級/企業級/行業級網際網路平台的探索、人機協作技術研究等。

确定的方向上,擁有着多元的路徑。建築業的“魅力”在于,在行業全面、系統、複雜且分散的背景中,創新企業即使技術相同、場景相似,也會由于市場不同、切入重點不一、商業模式差異,出現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由于中國建築業體量大、參與方衆多,這也造就了國内豐富的建築業數字化環境。

從增量來看,中國的城市化程序依然穩步發展。據聯合國、Wind、聯訊證券資料顯示,2020年,大陸的城鎮化率高達63.89%,比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準低了16.11%,處于城鎮化中期。根據北京大學光華思想力課題組測算,到2035年,中國城鎮化率将達75%至80%,是以每年将保持穩定的增量。

此背景下,可能更需要調整布局,優化生産關系和發展邏輯,通過精細化運作提質增效,是挑戰也是機遇。

02、數字使能者,機遇幾何

一個事物的發展需要依靠内部與外部兩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建築業的增長相應要從産業規模擴張、産業效率提升、帶動與推動上下遊關聯産業幾方面進行。

2018年,廣聯達提出了“數字建築”的系統發展理念與實施路徑,将圍繞建築本體對全過程、全要素、全參與方進行數字化解構、連接配接、互動,實作以虛控實,虛實結合進行決策與執行。

建築産業的數字使能者,已遍地開花。此前,我們在文章《每個細分方向都是萬億級市場,超6000家公司攜資本入局建築業數字化 | 年度行業2021》中,也梳理過建築科技各個賽道中的創新企業。

新技術理念如元宇宙、數字孿生、CIM、BIM、機器人、VR/AR、雲計算、物聯網、大資料、5G、裝配式、光伏等,與建築全生命周期特定階段,結合基建類型與業務場景,通過連接配接,組成了創新企業的生态圈。

在鋼筋層面,有專注于打造建築業鋼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數字化、産業鍊互聯平台。通過自研斷料優化、裝置排程、物料分發、運輸優化等算法,解決鋼筋資料從平台到加工裝置的下方與回傳,服務于鋼筋集中加工市場。

在混凝土層面,有研發智能商砼物聯網系統SaaS平台,對整個混凝土生産運輸過程進行全面管理。過程中也通過機器視覺識别原材料特點,如石子的粒徑大小、圓潤程度等,按需組合調整材料用量,提高骨料密實度,降低水泥用量。

如今,新的案例層出不窮,很多新技術的應用,新材料的突破也發揮着作用。比如豎向變形能力是普通砼200倍的“可彎曲”混凝土,節能環保的裝配式高強牆闆與部品部件。還有衆多的供應鍊平台,技術競争力展現在企業所建立的行業底層結構化資料庫,融合了IT技術的行業知識圖譜。

面對建築設計行業,可能外界認為比較光鮮,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早年由于高校的擴招,行業湧入了大量從業人員,人才密集度高;加之國内很多設計院的内部流程體系是連續性的,一線設計師在工作環境中更像一顆螺絲釘。

據業内人士透露,尤其在過去高周轉的背景下,由于建築設計相對于基于工序的成本、進度等階段,更難以量化,導緻時間被壓縮,具體表現為甲方要求多,工作量越大,而行業設計費未增加,從業者收支不平衡等普遍現象。

在一個市場高度壓縮的環境中,設計師可能更需要智能化的提效工具。這也出現了如小庫科技等智能設計公司。對于創新企業與設計院而言,也一定是需要強強聯合去找到各自真正的優勢點,在一些有明确邏輯的場景上,将重複性或強計算性工作進行工具化替代。

在大衆認知中,土木工程本身重規範,體系也比較固定,很難去做創新。尤其是施工,這裡面的難點在于過程太複雜,涉及大量人、機、料、法、環等不确定因素。還有很多設計規範偏保守,其安全系數實際是真實的兩倍,甚至三倍。

建築或基礎設施都是個性化産品,要實作工業化就要批量化,批量化又意味着标準化,标準化才容易數字化,這就需要标準的建造體系、部品部件與資料流轉。

是以,一方面,需要研究者去探索新結構、新體系、新方法,不斷将學術成果推廣到市場中;另一方面也需要行業各方通過數字化的理念,了解清楚每個環節的核心,這裡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間。

BIM、裝配式建築、建築SaaS平台、建築機器人都是建設領域熱門的賽道。很多創業公司作為第三方技術提供商,也面臨種種問題,比如好的産品無人問津、長期投入未見效、甚至是市場交易關系不對等。

相關投資人談到,數字化時代中,建築科技服務商也應該思考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将自身轉變為一個整合方,改變在微笑曲線裡的底層狀态,尋找到一個話語權的機會,這樣也更容易出現大的獨角獸。

裝修行業山頭很大,但大的企業很少。對于資訊化的訴求很奇怪,要麼根本就沒有,要不就非常高。這個市場要實作數字化,提供采購成本更低的技術可能成為必須的選擇。

我們也可以看到,酷家樂近10年成長的過程中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在家裝領域将效果圖快速制作普惠化了。相對于公裝賽道,還未觀察到可以提供此類成熟的數字化産品。

當然,近半年也湧現出來不少專注碳中和業務的企業,比如碳中寶、續翼建築科技等。由于建築産業在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量在全球貢獻了接近40%,建築脫碳、減碳、固碳是一個重點方向。國内政策也加大引導,今年4月1号公共建築将要強制進行碳計算。

在具體做碳核查,一般以摸家底為基礎,是非常依托于建築數字化能力本身。而建築業數字化參差不齊,以BIM+能耗資料為據點,還是有很多提升空間。

03、征途中的人才困境

幾個月前,土木方向的年輕人在B站等網絡平台掀起了對行業的熱議。大猛子因與何同學的明顯反差,成為建築行業的流量人物,“提桶跑路”成為土木人的調侃,也開始讓在校生與從業者思考自身未來的走向。

人才困境是轉型期中的建築業必然要經曆的一個發展階段。此前,中國建設報也發文提到,這裡面既有“人口紅利”的原因,也有産業結構調整的原因,又有建築行業本身特殊性的原因。

高校作為人才的“發源地”,近年來也看到不少高校設定智能建造、BIM相關專業或課程,在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路上探索。同時,通過專業學科的優化調整也在與企業對接。不過,在具體方向上,可能更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知、感受與抉擇。

在企業中,學會既掌握業務知識,又嘗試去發現與創造數字化場景可能是如今優秀從業者的顯著特征。雖然對數字化的了解也是因崗位需求程度而不一,而目前接受對基礎的數字化資訊的認知和了解,是對新一代從業者的更高要求。

另外,随着現今技術的進步以及國際環境日益嚴苛,真正可借鑒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了,創新成為主流。是以,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勇氣和魄力也顯得尤為重要。

最後不管是在什麼樣的位置,雖然現在對于通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相信在專業性上還是最重要的一塊。

**

著名财經作家吳曉波提到,産業智能變革除了給我們帶來生産效率的提高,産品品質的提升外,更重要的是再造了中國工業文明的人文環境。

數字化的價值意義,是合規、是避險、是降本、是增效,具體包括可能是不再需要更多的勞力勞工,取而代之是懂維修,懂程式設計的産業工程師。然而更重要的是取代了那些在惡劣環境下的特殊工種。

未來的工業化建築工地,可能也不再是勞動密集型的,而是擁有大量機械裝置和極少産業勞工,他們按時上下班,體面且從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