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殘餘,讓檢驗人操碎了心

乙型肝炎病毒(HBV)殘餘風險是血液安全中備受關注的一個問題。乙型肝炎病毒是常見的攜帶性傳染性疾病,輸血傳播主要傳播途徑之一。美國有220萬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大陸是HBV高發地,對捐血人群進行HBV檢測尤為重要。

傳統的HBV檢測方法是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簡稱酶免法),利用HBV表面抗原進行檢測,但是由于HBV存在視窗期、隐匿性HBV、病毒載量低等問題,使HBV酶免法檢測存在一定缺陷。有研究表明,2001年美國因捐血者HBV視窗期導緻HBV傳播的流行率達0.0097%,且至2008年,HBV流行率并未下降。

關注HBV視窗期感染及隐匿性感染

1、視窗期感染(WP)

視窗期是指病毒感染人體後尚未産生抗體的時期。在視窗期,即使病人已感染了病毒,但由于針對病毒的抗體并不穩定,是以檢查抗病毒的抗體的結果卻是陰性,容易造成漏診。

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殘餘,讓檢驗人操碎了心

2、隐匿性感染(OBI)

隐匿性感染是指HBV标志物(B肝表面抗原〈HBsAg〉及B肝e抗原〈HBeAg〉)陰性或抗-HBs(B肝表面抗體〈俗稱保護性抗體〉)與抗-HBc(B肝核心抗體)陽性,血清中可檢測到低水準HBVDNA或肝組織檢測出HBsAg或HBcAg(B肝核心抗原)。

應對措施——混樣核酸檢測

混樣核酸檢測可以彌補酶免法的缺陷,應對HBV視窗期感染及隐匿性感染問題,用混樣核酸檢測聯合酶免法可以大幅度降低篩查捐血者HBV感染的殘餘風險。

目前應用于血站大規模血液檢測的核酸檢測方法主要有轉錄介導的擴增 (TMA) 和聚合酶鍊式反應-熒光探針法(QPCR),下面我們來看看兩種篩查模式各自的優勢。

1. 轉錄介導的擴增(TMA)

TMA是指是一種利用RNA聚合酶和逆轉錄酶在約42℃等溫反應條件下來擴增RNA或 DNA的系統,其檢測比較簡便,适合高通量篩選,且靈敏度高。但這種方法需要後續對反應性标本進行鑒别試驗。

2. 聚合酶鍊式反應-熒光探針法(QPCR)

對血液進行6人份混樣檢測(MPX-6),通量大,效率高,但需對反應性pool進行拆分單檢實驗,以确定反應性标本,最終結果以拆分單檢結果為準,當單檢标本全無反應性時,标本全部合格放行。

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殘餘,讓檢驗人操碎了心

以上兩種方法檢出的反應性結果能夠互補,但無論是哪一種NAT方法或平台,對于部分病毒載量很低或病毒基因序列發生突變的B肝感染者都會存在一定的漏檢率。

那麼問題來了,混檢反應性拆分無反應性的标本是否存在風險? 是否可以按照現有的檢測政策合格放行? 目前的血液篩查政策是否需要更改? 如何進行風險效益分析評估?怎樣建立合理的檢測與評價體系,減少漏檢?這些都是我們今後需要關注的和研究的問題。

來源:檢驗速遞

編輯:小冉 審校:Rose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