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ll《楚辭》讀書筆記:讀《離騷》小記

當我拿起《楚辭》開始讀《離騷》的時候,屈原便在我的心裡複活了,我喚醒了他。

屈原款款走來。他的裝扮依然新潮,就是以今天的眼光看,還是有些另類誇張:頭戴高高的蕙草編成的帽子,本就高大的身軀更顯挺拔了;上身披荷葉氅,随風飄擺,讓他看上去風度翩翩,氣宇軒昂;下身穿蓮花綴成的褲裙,擡腳跨步,少了些羁絆,多了份靈活和灑脫;肩上斜披揭車和江蓠編成的花環,香氣甚至引來了幾隻蝴蝶,圍着他上下翻飛;腰上佩着長長的青銅寶劍,和一隻幽蘭編成的佩纕,讓他面容上的那股凜然正氣更覺不可亵渎。

許是隔了二千多年的緣故,初讀《離騷》,讓我如堕雲霧。好多字沒見過,很多詩句裡,字與詞區分不開;太多的詞,即便是常見字組成的詞語,不知何講。磕磕絆絆讀了兩遍,除了揣摩出三闾大夫的一些情緒變化,正如很多人所言,晦澀,難懂!我報怨道,“夫子,《離騷》好長呀,看不懂呢!”屈原回答我,“若知我,唯虔誠可至!”

這,我是很認同的。一部文學作品,若讀,僅有喜歡是不夠的,隻有一份虔誠才會給人讀下去的勇氣和毅力,而且讀一本書也是講機緣的。就像我與《楚辭》,高中時學過了《涉江》,便暗下決心,将來一定要好好讀讀《楚辭》,至少要認真讀一讀《離騷》。然而這些年一直在生活的“苟且”裡掙紮,盡管願望存放心底沒有丢掉,可三十多年過去了,終未得償所願。

2020年,偶然加入了同學老程組織的毛毛蟲讀書會,在微信群裡與一幫孩子共同學習小古文。孩子們讀書的熱情很高,感染了我,帶動了我,群裡的課幾乎就沒落下過。幾位主講的老師,要麼是有教學經驗的中學教師,要麼是有才華的大學老師,要麼是有學識的曆史學者,就是小毛毛蟲自己講課也很有兩下子。從這裡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古文水準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也為讀《楚辭》做了很好的鋪墊。

群裡不止一次講過屈原。有一天讀《漁父》,看到大家情緒高漲,蒙在心底多年的願望一下子萌發了。“誰願意和我一起讀《楚辭》?”提議立刻得到了幾位老師和家長的響應。“好吧,我們分頭去讀,做好筆記,到時候互相交換,這樣可以提高讀書效率,适當的時候給孩子們講講課!”

說幹就幹,立刻找出了原存的一本《楚辭》,從《離騷》讀起。《離騷》公認不好讀,但積攢了幾十年的勁頭,此時猶如彙成的滔滔洪水,有些不可阻擋了。先從基礎工作做起:注音,甄别詞語,釋義,把原詩翻譯成白話文,一旦這些工作完成,再找有關資料來讀,比如司馬遷的《屈原賈生列傳》,一些研究楚辭的專家的著作,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屈原的精神和情懷。

我從網上找了《離騷》原文,複制後粘貼到寫作軟體上。另購了《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以及不同版本的《楚辭》,以備資料的查找和甄選。從《離騷》的第一行第一個字動手,遇山開山,遇水架橋,慢慢梳理,步步推進,就像自己在創作《離騷》,情緒也是很飽滿的。

讀《離騷》讓我有種爬山的感覺。一句詩就像一級石階,登一級再上一級,隻能一步一個腳印地來。有時自覺攀了很多台階,可擡頭望望,前面的台階就像延伸到了雲端,還是望不到頭。但屈原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給毛毛蟲們許下的願,也另外給了我一份動力。我把所能利用的空隙時間都用上了:早晨早早起床是一定要讀的;上班辦完了業務抓緊讀一段;中午吃飯前後必須要讀;晚上推掉了所有的應酬,有時會讀到夜深。如屈原所說“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感覺此時我就是那隻鳳鳥,正在不停地飛騰趕路。

和屈原朝夕相處,我已完全走進了他的世界,與他成了忘年之交,不分時間,不分場合,隻要得空,我們随時會聊上幾句。有時在媳婦的牛肉攤上幫忙,來了興緻,便找個地方縱情誦讀起來。讀《離騷》怎能不去誦讀呢?誦讀能更真切地感覺屈原,領會屈原,感情自然而然就和屈原融合在了一起。我從網上找來方明老師的一段誦讀,聽了一遍又一遍,揣摩,模仿,反複練習。如今再誦《離騷》,流暢,感情把握也到位。每次誦讀,隻覺濁氣下降,一股陽氣從心底冉冉升起,誦完,猶如打通了經脈,身體頓感輕松了很多。是呀,《離騷》近三千字,字正腔圓讀下來,對肺活量的提高可是相當有幫助的。

正當緊鑼密鼓讀《離騷》的時候,齊魯醫院通知媳婦去做胃底息肉摘除手術。這些年忙忙碌碌,我們很少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雖然很想走出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可淪陷于“江湖”,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容易,真的是身不由己啊!如今開車行駛在去醫院的高速路上,頓時有種“跳出三界外”的感覺,擺脫了生活中纏人的“苟且”,正好借這個機會把《離騷》讀個痛快!好在媳婦的手術小,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不至于影響我讀《離騷》的情緒。

因為疫情,醫院的病房嚴禁随便出入,這倒可以讓我更心無旁骛地讀《離騷》。在醫院的五天裡,和屈原沒日沒夜泡在一起,除了吃飯、睡覺,我們兩個如影随形,聊得不亦樂乎。

初讀《離騷》,感覺全詩太長了,長得似乎讓人喘不上氣。加之古今語言變化太大,确實讓人望而生畏。可一旦讀進去,尤其是讀懂讀熟,詩人的表達便清晰起來,全詩也有了脈絡感。而每讀一次,那種酣暢淋漓、蕩氣回腸的感覺,立時蕩淨了胸中所有的不良情緒。

對《楚辭》,對《離騷》,對屈原,我自認是有一份虔誠的。《離騷》問世二千多年,有虔誠之心者,世世代代不知有多少人呢!屈原的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九死不悔的執著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獨立不遷的人格精神,衆醉獨醒的個體精神,曆來為後人景仰和感歎。這些精神散發出的人文魅力,給人以熏陶,給人以鼓舞,這也是《離騷》強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

《離騷》所表現出的浪漫主義的色彩,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屈原圍繞着進還是退、從流還是守志以及去與留的問題,充分調動比喻、誇張、象征等藝術表現手法,糅合神話傳說、曆史人物和自然現象,為我們描繪出一個實虛交織、場面宏偉壯麗,想象豐富奇特的意境,把詩人的沖突與堅定表現得淋漓盡緻。

《離騷》是辭賦,做為詩歌的特質,它的感情因素和音樂性是無與倫比的。全詩近四百句,兩句一節,每句基本為七或六個字,啟句都用語氣詞“兮”,使全詩形成了一種恢弘的氣勢,詩句如大海中一波波的浪濤,踏着相同的頻率排山倒海般湧來,浩浩蕩蕩,連綿不絕,滌蕩着讀者的靈魂。而這種鮮明、統一的節奏,呈現出了韻律之美。

《離騷》的語言,整齊中見錯落,骈句、警句不斷。這些句子燦若星辰,詩意濃烈;其描述直搗心扉,猶如錘擊,铿锵有聲。誦之,氣息吐納舒卷自如,激昂慷慨而無倦怠之感;讀之,代入感強,感染力也強,好像有一股強大的吸引力,讓人欲罷不能。詩人的情緒呈螺旋式攀升,直至詩的最後,也是高潮部分,猛然從輝煌的幻想世界跌回到現實,大夢頓醒,心理落差激起了強大的沖擊波,擊穿了五髒六腑,千瘡百孔。

《離騷》從總體上看,還兼具了散文的特質,這讓内容的表達更豐富,情感表現得更奔騰更澎湃了。

标注詞語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漢字的來龍去脈,讓我一次次驚歎:想不到這個字的本義是這樣啊!之是以如此解釋,原來背後隐藏着一個故事呢!比如“三後”“後辛(纣王)”中的“後”,有的楚辭版本隻解釋為“君主”,通過查閱資料,“後”是夏商周三朝對活着的君主的稱謂,君主死了才稱“帝”。這讓我深刻體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從一個側面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光輝燦爛!

我相信,屈原肯定對一句話深有體會,“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站在齊魯醫院消化内科的病房樓裡,望着窗外那幾座古色古香的建築,我在想,如果屈原穿越到現在,他會做些什麼呢?他會忙成什麼樣?要知道,如我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天天忙碌,都忘了人還會生病,也無暇生病喲。“曾歔欷餘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屈原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娴于辭令,有治國安邦之才,卻遭人饞言而見放,對家園故國深切的愛,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互相沖擊,甯可自沉于汩羅江,也絕不流從于世俗,他對現實該是多麼失望啊,想像着屈原抱石沉江的壯烈場面,不禁潸然淚下了。

屈原是不幸的,他的傳奇,他的不朽詩作,卻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屈原一次次被人喚醒,這筆财富便汩汩而湧,不枯不竭,滋養了後世中華兒女的靈魂,這又是我輩之幸。

讀《離騷》,走近屈原,感受屈原,那是受用終生的事,是必做不可的事。梁啟超先生說,我們生在這片土地上,就應該具備欣賞《楚辭》的能力,否則就會對不起自己,虛生此國。

自開始讀《離騷》,我經常在群裡彙報讀書進度,開玩笑說,“毛毛蟲們,我正在準備一頓大餐,等等哈!”但是,大餐再美味,得一口一口自己吃,我隻是負責端到你面前而已。這頓大餐,什麼時候吃都是熱氣騰騰的,吃下去,就是吞下了一塊"能量石",讓你終生都能得到能量補充。好吧,大餐已經端上桌,什麼也不說了,那就立刻用餐,希望你也享受這個過程!

作者:米兆軍,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禹城市作家協會會員。工作之餘喜歡嚼文咬字,用文字記錄生活,構築自己的精神家園

青未了ll《楚辭》讀書筆記:讀《離騷》小記

壹點号 永豐之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