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和白居易都是中唐著名詩人,他們胸懷大志,也都曾被貶異鄉,晚年又重聚于古都洛陽。白居易暮年回憶起那些已逝的好友,非常悲痛和惆怅,經常夜不能寐。而劉禹錫則理性地安慰他,他的詩歌也表現出迥異于白詩的情調和見解。
劉禹錫曾在《贈樂天》中闡述自己的觀點,雖然自己中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但晚年相對比較發達,就像嚴寒之中的冬青樹,雖然栉風沐雨,卻不改蒼碧本色。下面介紹劉禹錫有感于白居易的詩作,題寫了一首七律,飽含哲理,啟迪深刻。

代夢得吟
唐代:白居易
後來變化三分貴,同輩凋零太半無。
世上争先從盡汝,人間鬥在不如吾。
竿頭已到應難久,局勢雖遲未必輸。
不見山苗與林葉,迎春先綠亦先枯。
白居易一生經曆坎坷,既有江州司馬的凄楚記憶,也有擔任杭州刺史的志得意滿。樂天晚年厭倦仕途,潛心修行,他在這首詩裡表現出一種不勝宦途沉浮之感。
詩人認為,凡事貴在變化,無論是工作還是寫詩,都需要創新。同輩們也曾有過輝煌,後來卻逐漸地變得黯淡無光,也慢慢地被世人淡忘。
人們在塵世中争先恐後,又不停地明争暗鬥,而你我卻能從中勝出,就是因為他們看得不夠通透,也沒有達到人生的一定高度。
不過樂天又感到有些悲觀,雖然說局面落後,未必就會輸掉比賽。但是人生就像爬杆,一旦到了頂端,不僅難以持久,而且會因為體力耗盡,而有跌落的風險。最後,樂天以大自然的榮枯進行比喻,山苗與林葉,迎春先綠,但早熟也必然早衰。
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觀點,比如對創新的認識,以及對興衰榮辱的看法,雖然頗有道理,但是也顯得有些惆怅。似乎自己的人生正在走下坡路,是以倍感凄涼。
樂天寄重和晚達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唐代:劉禹錫
風雲變化饒年少,光景蹉跎屬老夫。
秋隼得時淩汗漫,寒龜飲氣受泥塗。
東隅有失誰能免,北叟之言豈便無。
振臂猶堪呼一擲,争知掌下不成盧。
劉禹錫并非天生豁達之人,但他絕對是一位意志足夠堅強的鬥士。經過了23年的貶谪生涯,還有什麼苦沒有嘗過,又有什麼世面沒有見識過?可是詩人卻愈挫愈勇,直到晚年依然如老骥伏枥,志在千裡。
作者在開篇就非常理智地承認客觀規律不可違背:年少者叱咤風雲、風流倜傥,衰老者蹉跎光陰、有心無力,這是不言而喻的事實。
但是凡事又一分為二、有利有弊,比如雄鷹和神龜,就充分地利用了世人厭惡的衰秋和寒冬,為其提供了翺翔或飲食之便,可謂善假于物。汗漫,本指漫無邊際,這裡是指秋天裡視野開闊,便于雄鷹捕食。
劉禹錫又辯證地指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既然得失難以預料,就該做好自己、淡泊悠然,心中也就不會有強烈的失落感。北叟,即塞翁。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禍福難測,不如任運随緣,方可自在恬靜。
老劉深知挫折和失敗難以避免,關鍵要振作精神,争取建功立業的良機,同時還要堅定信心。振臂一呼,也能擲地有聲;一直争執下去,自己也不會成為像尊盧那樣的古代君王。這種腳踏實地的精神,以及自強不息的高潔品質,确實值得後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