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能源競争加劇,車企開始“卷”工廠

當碳中和概念風靡資本市場,汽車行業的蛻變早已開啟。

世界各國陸續公布碳中和時間表大環境下,作為制造業重要組成部分的汽車産業成為業界關注焦點,變革之下,貼着清潔能源标簽的新能源汽車随之站上風口,展現出巨大的市場前景。

但新的風口在備受追捧同時,也往往伴随着諸多質疑。新能源汽車是否真的零碳?緊張的時間表下,全球汽車廠商能否跟上政策步伐?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越發深入,最初的狂熱與激情逐漸冷卻,行業内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理性思考的聲音。

在造車這條龐大而冗長的産業鍊條中,新能源汽車使用過程中的減碳是重中之重,但緊張的碳中和步伐對汽車企業的要求遠不止于此,于是,供應鍊及生産過程中的零碳需求開始浮現。

激烈的競争中,有人被推着前行,也有人早早做了打算,威馬汽車就屬于後者。作為創始人為傳統車企出身的新勢力,威馬格外看重生産端,2016年即開工建設自有工廠,這在以激進聞名造車新勢力群體中并不多見。事實上,在造車新勢力角逐早期,量産傳遞還是一衆選手的生死大關,彼時,執着于建造工廠的政策并不被所有人看好,最早自建工廠的威馬汽車可以說頂着不少壓力與質疑。

新能源競争加劇,車企開始“卷”工廠

而今市場格局已變,究竟走穩紮穩打路線是明智之舉,還是采取速戰速決戰略更勝一籌?眼下形勢似乎漸漸開始明晰。

畢竟,在雙碳時代,減碳标準越來越高,車企們不僅需要保證産品的零碳排放,也要控制供應鍊及生産過程的碳排放,綠色工廠理念逐漸成為共識。在這一趨勢下,追求前期快速落地的代工模式反成桎梏,越來越多新勢力意識到這一點,開啟了建設低碳工廠的步伐。事實上,不僅造車新勢力,傳統車企同樣看到了新能源汽車要求更智能更綠色的制造工廠,一場汽車制造工廠的綠色革命正在進行中。

綠色工廠如何将降碳踐行到極緻?

對工序繁多的汽車制造而言,将減碳做到極緻并非易事。

創新離不開技術的支援,新能源汽車如此,制造工廠亦如是。新能源汽車制造工廠對低碳減排的高要求自不必多言,以造車新勢力中早期建設智能基地的威馬汽車為例,這家車企在智造基地的建設中為低碳減排投入了大量精力,技術層面也做出了不少突破。

威馬溫州基地的三大設計核心是智能化、自動化和品質保證體系。在踐行ESG理念指導下,威馬溫州基地工廠中的房間實作了螺柱焊接自動率90%,主線自動化率100%;工廠中的房間中點焊工作站總體工藝水準更是達到了世界領先,其高品質機器人焊接相比普通機器人焊接效率提升30%,電能消耗降低20%。

先進技術帶來的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效應十分顯著,但技術并非絕對保障,綠色工廠在實作碳中和的過程中需要做出多方面努力。除了利用技術節能減碳,威馬綠色工廠也沒有放過生産環節中導緻高碳排放和環境污染的諸多細節。

新能源競争加劇,車企開始“卷”工廠

在建築方面,威馬汽車工廠倡導綠色建築理念,這家工廠在建築材料上以選用蘊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為标準,緻力于減少建材全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在生産材料方面也嚴格減少有害物質并提升易于回收材料的選用,為此其設定了可再使用率85%,可再回收使用率95%的目标。

廠區内,物流是銜接各生産環節的重要中介,卻也很大程度上導緻了工廠碳排放量負荷增加。威馬汽車考慮到了這一點,其綠色工廠内用車為威馬智能純電汽車,廠區燃油叉車也均更換為電瓶叉車,有效減少燃油燃燒廢氣産生的同時,也降低了化石燃料燃燒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

生産制造中,在極易産生污染的噴塗環節,威馬綠色工廠采用焊裝二氧化碳保護焊煙塵經濾筒式除塵器進行過濾同時,配合了移動式煙塵淨化機,淨化效率達99%以上。

甚至在日常運維的點滴中,這家工廠也在貫徹着減碳理念。通過全廠區節能照明系統改造,威馬綠色工廠實作了15%的節電率,加裝冷凝器降低排煙溫度則使熱能使用率提高了2%-4%。

新能源競争加劇,車企開始“卷”工廠

相似的做法也見諸于行業内同樣以智能化和節能環保為亮點的大衆MEB工廠、特斯拉超級工廠等。在大衆MEB工廠,通過光伏、熱電聯供、餘熱回收等27項環保節能科技,其能源、水、二氧化碳、揮發性有機物和廢棄物5項關鍵環境名額下降了20%。在特斯拉工廠,廢物回收利用與威馬工廠一樣受到重視,材料回收利用系統下,特斯拉實作了92%的電池原材料金屬再利用和96%的制造廢棄物回收。

作為行業先行者,威馬們可借鑒的對象不多,可知的是碳中和壓力将越來越大,所能做的唯有将降碳踐行到極緻。

零碳制造,是政策亦是責任

中國向世界承諾2060年實作碳中和,随着這一目标的日益臨近,汽車産業轉型更新已經迫在眉睫。

日前,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與中華環保聯合會共同釋出報告《轉型與挑戰——零排放汽車轉型如何助力中國汽車領域碳達峰和碳減排》。報告預測,現有政策情景下,汽車領域有望實作2027年左右碳達峰,峰值為17.46億噸。

大環境推動下,走減碳、低碳到零碳的路線是車企們的必要選擇,實作汽車制造産業鍊零碳排放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搶占先機的政策,更是汽車企業們肩上的一份責任。

在響應國家政策号召,支援環境保護問題上,車企們早已達成共識,眼下,不少車企都已走在了前列。

資料顯示,威馬智造基地廠區在用車自産方面實作了每年減排822.5噸,全生命周期(15年)可減碳超萬噸(12338噸),相當于12281公頃(約4個澳門城市面積)闊葉林一整天的消耗量。此外,廠區配備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迄今已節電27,801,760度,減碳2.7萬噸,帶動節煤11,126噸,節水111,269噸。

在生産過程中實作綠色環保的全方面覆寫,将降碳落實到細節和點滴中,是目前威馬、特斯拉、大衆等行業先行者們傳遞出的正能量,也是他們向同行者們做出的表率。

可喜的是,在先行者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将這份責任擔在肩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