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樓夢》的茄鲞:這道菜未必做的出來,為什麼寫的那麼詳細?

《紅樓夢》的茄鲞:這道菜未必做的出來,為什麼寫的那麼詳細?

《紅樓夢》囊括大千世界斑斓景色,夢中萬物有光輝,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于是筆者隻好随作者寫法,借村野老妪之眼,觀望這大觀世界。

劉外婆進大觀園,可謂來得正是時候,她這一遭躬逢勝餞,親嘗了大觀園的盛宴,也讓讀者大開眼界。其中最為人所樂道的,莫過于那道用“十來隻雞”作配的茄子界王者“茄鲞[xiǎng]”了。

一、“鲞”字之所從來

要說這茄鲞,必先從“鲞”字說起。鲞字,《集韻》上注作“幹魚臘也”,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曬魚幹。而關于鲞的由來,《吳中記》裡有一段有趣的記載:

話說春秋時代,在吳國有位吃貨國王,叫吳王僚。刺客專諸相準了他的脾胃,專門為他炮制了一道“魚腸劍”。熱騰騰的烤魚腹内藏着冷森森的白刃,這可憐的吳王僚,還沒搞清楚狀況,就被專諸一擊斃命,嗚呼哀哉了。

那位派遣專諸刺殺吳王僚的公子光,後來成為了吳王阖闾。這個人也是個吃貨。有一次,他帶兵入海,遇到風浪,船不能行,他便向大海禱拜。這時候,金色的魚群遊了過來,吳軍便捕魚為糧。回朝之後,吳王阖闾對海中吃過的魚念念不忘。主管人員來報:“那些魚都曬幹了。”吳王便命烹來吃。吃過之後吳王感覺這魚的味道更加鮮美了,是以便在“美”字下寫了一個“魚”。這就是“鲞”字誕生的傳說。

《紅樓夢》的茄鲞:這道菜未必做的出來,為什麼寫的那麼詳細?

二、“茄鲞”品鑒

《紅樓夢》中的茄鲞究竟是什麼呢。首先我們來看看書中所記的做法。《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寫道:

賈母笑道:“你把茄鯗搛些喂他。”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鯗送入劉外婆口中,因笑道:“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

劉外婆品嘗過後,卻不信這是茄子:

劉外婆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隻種茄子了。”衆人笑道:“真是茄子,我們再不哄你。”劉外婆詫異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這一口細嚼嚼。”鳳姐兒果又搛了些放入劉外婆口内。劉外婆細嚼了半日,笑道:“雖有一點茄子香,隻是還不像是茄子。告訴我是個什麼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紅樓夢》的茄鲞:這道菜未必做的出來,為什麼寫的那麼詳細?

這時候鳳姐就表演了她的“凡爾賽”,你看她說什麼呢:

——“這也不難。”

想必“茄鲞”對于賈府而言,真正是“小菜一碟”了。

我們且看這茄子是怎麼做的:

“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刨了,隻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幹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幹,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了。”

大家族的做菜陣仗可吓着那位鄉下外婆了:

劉外婆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紅樓夢》的茄鲞:這道菜未必做的出來,為什麼寫的那麼詳細?

周汝昌先生在《紅樓飲食馔談》一文中,從茄鲞一菜聯想到康熙皇帝賞賜臣下的禦膳豆腐。袁枚的《随園食單》對這道菜有這樣的記載:

王太守八寶豆腐

用嫩片切粉碎,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雞屑、火腿屑,同入濃雞汁中,炒滾起鍋。用腐腦亦可。用瓢不用箸。孟亭太守雲:“此聖祖賜徐健庵尚書方也。尚書取方時,禦膳房費一千兩。”太守之祖樓村先生為尚書門生,故得之。

由此可見,這道禦膳豆腐的做法與茄鲞如出一撤,是以周先生說“康熙那豆腐怎麼做法,内務府的曹家人氏肯定是明白的”,曹雪芹寫茄鲞,很可能是受到了禦膳豆腐的啟發。

從制作方法上,茄鲞展現出中國烹饪的獨特性。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曾總結出中國烹饪有别于歐洲菜式的兩個重要原則,其中第二個原則,便是滋味的調和。中國的全部烹調藝術即依仗調和的手法。雖中國人也認為有許多東西,像魚,應該在它本身的原湯裡烹煮,大體上他們把各種滋味混合,遠甚于西式烹調。例如白菜必須與雞或肉類共烹才有好的滋味,那時雞肉的滋味滲入白菜,白菜的滋味滲入雞肉,從此調和原則引申,可以制造出無限的精美混合法。

從審美方面看,《紅樓夢》中的菜肴,有其獨特的氣度和風範,展現出貴族特有的審美。周汝昌在《紅樓飲食馔談》說道:“真會将講菜的,隻是在普通的常品顯示心思智慧、手段技巧。”又指出《紅樓夢》的“烹饪美學”“别緻、考究,并且不俗,沒有‘腸肥腦滿’氣味。”

《紅樓夢》的茄鲞:這道菜未必做的出來,為什麼寫的那麼詳細?

三、為何寫“茄鲞”?

其一,備寫諸景,得配大觀。元妃省親一回,題名大觀園時寫道:“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賜大觀名。”大觀園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若認為大觀園是一片隻有清風雅月的“天堂”,那便是管窺蠡測。寶玉、黛玉等公子小姐們要生活,自然就離不開食色,隻不過這樣外人是以為罕見的榮華富貴,在他們而言隻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食色一類俗事于“目無下塵”的他們也是不足挂齒。是以這樣的人間煙火,非要借劉外婆之眼觀之,方為妥當。曹雪芹費煞苦心,邀劉外婆入園一遊,其目的之一便是鋪展貴族生活的百态,以應“大觀”之名。

《紅樓夢》的茄鲞:這道菜未必做的出來,為什麼寫的那麼詳細?

其二,備寫榮華,以兆衰敗。劉外婆一進大觀園,目中所見,可謂榮華之至,喜樂之至,此為元春封妃之後,賈家如“烈火烹油,鮮花着錦”的初春光景。然而“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一朝勢敗,必為另一番光景。從第十九回脂批言“以此一句,留與下部後數十回‘寒冬噎酸齑,雪夜圍破氈’等處對看,可為後生過分之戒。”意思是說,在《紅樓夢》失落的後四十回中,賈寶玉一度出走,因貧賤之故,隻能在寒冷的冬天食酸齑充饑。這裡的“酸齑”與茄鲞一樣,都是一種腌制的陳菜。所不同的是,茄鲞至尊貴,需要用十幾隻雞來配。而酸齑至賤,正如韓愈在《送窮文》裡說“太學四年,朝齑暮鹽”,酸齑代表貧窮清苦的生活。這種盛衰的強烈對比,正應小說中《嘲頑石幻相》所言“好知運敗金無彩,堪歎時乖玉不光”,深化了小說的悲劇主題。

《紅樓夢》的茄鲞:這道菜未必做的出來,為什麼寫的那麼詳細?

其三,真假互滲,亦假亦真。不少學者指出,茄鲞一菜純屬虛構,如俞平伯先生,“它說的菜事實上既沒法做”,“更别提好吃了”。周汝昌先生也認為,鳳姐之言不可太當真。小說本就是虛構的藝術,就如“冷香丸”,也并不是真的藥方,不過是作者服務于藝術的需要而創造的意象。我們把握住小說的虛構性質,才能不至于執迷,以此領悟曹公“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審美追求。

《紅樓夢》的茄鲞:這道菜未必做的出來,為什麼寫的那麼詳細?

文史君說

借“茄鲞”一味,可窺《紅樓》大觀。茄鲞之美不僅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它為大觀園添上了人間煙火,豐富了小說世界,使得整部小說真正包容百味,關照宇宙人生。

參考文獻

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本》(三),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鄧雲鄉:《“茄鲞”試诠》,《紅樓風俗譚》,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張淨秋:《論紅樓美食“茄鲞”與“幹茄子條”》,《紅樓夢學刊》2020年第3期。

廖宏豔:《“茄鲞”與“茄胙”異同考——兼議〈紅樓夢〉第四十一回“說菜”一節異文現象,《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炎炎白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