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我們都知道,讓自己變得更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
但是,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好,獲得成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人可能覺得,想要改變,就要對自己“狠”——持續刻苦、争分奪秒、不能輕易休息,但最後很可能發現,效果不明顯,甚至有倒退的迹象,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懂得休息的人,很難成為更好的自己;還有人認為,想要突破自己,就要有明确的計劃,但在執行過程中卻發現,自己很難堅持下去,最後不得不放棄,等等。
這時,我們就需要好好反思“改變”這件事——改變是如何發生的,怎樣又不會發生,是什麼阻礙了改變,當改變不随心願時要怎麼做。
因為我們隻有更好地了解,是什麼阻礙了自己的改變,才更有可能改變成功。
而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在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的《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中找到,雖然他是從擺童年情感忽視這個角度來闡述的,但對于想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我們,同樣适用,因為這兩者都是在講“改變”這件事。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具體說說。

1.讓改變成功發生,不是一帆風順的
當我們遇到挫折、困難,抑或心理上的困境時,總想有什麼辦法可以“立竿見影”,因為人的大腦天性如此——避難趨易、急于求成,但是,這樣的像法很難成為現實,特别是那些有關自我成長的事情,更是需要時間來慢慢完成的。
因為成功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比如,我們常說的減肥,不是說“想到”就能“做到”的,它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也不是我們設定了“目标”,就能很快實作的,因為關于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實施目标過程中的心态,等等,都可能存在問題,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我們需要耐心。
這份“耐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其中阻礙成功改變的因素,而那些因素,就是自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也可以成為“心理誤區”。
喬尼絲·韋布博士在書中給我們列出三個方面。
2.改變路上的“絆腳石”之一,錯誤的期望
期望,本是我們改變的動力,但如果期望是這樣的,就很難成功,因為它們是錯誤的:
其一,認為改變是直線進行的。
比如,有人想減肥,想改變,以讓自己變得更好,結果在堅持幾天不吃晚飯後,體重并沒有像前幾天那樣下降,開始有些灰心,不過他告誡自己,不能輕易放棄,于是努力克服難挨的饑餓感,但結果仍不理想,于是心态崩了,選擇放棄。
其實,這個改變過程就是陷入了“期待改變直線上升”這個心理誤區,沒有看到時間的力量。
其二,認為遇到挫折就是失敗。
這一點也很容易了解,就像前面說得想要減肥的人,如果他在減肥期間出現反彈,或體重沒有減到理想範圍,就覺得自己失敗了,進而對自己生氣,甚至徹底否定自己。
其三,認為沒有按照計劃進行,就幹脆放棄。
我們還以減肥作為例子來說明。
比如,一個人開始減肥的第二天,遇到了現實的阻礙,上司或好朋友請客吃飯,不好拒絕,很糾結,加上對方的勸說,礙于人情和面子最後選擇赴約,如果這樣被打亂計劃的次數多了,這個人很可能會放棄,因為他覺得堅持做一件事太難了,而他沒想到的是,這些幹擾都是不可避免的。
其實,上述的“心理誤區”有時會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很難被察覺,隻有“看見”它們,我們才有可能擺脫它們。
3.改變路上的“絆腳石”之二,逃避
前面我們說過,人的大腦天性是趨利避害的,而在改變過程中,一旦遇到問題,也是容易逃避的。
除了大腦的本能外,現實中的改變,也是充滿挑戰的,因為改變就是走出舒适區,就是要接受困難。
韋布博士在書中給我們列舉了改變過程中,會遇到的不同層次的困難:
首先,我們要強迫自己做不熟悉的事情;
其次,我們要強迫自己做覺得困難的事;
再次,我們要堅持不懈;
最後,我們要下很多很多功夫。
想想看,遇到上述挑戰,絕大多數人最自然的反應就是逃避,是以“逃避”也可能成為我們獲得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4.改變路上的“絆腳石”之三,不适
阻礙成功改變的心理陷阱,除了錯誤的期望和逃避外,還有第三個,即不是。
因為改變可能是一件吓人的事。
當我們開始感到自己和過去不一樣了,或是人們因為我們的改變而用不同方式對待我們時,我們可能會感覺自己像生活在外星球一樣——不知道怎麼做,也不知道怎麼回應别人。
比如,一直不注重飲食健康和身材管理的人,一下子改變了,想要健康減肥,身邊的人很可能不适應,甚至有人可能會調侃他,期間減肥不順利時,還可能嘲笑他,這時,如果他沒有定力,也可能放棄,而這就是因為“不适”帶來的阻礙。
可見,改變後的自己是陌生的,不要說别人,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會覺得别扭,而且,改變還意味着未知,不确定,這會給人帶來恐懼感,這也為改變增加了阻礙。
寫在最後:
其實,上述闡述有關阻礙成功改變的因素,都是從心理角度來說的,而這或許也是我們有時很難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根源,是以,我們想要真正做到自我成長,就需避開這些“心理誤區”。
其一,針對“錯誤的期望”,我們可以這樣做:
磨練自己的心性,對自己有些耐心,看到時間的力量,同時明白,任何一個長期的計劃,都會遇到不斷地幹擾,相信付出就有回報,因為哪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比停滞不前要好。
其二,針對“逃避”,我們可以這樣做:
第一個小技巧,把自己每一次想要逃避的感受寫下來,還可以和身邊有相同經曆的朋友聊聊那些想要逃避的時刻,這會讓我們發現“自己并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這反倒促進我們去改變,因為“寫”的過程和“聊”的過程,是在接納自己,而改變就是建立在允許不改變的基礎上的。
第二個小技巧,勇敢面對逃避這件事,想象自己走出困境後的喜悅和興奮,可以增強直面的力量。
第三個小技巧,時常提醒自己,不要再掉入逃避——失望——逃避的惡性循環中,提醒自己克服的困難越多,收獲越多。
其三:針對“不适”,我們可以這樣做:
用自己想要改變的“初心”來激勵自己,同時學會運用新的能力去重建和他人關系的平衡,不要責怪他人,更不要質疑自己。
總之,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路上,會充滿困難和挑戰,但隻要我們能夠識别它們,就能找到應對的政策,這樣我們就能夠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以及真正想要的人生。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