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可以使我們拒絕罪惡,遠離邪惡。
哲學家漢娜·阿倫特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是西方思想史上罕見的女性人物,也是公認的政治哲學家,但她更喜歡稱自己為"政治理論家"或"政治作家",而不是政治哲學家或某種哲學家。
<h1>漢娜·阿倫特的想法</h1>
阿倫特的一生是一個漫長而又不拘一格的話題。她的政治哲學沒有一個統一的體系,涉及極權主義、政治行動、自由和革命、暴力和人權、共和危機、責任和判斷、艾希曼審判、對邪惡的反思和人類狀況。
這些複雜主題的核心要素之一一直是滲透的,即對"人類事務的脆弱性"的關注。1958年,阿倫特出版了他的書《人的情況》(The Conditions of Man),原名是《愛世界》(To Love the World)。也許這個标題足以表達阿倫特對人類和世界的終極态度。
作為20世紀最傑出的政治哲學家之一,阿倫特也是一位傑出的倫理學家。她稱之為兩種邪惡:一種是"根本性的邪惡"或"極端的邪惡",另一種是"平庸的邪惡"。這兩個"邪惡"在她的兩本重要著作《極權主義的起源》和《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都有說明。在極權主義政治中,人們附庸邪惡,視邪惡為平凡之物,甚至視其為盡職盡責。這種邪惡是非常平庸的,非常日常的,在肇事者眼中,這些邪惡不是邪惡的,不是邪惡的,也不是美德。
這種現象長期以來一直吸引着阿倫特的注意和反思,1949年12月14日,在歐洲旅行時,她寫信給她的丈夫布拉舍爾:"德國人一生都生活在謊言和愚蠢之中。這句話是在戰後德國人民的偉大反思十多年後出現的,當時許多納粹分子或親納粹分子在戰後新政權下就像魚和水一樣,而參與各種納粹邪惡的普通德國人認為自己是無辜的。
<h1>阿倫特的一生</h1>
漢娜·阿倫特
阿倫特于1906年10月14日出生于德國漢諾威。
阿倫特出生後不久,全家搬到了康德的家鄉東普魯士的戈尼斯堡。她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于1913年因病去世,同年她的祖父去世。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俄羅斯軍隊的入侵,她的母親與阿倫特一起逃往柏林。
八歲的阿倫特和母親
親人的逝去和戰争的氣氛使阿倫特感受到了小時候生活的動蕩和不安。也許從那時起,阿倫特就對人類的痛苦特别敏感。
這裡必須提到的是阿倫特的"猶太人"身份。1964年,阿倫特告訴一家電視台:"猶太人這個詞,在家裡從未被提及,第一次被在街上玩耍的孩子們聽到。阿倫特從她的人口中了解到她的猶太身份,而"猶太人"是别人給她貼上标簽的标簽。
<h1>與海德格爾激情燃燒的師生之愛</h1>
漢娜·阿倫特和海德格爾
1924年,阿倫特獲得了海德格爾任教的馬爾堡大學的資格。與海德格爾的相遇對阿倫特一生的思想産生了重要影響。
18歲的阿倫特知識淵博,他選擇了海德格爾的課程,并被這位哲學教授的魅力所吸引。當時,阿倫特還是一個天真的女大學生,精神上的孤獨讓她需要思想的安慰,在海德格爾的思想深深震撼的同時,有敬拜的感覺甚至絕望的想法。
那時,海德格爾已經35歲了,是一名哲學教授,有妻子和家人,還有兩個孩子的父親。在課堂上,海德格爾看到美麗的女學生阿倫特,也許是被他非凡的氣質所感染,海德格爾對他有了不同的感覺。
結果,他們的關系迅速演變成師生戀情,開啟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時期。與此同時,海德格爾正在寫他的《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後來說,阿倫特是他的靈感來源。
她的好朋友喬納斯回憶起在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研讨會上與阿倫特(Arendt)的會面:"我怎麼記得這個新來的人?"害羞,離群,非常漂亮,帶着孤獨的眼睛,她出乎意料地以一種獨特而難以形容的方式脫穎而出。在那裡,才華橫溢的智慧并不少見,但在她的身體裡卻特别強大,伴随着内心的引導、追求品質的本能、對自然的把握和對奧秘的探索。"
1926年,海德格爾感受到了婚外情的壓力,他不希望自己的婚外情妨礙他的未來,進而結束了師生關系。阿倫特随後前往海德堡,與她後來的導師賈斯貝爾斯一起學習,在他的指導下,亨特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論奧古斯丁的愛的概念》。
<h1>記者君特·斯坦因的閃電婚姻</h1>
為了消除赫德心中的心理創傷,1929年,阿倫特來到柏林,遇到了記者根特·斯坦因。。他很優秀,是一個非常體貼的男人,一旦阿倫特生病了,他的照顧感動了阿倫特,阿倫特決心嫁給他,成為斯坦夫人。
但兩個男人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兩個人之間有太多的分歧,阿倫特就像一個抽雪茄的男人讓斯坦無法忍受,阿倫特覺得他們的小家庭就像地獄一樣,1936年斯坦離開家去了美國,一年後錯誤的婚姻終于結束了。
漢娜和君特·斯坦因,1929年
<h1>從哲學到政治</h1>
納粹在20世紀30年代上台。
然而,令阿倫特震驚的不是納粹上台的政治事實,而是許多德國知識分子開始與納粹合作的普遍現象。在阿倫特看來,這些知識分子怎麼可能看不到納粹政權的本質呢?
這些哲學家的政治愚蠢——特別是海德戈與納粹的合作(儘管海德戈後來意識到支援納粹是一個錯誤)——深深地激勵了阿倫特,並增加了她的猶太身份,是以她不再同意成為一個旁觀者,她從哲學轉向政治。
1933年,阿倫特因接受親猶太複國主義組織的政治工作而被捕,并逃往法國。在法國流亡期間,她繼續為德國猶太複國主義組織工作,在那裡她遇到了許多流亡的猶太複國主義者。也是在法國,她遇到了沃爾特·本傑明和雷蒙德·阿隆,并與他們成為了好朋友。
阿倫特與丈夫海因裡希·布拉瑟
在巴黎本傑明的一次家庭聚會上,阿倫特遇到了他心愛的第二任丈夫海因裡希·布拉舍。一段持續了三十多年的火熱戀情開始了。與海德格爾不同,布倫舍也不同于斯坦因,斯坦因有着迷人的單純善良和人性智慧,以及不可抗拒的魅力。阿倫特在他身上找到了夢寐以求的真愛,和他一起享受,面對着艱辛。
是以,在結束與前夫斯坦因的合法關系後,她在巴黎嫁給了布魯舍爾。
1940年,巴黎淪陷。她意外逃脫,并于 1941 年 5 月安全抵達紐約。十年後,阿倫特成為美國公民。
多年的流亡和與納粹作戰的經曆,加上她的猶太身份,在阿倫特思想的形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漢娜·阿倫特公墓
他于1975年12月4日死于心肌梗死。
這是漢娜·阿倫特的一生故事。阿倫特的人生經曆豐富而傳奇,她曾經說過,在20世紀的生活中,就像下雨天出門沒有雨傘,隻在雨中行走,讓雨水打在自己的臉上、身體裡。但生活是艱難的,而且會是艱難的。回顧阿倫特的一生,我們不得不承認,她其實是幸運的,盡管是糟糕的政治經曆的見證人,但愛情和友誼總是圍繞着她,她的生活恰好是她思想的反映,"正是通過對世界的熱愛,才智地澄清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家的感覺, 然後從自己的善惡出發去照顧世界。在阿倫特這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出生并帶來了新的東西給世界,要活在世界上,不像海德格爾那樣要沉淪,而是要和别人一起生活,不斷創造,世界就要和别人一起思考、判斷、說話、行動在舞台上。
擴充閱讀:
《愛上世界:漢娜·阿倫特/刷子的信:1936-1968》是阿倫特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關于女性敏感、溫柔和依戀的書面記錄。這些信件記錄了她和她的丈夫海因裡希在過去30年中的全部生活經曆,表明他們對丈夫和妻子的愛是他們在陰郁,險惡中最安全的避風港。
在書中,我們不僅能了解阿倫特思想的起源,把握她的思想脈絡,了解她作為一個學者,還能生動地了解她作為一個人,特别是作為一個女人,讓我們看到,這位偉大的學者其實是一個充滿激情、永遠渴望愛、珍惜友誼的人。
插圖的來源|山海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