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親密關系中,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文/學乃身之寶

心理學家溫格·朱利在《幸福婚姻法則》中曾說:“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想法。”

雖然其中的數字200和50,并不是一個真實的具體數字,但這句話告訴我們,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産生沖突、沖突或争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隻是有些伴侶不敢或不會處理沖突,選擇回避沖突,進而導緻彼此的沖突更新,因為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正如知名心理咨詢師陳海賢老師說的:“沖突,在親密關系中,它是一個問題,可是比沖突更可怕的問題是,我們為了回避沖突,而拉遠了我們之間的距離,那些沖突都沒有一個機會被處理、被看見。”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具體說說怎樣應對親密關系中的沖突。

心理學:親密關系中,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1.想要消滅沖突的想法,是幻想

關于愛情,很多人認為,隻要自己找到那個“對的人”,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他們甚至認為,和那個“對的人”在一起,也不會産生沖突,這樣就避免了不知如何應對沖突的問題。

但現實情況是,這樣的像法隻能是美好的幻想,因為親密關系中的沖突無法被消滅。

換句話說,那些抱着和伴侶時刻和諧相處的态度,是自欺欺人。

因為兩個獨立的個體,有着不同的經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愛好,是無法徹底同頻的,有時甚至會傷害彼此,就像親密關系專家克裡斯多福·孟在《親密關系》一書中說的:“被親密伴侶攻擊的機率比遭遇陌生人攻擊的機率還大,”

是以,真正的問題是,不是想方設法消滅沖突,而是學會應對沖突。

當然,這裡并不是否認避免沖突的好處,因為有時的回避沖突也能夠緩和彼此之間的沖突,而是想說,總是将回避作為處理沖突的唯一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那樣會讓關系越來越疏遠。

心理學:親密關系中,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2.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前面說了,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不要總是回避沖突, 因為回避沖突會破壞關系。

其實,不論雙方在沖突過後是否繼續維系關系,在沖突發生的當下,沖突是在傳遞出一個期待——“我希望我們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

比如,妻子因為丈夫總是很晚回家,兩個人發生了沖突,丈夫覺得妻子管得太多,不體諒自己,不想理她,于是選擇回避沖突,直接回卧室休息了,把生氣的妻子留在客廳,第二天,妻子沒有做早飯,丈夫生氣地指責妻子懶惰,可想而知,這樣下去,兩個人的關系自然會越來越糟。

但是,如果丈夫選擇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回避,他們的關系就很可能會改善;如果妻子在第二天做了早飯,而不是不做飯(因為那是被動攻擊),然後和丈夫說說自己的感受,兩個人的關系也可能改善。

心理學:親密關系中,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是以,當兩個人都回避沖突,或其中一個不願直面沖突時,就是忽視了沖突發出的期待信号,進而錯失讓關系進一步發展的機會,但是,那份“期待”一直在,于是兩個人又通過其他方式來讓對方看到那個期待。

比如,妻子使用的是被動攻擊(被動攻擊,又稱隐形攻擊,說的是一個人用消極的、惡劣的、隐蔽的方法發洩自己的憤怒,以此來攻擊令他不滿意的人和事情。這種攻擊方式不像責怪、抱怨,以及肢體攻擊那樣直接,更多的是一種隐秘的行為,包括冷戰、不作為、不合作、敷衍,甚至是不負責等等),通過不做飯讓丈夫看到自己的付出,以期待得到被了解、被體諒;丈夫使用的是指責,通過生氣讓妻子也能夠了解自己,在乎自己。

結果卻是适得其反,反倒傷害了和對方的連接配接。

可見,回避沖突更傷感情。

或許有人會說,如果上述夫妻當晚吵起來怎麼辦?

其實,就算兩個人吵起來也比這樣的回避沖突更好,因為吵架,代表着“願意溝通”。

心理學:親密關系中,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3.唯有直面沖突,才能化解沖突

前面說了,沖突給了關系雙方一次真誠表達彼此差異,并進一步增強了解的機會,如果兩個人能夠承受起沖突和碰撞,這段關系就會變得更加堅固。

是以,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要學會應對沖突。

其一,弄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當我們和伴侶産生沖突時,先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這樣的反思就是化解沖突的開始,因為當我們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時候,我們對沖突就有了新的解讀。

就像前面争吵的夫妻,丈夫原來習慣回避沖突,可能認為發生沖突等于撕破臉,現在他有了新的解讀——原來我以為妻子了解自己,結果不是這樣的,他知道自己渴望被妻子了解,這樣他就很可能主動轉換看待沖突的方式。

心理學:親密關系中,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其二,真誠表達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後,就要和伴侶講出來,那麼在沖突發生的當下,怎樣表達出來更好呢?

這裡可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不敢說出自己的需求。

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需求說出來後,被拒絕,而被拒絕的體驗,他們很難承受(這種體驗或許和他們曾經的經曆有關,比如,小時候很少被滿足,經常被忽視);他們還可能認為,說出自己的需求,相當于示弱,而示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低人一等。

是以,真誠表達需求,首先要對這段關系足夠信任。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表達更好呢?

答案是真誠。做到真誠的辦法是“實話實說”。

就像前面說的丈夫,在面對妻子的生氣時,直接說“我很晚回家,讓你不高興了,但我希望你能了解下我,我每天工作挺累的”。

我相信,如果這個丈夫能夠這樣說出自己的心裡話後,他的妻子極有可能消氣,而且,也可能和她說說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他們夫妻之間的關系就會因為彼此的互相了解和了解而變得更加親密。

其實,“實話實說”更進階的表達,就是馬歇爾 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用心觀察,減少評論,認清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請求,這樣的溝通才能通往愛。

心理學:親密關系中,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寫在最後:

前面說到,親密關系中的兩個人,唯有直面沖突,才能化解沖突,或許有人會說,如果伴侶不願一起面對沖突怎麼辦?

答案是,自己先改變,因為對方未必是不願意,可能是還不具備應對沖突的能力。

當我們想通過改變自己對沖突的看法,嘗試非暴力溝通後,對方極有可能改變,因為伴侶之間一直存在着微妙的互相影響。

其實,我們需要謹慎應對的并不是會發生沖突的關系,而是那些無法承受沖突的關系。

希望我們都能擁有直面關系真實模樣的勇氣。

心理學:親密關系中,沖突不可怕,回避沖突才可怕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