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完全不懂平仄,如何判斷詩歌作品的好壞(詩作回複)?

完全不懂平仄,如何判斷詩歌作品的好壞(詩作回複)?

收到咨詢一份,這位朋友開篇明義,就是對平仄一無所知,但就是要寫古詩,想請教這首作品怎麼樣。

首先說明,我覺得這首作品還行。

雖然平仄混亂、用韻錯誤——但就是還行。

為什麼呢?因為評價一首作品,需要站在創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也有關我個人的喜好。

像這位朋友這種,很坦然承認自己不懂平仄,卻又熱愛寫幾句詩,然後對格律本身并沒有惡意,甚至有一點求知欲的性情,正是我喜歡的。

雖然他如果學會格律,作品肯定可以上層次,而他卻并沒有學的想法,我覺得也無所謂。

站在這個水準層次上來看這首詩,确實也還算可以——因為要求不必高嘛。

完全不懂平仄,如何判斷詩歌作品的好壞(詩作回複)?

題畫詩

一架藤棚挂屋坪,南瓜欲黃絲瓜青。

禽鳥也知農家好,悄自飛來卧花蔭。

作品是不合平仄關系的,這個不必多言,學習過專欄的朋友都是一看便知。

不過寫詩不合平仄格律,并不是大問題。

因為即便是古詩,也分合格律的近體詩,和不合格律的古體詩。他這就是一首古體詩,這麼一想,不就心胸開闊了?

而古體詩,特别是新時代僞古體,或者說是披着古意的現代詩歌創作,隻要朗朗上口,有内容,其實就是不錯的詩作。

我說過很多次,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平仄格律?

學習平仄格律,其目的也是為了避免詩句産生音病。

完全不懂平仄,如何判斷詩歌作品的好壞(詩作回複)?

當你不知道平仄格律時寫出來的作品沒有音病,能夠清朗通順地吟誦,自然就是好作品,又何必計較是否符合規則?

保障一個句子通順清朗的重要名額就是聲調起伏,過渡自然。近體詩的格律關系,就是從一開始就規定了用字發音,自動避免出現某一個音調過多導緻的發音無變化。

是以,對于不懂平仄的人來說,寫詩最重要的是注意什麼呢——詩句的發音是否高低起伏,是否押韻。這是詩句的發音根本,是一首作品能夠被稱作“詩”的基礎,或者說是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底褲。

底褲是不能被扒拉掉的。

先要寫得是詩了,然後才能談内容的豐滿、意境的高妙。

我們借助這條為詩歌遮羞的底褲,就能找到詩作到底如何的最低級判斷方法——雖然簡單又低級,但是效率是杠杠的,也是最适合不願意學習格律的詩人朋友們使用的。

到底要如何幫助一位作者鑒别自己的作品是否過關?

每次您的大作完成,您可以自行大聲朗讀三遍,如果碰到發音不清楚,或者不順滑的地方,那就是您要修改的地方。自己讀三遍沒有問題,再讓讀者、朋友大聲朗讀三遍看有沒有問題。如果也沒有,那這首作品在音律上就絕對是過關的,根本沒必要在乎平仄格律是個什麼玩意。

完全不懂平仄,如何判斷詩歌作品的好壞(詩作回複)?

有朋友會說,這是什麼狗p方法?不是寫詩的基本操作嗎?

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這世界上有一些人,以為詩是精神世界的臆想,從來不開口驗證,甚至因為這些人的無知放大,形成了一種特定詩歌流派——啞巴詩歌。

就是那種看上去很唯美,一旦上口就好像狗啃陀螺一樣讀不下去的作品,隻能存在于紙張之上。

他們忘記了詩的根本是吟誦體,可以不押韻,不朗讀,胡作非為,隻講究自身感情表達,完全不理會讀者感受——我不是說某些現代詩,現代詩人大可不必對号入座。

初學詩歌,有些朋友會出現這方面的錯誤認識,但是并不是不可糾正。這也是為什麼我将這種一般詩人習以為常的創作方法,拿出來作為天然詩歌作品好壞判斷的依據。平仄格律其實也是判斷工具,是升華和提成,但是很多朋友不願意學,或者學不進去。

那麼你寫完作品,至少讀上三遍,避免它成為詩歌中的最下流——啞巴詩歌。

其實美好的情感文字,完全可以通過散文之類的文體進行舒展,但偏偏要往吟誦體“詩詞”裡面擠——這是“詩詞”二字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感、進階感使然。

可這些“詩人”們卻不知道,張冠李戴的錯誤認知才是緻命的,不管文字漂不漂亮,不管内容豐不豐滿,不管意境高不高雅,你不能順利地,高低有緻地,有節奏感地大聲讀出來的東西,那就不是詩。

是以,寫完之後,好好讀三遍吧。

憑借天生的語感,來判斷作品的好壞,是否需要進行修改。

完全不懂平仄,如何判斷詩歌作品的好壞(詩作回複)?

而學會了平仄關系的朋友,就可以從理論上分析問題在哪,而不是靠感覺去猜。 就用這首作品舉例。

大家不妨多讀幾遍,看看有沒有問題。

還好,并沒有非常不通順的問題。是以,将标準放到最低,我說這首作品還行。

通讀起來,聲音比較明亮,但是不會讓人覺得乏力。因為平聲非常多,是以明亮,由于間雜了仄聲,又不至于讓人感覺厭煩。但是還是聲音變化少(平聲多,仄聲少),在聲調平衡的标準上明顯趨于緩慢,悠遠——這就要看作者要表達的内容是否需要這種感覺了。如果正是這種味道,那麼就無所謂。

像首句“一架藤棚挂屋坪”,平仄(新韻下)為“平仄平平仄平平”——明顯平聲字多,有五個,而仄聲字隻有兩個,幸好“架”、“挂”的位置比較合理,有效地隔開了這五個平聲字,還算是發音有變化,是以這一句念起來問題不大。

而第二句呢?“南瓜欲黃絲瓜青”,平仄為“平平仄平平平平”,六個平聲,隻有“欲”字一個仄聲,那麼這個句子的發音就是明顯失衡的。缺乏仄聲對連平的幹擾,整個句子聲調變化很小,節奏感趨于平淡緩慢。

完全不懂平仄,如何判斷詩歌作品的好壞(詩作回複)?

第三句、第四句都是一樣的問題,平聲字過多,導緻了節奏舒緩。但如果這正是你要表達的那種慵懶情緒,那也沒什麼不可以。

很明顯一、三、四句讀起來要比第二句有意思——因為多一個仄聲字,緩解了連平的聲調問題。當然仄聲字還是太少,是以整體感覺是懶洋洋的。

至于修改就沒有必要了,因為這就是古體詩,不講平仄,隻要念着順口就行。

另外就是這首作品無論在平水韻,還是新韻,通韻,甚至在漢語拼音中,都不能算押韻(有前後鼻音差別)——當然,在今天的讀音下,發音是相近的(鄰韻)。

不過既然不講究格式,那麼就都不重要了——隻要您覺得抒發了當時的心境,開心就好。

從内容上來說也還行,反正是題畫詩,基本上都是畫上内容描寫,附帶了一些對這種環境的喜愛之情。整首作品平聲多,又在關鍵位置間雜仄聲,反而以聲音的形式附着上了一種春困的慵懶情調。整體來說,還是不錯的,如果第二句增加一兩個仄聲字(三、四聲)相對就能好一點,更利于吟誦。

你看,當我們把要求放低一些,啥都說得過去。

完全不懂平仄,如何判斷詩歌作品的好壞(詩作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