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樓夢》|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

黛玉到底愛上了寶玉的什麼品質?有人說,他們是精神上能夠産生共鳴的靈魂伴侶,其證據就在于他們都讨厭“仕途經濟”。于是,寶玉不肯讀書上進也成了黛玉眼裡的優秀品質,給予了極大的支援。

然而,第三十四回的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她從來沒有試圖去全面了解寶玉。

《紅樓夢》|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

第三十四回,寶玉被父親賈政打得屁股開花,黛玉哭得“眼睛腫得桃兒一般,滿面淚光”。接下來,二人有一段簡短卻奇怪的對話:

(黛玉)雖有萬句言詞,隻是不能說出口,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說道:“你從此可都改了罷!”寶玉聽說,便長歎一聲道:“你放心!别說這樣話。我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

寶玉被打成這樣,黛玉自然心疼,心疼之餘,說出“你從此可都改了罷”。她是真心希望寶玉改了嗎?當然不是,她隻是希望寶玉不要再挨打,委屈求全以避禍。這句話的含義,和襲人勸寶玉“隻作出個喜讀書的樣子來,也教老爺少生些氣”意思是一樣的。

此時此刻如此說實屬正常,展現出黛玉對寶玉的關心和心疼。

《紅樓夢》|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

再看寶玉的回複:“你放心!别說這樣話。我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

這回複太奇怪了,“為這些人死了”,“這些人”指的是誰?他們說的真的是同一件事嗎?

作者的行文很巧妙,沒給他們進一步交流的機會,就被“情婦奶來了”給打斷了,黛玉怕被鳳姐取笑,從後院溜走了。

作者就這樣給讀者留下一個有待思考的細節。 同時也留下很多疑問:黛玉知道寶玉挨打的原因嗎?寶玉聽懂黛玉“改了”的意思了嗎?“你放心”指的是什麼?“這些人”指的是誰?寶玉真的“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嗎?

解開這些疑問,我們會發現,不但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而且他們的思想根本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簡直是南轅北轍,寶玉更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僞君子。

黛玉知道寶玉挨打的原因嗎?

當然不知道!

寶玉挨打後,隻有襲人、寶钗和王夫人關注了寶玉挨打的原因。襲人是第一時間找焙茗問了,然後說給寶玉和寶钗聽,接着是王夫人打發人來問,卻被襲人瞞了一半的原因。

除了這三個人,還有兩個最關心寶玉的人沒有過問寶玉為什麼挨打,一個是賈母,一個是就是黛玉。

《紅樓夢》|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

她們為什麼不過問?因為她們的慣性認知。在她們眼裡,寶玉是完美的,從來不會做不對的事,隻有不肯讀書上進這件事讓父親不喜歡,也隻有這一件事會讓他被父親責打。

是以,當寶玉挨了打,她們便想當然地認為又是同樣的原因,自然不必專門去過問。也正是有了這樣的認知,黛玉才會在心疼之餘說出“你從此可都改了罷”。

這就是黛玉對寶玉盲目的愛,她從來沒有全面了解過寶玉,根本不知道寶玉在她看不見的地方做過些什麼。

這一點,黛玉和賈母完全相同,她們都資訊閉塞。賈母是因為大家都奉承她是以不跟她說真話,黛玉則是因為“孤高自許”導緻沒人願意跟她傳遞資訊。

試想想,寶钗建議襲人瞞住賈環告狀的資訊,如果賈母像王夫人一樣有所懷疑想要調查,她能查不出來嗎?發生在賈政正院裡的事,本就不是秘密,随便一問就問出來了。王夫人不查,是因為她不想讓賈母擔心,是以隻能悄悄地問襲人。

《紅樓夢》|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

這就是作者通過這個細節對賈母和黛玉的諷刺:賈母和黛玉都是耳聰目明之人,本應洞察一切,但她們都活在自我蒙蔽中,對寶玉的了解更是局限于一個極為片面的部分。

寶玉聽懂黛玉“改了”的意思了嗎?“你放心”指的是什麼?

當黛玉哭着說“你從此可都改了罷”,寶玉給了個“你放心”的回複。

這是寶玉第二次對黛玉說“你放心”。第一次在第三十二回,正是黛玉偷聽到寶玉說林姑娘不說混帳話,黛玉大為感動,視為知己。恰好寶玉出來看見黛玉“似有拭淚之狀”,以為自己又什麼地方得罪了黛玉,于是說出了“你放心”三個字。

《紅樓夢》|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

很多讀者認為這是寶玉對黛玉的表白,并把這三個字解讀為“你放心,我心裡隻有你一個,再裝不下别人”。

真是這樣嗎?結合第二次出現的“你放心”,答案不言自明。因為這次寶玉在說出“你放心”之後,接着說了“我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

注意,是“為這些人死了”,而不是“為你死了”。“這些人”,自然不是隻有某一個人。而且,“這些人”裡可能還不包括黛玉,否則他應該說“你們”。

他都情願“為這些人死了”,還能說他心裡隻有黛玉一個嗎?

是以,寶玉的“你放心”,從來不是對黛玉的表白,而是他自認黛玉支援他的一切頑劣行為,支援他做混世魔王。他讓黛玉放心,他會堅持頑劣到底。

這就是寶玉和黛玉心意上的南轅北轍:黛玉以為寶玉和她一樣,心裡眼裡隻有對方,寶玉卻以為黛玉和他一樣隻想做頑劣的混世魔王。

換一種更通俗的說法:黛玉想的是愛情至上,寶玉想的卻是頑劣至上,他們從來就不在一個頻道上,是以才會有如此奇怪的對話。

寶玉真的“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嗎?

從寶玉挨打到黛玉探視,寶玉的表現完美诠釋了什麼是僞君子。

黛玉不知道“這些人”指的是誰,讀者卻知道。“這些人”裡,有蔣玉菡,也有金钏兒,因為他正是為這二人才挨的打。

但他真的真的“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嗎?

《紅樓夢》|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

呵呵,他不過是哄騙黛玉而已,他的僞君子行徑,騙不過擁有上帝視角的讀者。

與蔣玉菡的交往,違背主流,在賈政這樣的主流眼裡,屬于“流蕩優伶,表贈私物”的可恥行為。如果寶玉堅持自己沒有錯,堅持不以身份地位隻看人品來交朋友,也算他是個表裡如一的君子。但是,當忠順王府的長史官逼問他時,他卻因害怕受牽連而出賣了蔣玉菡,“他(長史官)既連這樣機密事都知道了,大約别的瞞他不過,不如打發他去了,免得再說出别的事來”。是君子就該敢做敢當,做都做了,還怕人說嗎?“再說出别的事來”會帶來什麼後果?無非是被父親責打。

是以,他哪是什麼“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他其實怕死得很。

對金钏兒同樣如此。金钏兒之死,寶玉是始作俑者,是他的挑逗使得金钏兒受責罰,他目睹了整個過程,卻沒有任何表示,而是“早一溜煙去了”。

《紅樓夢》|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

有人指責寶钗談論金钏兒之死太過冷漠,卻沒想過,寶玉可曾為金钏兒說過一句話?他為什麼不站出來替金钏兒擔責?他可做到了“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

他不做,因為他不敢,他是個害怕受責罰的僞君子。正因為如此,作者才用一個細節來展現他在良知上過意不去。

寶玉被黛玉的哭聲吵醒時,他正在做夢,“隻見蔣玉菡走了進來訴說忠順府拿他之事,一時又見金钏兒進來哭說為他投井之情”。我們知道,夢是内心意識的投射,寶玉此時的夢境,展現的正是他内心對蔣玉菡和金钏兒的内疚。而這樣的内疚,他卻不敢表露出來,還大言不慚地說“我便為這些人死了,也是情願的”。這話除了能哄黛玉開心,連他自己都不信。

剛剛還在夢裡對自己的良知進行譴責,馬上就對黛玉說出這樣大義凜然的話,其虛僞真是比賈雨村更甚。

當然,這話也就能騙騙黛玉。被愛情沖昏了頭腦的黛玉,從來不會去細想寶玉的話,其盲目真是白瞎了作者賦予她的“心較比幹多一竅”。

《紅樓夢》|一個細節表明,黛玉對寶玉的愛太過盲目

湘雲曾說寶玉被黛玉轄制,其實,真正被轄制的是黛玉。她被寶玉的甜言蜜語所轄制,也被自己的盲目所轄制,以至于看不清寶玉的真面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