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滑闆底盤,會成就汽車代工的安卓夢嗎?

滑闆底盤,會成就汽車代工的安卓夢嗎?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談擎說AI,作者 | 鄭開車

去年11月初上市的Rivian,成為繼2012年Facebook上市以來的最大規模美國企業IPO,一度被市場認為是特斯拉之外的電動車最佳投資選擇,也讓滑闆底盤再度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熱議技術。

但不幸的是,全球汽車行業遭遇晶片與核心元件短缺,供應鍊危機之下,樹大根深的傳統汽車巨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緩沖空間,Rivian這樣的新銳獨角獸則承受着更大的壓力。

屋漏偏逢連夜雨,Rivian已然無法完成傳遞目标,未來訂單也面臨縮減,再加上公司COO Rod Copes近日也宣布辭職。各種不利因素的疊加,讓上市僅兩個月的Rivian市值經曆了一次過山車,從千億美元跌落到現在的575億美元,較11月16日創下的最高點蒸發了66%!

Rivian經曆了大起大落的同時,國内滑闆底盤玩家們卻依然熱度不減。PIX Moving近日舉辦了DeAuto Hackathon活動(汽車黑客馬拉松),讓參賽選手在元宇宙裡設計汽車;悠跑科技則在1月11日釋出了“UP超級底盤”和“UP SPACE超級艙體”兩款概念性。

Rivian的市值泡沫被現實戳破,不禁讓人們懷疑,滑闆底盤到底是不是噱頭?在強敵環伺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中,悠跑們能否另辟蹊徑,成為汽車界的安卓?

造車熱潮方興未艾,滑闆底盤玩家趕上好時代

滑闆底盤的興起離不開兩個條件,線控技術的成熟和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廣闊藍海。

線控技術其實早已不是新鮮概念,它起源于2002年通用汽車釋出的概念車AUTOnomy。這款車向當時的人們展示了兩項黑科技:氫能源技術和線控底盤。但當時兩項技術都過于超前。

時至今日,現在氫能源技術在乘用車領域的研發和應用遠遠落後于锂電池和電驅技術。但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汽車“新三電”技術日益成熟,車身與底盤之間的機械連接配接逐漸被線控取代,底盤與車身有了解耦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此時特斯拉雖然是全球市值最高的車企,但新能源汽車的藍海顯然還能容得下更多條大魚,Rivian是以得到亞馬遜、福特等企業和資本的支援。

滑闆底盤概念随着Rivian上市再度被炒熱,國内的Pix Moving、悠跑科技等玩家也相繼獲得融資。據天眼查APP檢索,2021年初,貴州翰凱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完成數千萬人民币的Pre-A輪融資。另一家滑闆底盤玩家悠跑科技也在不到半年内獲得3輪融資。

當今造車已經有特斯拉、蔚小理,以及零跑、哪吒等新勢力玩家,再加上傳統車企也在奮力轉型,造車這條賽道變得異常擁擠,對後來者已經很不友好。悠跑科技們敢于後發制人,究竟能為車企和行業帶來哪些驚喜呢?

首先,降低造車門檻。造車的門檻首先是資金,在新勢力方興未艾之際,200億曾是新造車們公認的資金門檻。小鵬汽車在完成A+輪融資之後,何小鵬曾大呼,“以前看别人造車覺得100億太誇張了,現在覺得200億都不夠花”。

拜騰汽車和蔚來、小鵬一樣,也曾是新造車勢力中頗具實力的一員。其創始人戴雷曾擔任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另一位創始人畢福康則一手打造了寶馬i8。但不幸的是,由于C輪融資困難,拜騰倒在了投産前的最後一步。

滑闆底盤提供了一種底盤可共享的開發方式,可以讓初創車企開發一款車型的成本大幅降低。就像一家手機廠商可以基于安卓系統開發自己的UI,而不必從零開始做一款系統,這也是如今安卓系統成為應用最廣泛手機作業系統的原因。

此外,造車門檻更低後,入局新造車的企業可能會更多,整個行業也将會更有活力。

另一方面,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趨勢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功能為使用者帶來越來越多的新鮮體驗,而底盤更多決定一款車的平順度,是使用者的基本型需求,在新車釋出會上,底盤示範的吸睛程度也遠不如炫酷的智能駕駛和AI語音助手。

滑闆底盤讓主機廠從高成本低回報的底盤研發設計中解脫出來,将更多精力放在上車體、使用者互動、自動駕駛以及品牌營運上,使得車企能夠聚焦使用者爽點,滿足使用者的魅力型需求。

據相關調查,45-50%左右的巨額汽車研發費用就花在那些消費者感覺不到的地方。因為許多造車玩家都想要擁有全面的技術體系,在各個部分打上自己品牌的烙印,反而可能因心有餘卻力不足,無法順利傳遞出令使用者滿意的産品。

“滑闆式底盤備受新造車勢力青睐,因為它可以讓車企能夠大幅降低前期的研發和測試成本,同時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實作新車型的批量生産,進而加速實作盈虧平衡。”PIX Moving CEO喻川說道。

其次,縮短新車型的研發生産周期。汽車研發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系統工程,一般要推出一款正向設計的新車,從概念車到量産車大約需要三年到五年時間。

另一方面,汽車零售市場也存在快魚吃慢魚。消費者喜好變化越來越快,此時進行市場調研,幾年之後車型量産可能已經過時,巨額投入可能會打水漂。

車企把底盤部分交給一家可靠的滑闆底盤廠商,通過上下分體式開發,意味着能夠快速推出迎合市場需求的新車型。例如,悠跑科技已經宣稱,基于其UP超級底盤進行研發,可比傳統同平台全新車型開發周期縮短6-12個月。

最後,滑闆底盤或許能夠孕育出新的商業模式。随着汽車産品的形态被重新定義,或将展開更多元度的商業價值。

内燃機是傳統汽車的“心髒”,但其體積大、形狀不規則,無論前置、中置,還是後置,都會對整車的外觀産生較大影響,内部空間的布局也受到限制。

滑闆式汽車底盤可以将所有的轉向、懸架、電機、變速箱和制動功能都內建到底盤甚至車輪中的“角單元”,這種結構特性為上裝的乘客艙空間更寬敞,可以打造成為移動咖啡廳、移動便利店。原本需要驅車前往的個性化服務,現在隻需一鍵下單,即可來到使用者身邊。

比如,按照Pix Moving的構想,乘客在通勤路上消費和娛樂,每一輛車都可以變成移動的商業地産,這是一個全新的萬億級别的增量市場,将給O2O模式帶來一次革命。

然而,滑闆底盤玩家們的想象雖然豐滿,但距離實作還有多遠呢?Rivian遇到的供應鍊困境已經暴露出困難的冰山一角,就像L4自動駕駛玩家碰到解決不完的Corner Case一樣,滑闆底盤需要突破的障礙一點也不少。

汽車界安卓可能是個僞命題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裡,想成為安卓的企業實在太多。

早在2017年,百度推出Apollo平台,意在打造自動駕駛界的”安卓“,後來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也将面向車企的業務,定位成為安卓。還有富士康為汽車代工打造的MIH軟硬一體化平台,也想要成為汽車代工界安卓。

而悠跑科技的願景是賦能車企輕松造車,同樣自诩為智能電動車行業的“硬體安卓”。然而,在談擎說AI看來,在造車行業,想成為安卓一樣服務全球車企的Tier 1幾乎不可能。

第一,軟體和硬體供應商有本質的不同。從成本角度看,智能手機行業的安卓系統得益于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在全球的普及,使得安卓系統能夠以極低的成本複制和應用。硬體和軟體有本質的差別,汽車底盤占據整車的大半成本,根本不具備低成本快速複制的條件。Rivian因受制于供應鍊無法完成訂單傳遞也證明了這一點。

第二,底盤關乎車企的利益。在汽車行業,底盤是整車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占據總成本一半還多,也是很多新老車企的競争壁壘所在。

底盤生産受制于供應鍊,一個零部件供應缺口就會影響整個成品,是以對供應鍊的掌控力也是車企的重要護城河。豐田汽車能成為傳統汽車界的霸主,其核心競争力就是對供應鍊的控制能力。即使到了新能源時代,蔚來也在自研150kWh半固态電池,特斯拉也研發結構性電池組。

無論是底盤還是車身,每一項技術的領先都可以轉化為産品競争力和高溢價,底盤外供在降低造車門檻的同時,也讓車企的護城河變窄。

可以看到,目前有汽車平台的傳統車企更傾向于自己生産底盤,并且也在積極布局更先進的子產品化平台。比如,大衆集團為了有效縮短研發周期和成本,計劃将于2026年推出SSP平台(可擴充系統平台);豐田為了布局新能源車型,也推出了e-TNGA架構的純電動平台,其開發周期将由4年縮短到2年。

傳統車企更新自己的平台,目的也是縮短研發周期,降低多車型布局下的研發成本,滑闆底盤的競争也是汽車平台之争。

第三,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看,底盤平順性不等同于整車的平順性,汽車底盤也關系到使用者體驗。底盤和上車身的分離,為研發帶來了友善,也造成了內建優化措施的麻煩。

事實上,滑闆底盤固然在開發成本和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有可能會給整車的特性造成負面影響。整車內建措施有時候會推翻底盤的設計,如果底盤用采購的成品,內建措施的優化潛能會受到限制。

“客戶可以簡單地把自己的車身放在别人的滑闆底盤上,聽起來很簡單,但造車不是搭樂高,拼裝後測試會暴露一堆問題。特别是如果你乘坐的是一輛載人的汽車,像碰撞保護、加熱、通風、平順性以及操縱感等等,這些整車特性更重要。”從業6年的汽車EHS工程師羅星(化名)向談擎說AI表示。

此外,對于看中成本效益的使用者,滑闆底盤的優勢可能比不上安卓。iOS系統很早就非常流暢,但早期的安卓非常拉胯。就像安卓追上iOS用了好多年,平順性的提升是一種綜合體驗,也需要多年的積累,如果安卓系統一上來就收費,直接就被使用者抛棄,但汽車底盤不可能像安卓一樣用高成本效益補償使用者體驗。

第四,線控轉向技術不夠成熟,政策也不允許。

就像現在做換電模式面臨的一大難題是電池技術還沒有完全成熟,很多車企還在研究快充、高續航裡程的電池,而不會考慮采用标準化的換電模式一樣,滑闆底盤意味着讓不同廠商的多款車型使用統一的電池排布、線控接口等标準,也會減緩底盤平台技術疊代的節奏。

況且在政策層面,線控底盤相關量産标準還不完善。中國的轉向标準GB 17675-2021将解除以往對轉向系統方向盤和車輪實體解耦的限制,從今年的1月1日起開始實施。但是,線控轉向量産相關國家标準還是空白。

第五,從安全性角度來看,滑闆底盤廠商可能需要進行更多的備援投入。

滑闆底盤的上下分體式設計,導緻可共享的汽車零部件數量極為龐大,一旦出現品質問題,就會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盡管每家車企都在安全上做出了很多保障,但事故還是無法徹底避免。

“在CTC技術中,電池包參與車架承力,在車輛受到撞擊、翻滾進而導緻變形後,由于短時間内熱量無法散發,可能會發生安全問題。不成熟的、未被大規模驗證的技術是很難走向市場的”, 羅星指出。

使用滑闆底盤的電動車,如果出現非人為因素事故,責任到底歸底盤廠商,還是生産上車身的車企?其實都有可能。

如果因底盤設計缺陷需要召回,滑闆底盤廠商恐怕難以承受損失。為了保證産品安全性,勢必要進行更多的備援設計和投入,如此以來,研發成本和物料成本可能會大幅增加。

寫在最後:

Rivian招股書裡介紹了滑闆底盤的種種美好,但事實上,其滑闆底盤部分來自從福特購買的原型設計和開發服務。也就是說,身為滑闆底盤的開路者,其制造平台也是基于傳統汽車平台進行改進。由此看來,滑闆底盤其實也是汽車代工企業為吸引車企合作而大肆渲染的概念。

從理論上講,滑闆底盤的技術條件似乎已經接近成熟,但至于将來摘到果實的是标榜滑闆底盤的獨角獸,還是豐田、大衆等傳統廠商,亦或是特斯拉這樣的新勢力,我們拭目以待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