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文/羊城晚報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胡田甜

圖/南越王博物院提供(除署名外)

1月26日,“發現良渚”展覽在廣州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開幕。本次展覽由南越王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博物院主辦,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協辦,展出296件(套)精美文物,其中一級文物11件(套)。展覽将持續展至5月20日。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發現良渚”展覽現場 黃宙輝 攝

良渚文化是大陸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300年,以杭州市良渚、瓶窯兩鎮為核心,分布于以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為中心的面積達3.6萬餘平方公裡的廣袤區域。因該文化首先發現于良渚,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将之命名為“良渚文化”。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産,标志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

良渚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琮、璧、璜、圭、璋、琥”六種玉器,即所謂的“六瑞”,是商周以後玉禮系統的象征,前三個在良渚文化中已經出現。

“發現良渚”文物特展還彙集了來自良渚與嶺南的精品文物,凸顯史前時期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展現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家國一體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早期面貌。

【精品文物】

一、玉琮

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形制為外方内圓的柱形,上下穿通。玉琮作為專用的祭天禮器,随着其制作越來越規範化、體形越來越高大,對琮的使用也趨于壟斷。隻有一人擁有對天說話、與天交流的權力,這種權力集中到一人為标志的政權轉折,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神徽是良渚玉器圖案的母題,也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神祇,它以玉琮為主要載體,以各種形态在玉器上被大量表現。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玉琮

良渚文化的輻射影響至于嶺南,嶺南地區的多處史前遺址發現了與良渚文化器物相似乃至幾乎一緻的文物,其中以石峽遺址最多。石峽遺址出土的玉琮、玉環、玉錐形器、石锛和陶貫耳壺等具有明顯的良渚特征。

二、玉璧

玉璧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最常見的器物之一,時間上自新石器時代晚期曆經商周、秦漢直至明清;地域上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北至東北的紅山文化,南至嶺南的石峽文化,均有發現。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玉璧

玉璧作為古代用來祭天、陪葬的禮器以及财富的象征,被古人認為具有祥瑞的寓意。玉璧是良渚玉禮器系統中的大型器物。推測玉璧在良渚文化中應是作為“以玉事神”意義上的一種祭品,大多通體素面。

南越文王墓共出土了71件玉璧,其中出土于墓主棺室棺椁頭箱内的D54玉璧被定為2022年冬奧會獎牌的裝飾紋樣視覺來源。“發現良渚”展出的琮、璧等良渚玉器與以玉璧為代表的南越文王墓出土玉器交相輝映,既反映出玉文化的傳承發展,也展現了禮制的起源演變。

三、玉钺

钺由斧演變而來,象征權力與威嚴。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王”字,是由钺演變而來的象形字。钺是良渚先民的武器,在貴族手中則象征着軍權。玉钺出土于高等級墓葬中,同時也象征王權,當玉钺上刻有神徽和鳥紋,王權便被賦予了神的意志。這種君權神授的理念自其産生之後,便影響了中國幾千年。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玉钺

一柄豪華型玉钺,由钺身、瑁、镦、柲和作為纓的小琮組成,柲身髹漆,并鑲嵌有玉粒,極其華麗。

四、玉冠狀器

冠狀器造型取自于良渚神人獸面紋的介字形冠帽,呈形體扁薄的倒梯形,上端中間往往有凸起的尖,底部有卯銷孔與象牙質或木質梳齒相接,插于發上。從冠狀器的随葬情況看,擁有這種頭飾的人一般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墓主人頭戴冠狀器,把自己當作神的化身或代言人,這是良渚文化神權統治的一種表現。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玉冠狀器

冠狀器的頂部分為平頂、半圓形頂和介字形頂三種形态。

五、玉三叉形器

三叉形器邊緣輪廓一般為圓弧形,上有三個分叉,中叉上方往往再配裝玉管,使得中叉的長度大大延伸。通過底端的卯孔與簪體套接,與冠狀器鑲插在梳體一樣,均作為墓主束發後的插件。這件三叉形器黃褐色,正面略弧凸,背面切割為上下兩部分凸塊,上部分至叉部,下部分僅留有與中叉垂直的長方形凸塊。左、右兩叉為雙面鑽孔,中叉上下均相向的單面鑽孔。中叉孔與其下孔可以垂直貫通。出土時中叉上有一長玉管。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玉三叉形器

六、玉璜

《說文》:“璜,半璧也。”在崧澤文化中,已出現了兩端刻有獸首的璜。良渚文化上接崧澤,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玉璜。良渚的玉璜以半璧形為主,少數雕琢神人獸面紋,并與玉管組合成璜管串。這些随葬于頭部的璜管串,往往與女性墓主相伴,具有鮮明的性别特征。良渚文化中期之後,随着男性威權地位的确立,璜漸漸退出了舞台。在良渚時期,玉璜帶有明确的性别辨別意義。及至漢代,玉璜的佩戴不再與性别緊密聯系,紋飾則更加精緻繁複,并可與玉璧、珠飾等多種飾件組成組玉佩。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玉璜

七、玉魚

良渚古城周邊河網密布,有大面積濕地,為良渚先民提供了豐富的水産資源,如魚、螺蛳等。這件玉魚出土于墓主上身右側。長條形,橫截面呈橢圓形。頭部切磨顯得微凸起,刻劃眼部,拱背收腹,魚鳍分叉,刻有斜向細線。魚腹對鑽有兩個系挂小孔,臂穿的環镯,以及串系的管珠、縫綴的牌飾,還有鳥、龜、魚、蟬等動物造型的玉器,共同組成了王族的裝飾。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玉魚

在中國古代,魚的含義非常豐富:因為魚旺盛的生殖能力,被視為多子多孫的象征。古人用“鯉魚”代指書信,如《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唐高祖時為避李虎名諱,将虎符改為銀菟符,又改為魚符。高宗鹹亨三年,規定京官五品以上賜魚袋、佩銀飾,使魚袋成為重要的身份等級标志。

八、黑陶片

良渚先民的制陶業發達,陶器是他們最常使用的器物。黑陶,又稱“黑皮陶”,是良渚的代表性器物之一,普遍使用輪制法,造型規整。大多數黑陶的胎體是灰陶,僅表面為黑色。制作方式是在窯中的陶器即将燒成時,不但封窯,還塞入浸水的濕柴,使之在窯内悶燒冒煙,讓黑煙滲入陶器的表面。這類陶器表面的微孔因為黑煙滲填,是以不容易滲水。

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 “發現良渚”展現史前多元文化的交融

黑陶片

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刻畫符号,包括抽象符号和象形符号。這說明良渚先民希望借助這些符号表達某些資訊,或可視為良渚文化時期的“原始文字”。

這片黑陶刻紋殘片很小,但紋飾單元完整,為交叉鳥首蛇身紋。這類單獨且略帶寫實的紋樣,在良渚刻紋陶器中相對少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