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航天,硬核前行!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都芃

1月28日上午,國新辦在京舉行《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新聞釋出會。這是大陸釋出的第五部航天白皮書,全文約1.3萬字,正文包括六個部分。嫦娥攬月、北鬥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白皮書詳細介紹了2016年以來中國航天取得的跨越式發展成果,以及推進航天治理現代化、積極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的實踐成就。同時,白皮書還對包括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等在内的未來5年發展目标進行了展望。

中國航天,硬核前行!

劉健 攝

創新發展成果矚目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表示,過去的五年是中國航天創新發展的五年。一組組數字能夠直覺反映中國航天在過去五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過去五年,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207次發射,發射成功率96.7%。同時,火箭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以長征五号為代表的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陸續投入使用,商業運載火箭不斷湧現,形成了陸地、海上多樣化的發射能力。

探月工程三期成功收官,“繞、落、回”圓滿實作。其中,“嫦娥四号”首次實作月背着陸巡視探測,“嫦娥五号”帶回了1731克月壤。對“嫦娥五号”所帶回月壤進行的分析和研究,将月球地質活動時間軸從原來國際普遍認為的30億年推演到了20億年,讓月球“年輕”了10億年左右。

此外,根據吳豔華介紹,目前大陸在軌工作的各類衛星已超過500顆,廣泛服務于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如通信衛星已為農村及邊遠地區1.4億多戶家庭提供遠端教育、遠端醫療、農村電商等服務,有效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而高分一号、六号等衛星資料也通過雲平台向全世界免費分發,通路的國家和地區達158個,通路使用者約55萬個。同時,中國有5顆衛星和3個星座新加入了國際減災憲章機制,氣象衛星資料應用于121個國家和地區。

航天賦能社會發展

“前一段時間東加發生了火山爆發,中國國家航天局應急啟動了對地觀測衛星系統,調動了十餘顆衛星進行高頻次觀測,及時将相關影像資料提供給國際組織,貢獻中國力量。”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資料中心主任趙堅表示,當下,航天技術已廣泛用于國土資源調查、環境保護、防災減災、氣象預報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航天科技所創造的美好生活已進入千家萬戶。他舉例道,如衛星導航定位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幫手,極大友善了人們的交通和出行,改變了人們的生産和生活方式;氣象衛星提供的全球和特定地區的精準氣象預報,則為人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暖心、周到的氣象保障。

另一方面,趙堅也坦言,航天的發展确實需要較高投入,大陸對航天發展高度重視,全國人民對航天發展也給予了大力支援。但相比投入而言,航天及其應用所産生的各類效益則更加巨大,據初步統計,航天事業的投入産出比可以達到1:10以上。尤其是航天新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産業發展的巨大變革,航天技術成果轉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推動了智慧交通、新能源新材料等發展,對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以,趙堅認為航天的高投入能夠帶來高産出,整體效益十分顯著。

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有序推進

吳豔華透露,2021年3月中俄兩國政府已簽署了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合作諒解備忘錄,而國際上也有諸多國家在響應該計劃。她表示,總體來說,像地球的南極站、北極站一樣,未來傾向于在月球南極建成地面科考設施,在月軌、月表建設科研實驗設施,開展多學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而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目标,就是要初步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其中,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建站之前的勘察工作。再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設施建設。吳豔華表示,國際月球科研站就像是一個小城鎮,“它要有能源系統,要有通信導航系統,要有遠端運輸系統,要有天地往返系統,還要有地面支援系統,如果遠期要有人的話,還要有生命保障系統。”

接下來,中俄兩國航天機構還将向全世界正式釋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宣言,将建設原則、參與宗旨等向國際社會釋出。“總的來說,是在任務或者項目的各個階段,包括建設的各種任務層級,無論是系統級、分系統級還是裝置級,還是科學資料共享研究級,包括天地支援級,我們都不設限,一塊兒來建。”吳豔華表示,國際月球科研站是面向未來的,2035年以前以初步建設任務為重點。2035年以後,則可以根據各個國家、各個組織的科考任務分批次到月球上進行科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