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字故事:“歺”和“餐”一樣嗎?這樣的台灣字好嗎?

看到本文的标題,你會想:“餐”和“歺”是一個漢字嗎?很難想象,它們曾經被看作是一個漢字,以至于現在民間老百姓還把它們混為一談。如:把“餐廳”寫成“歺廳”;把“一日三餐”寫成“一日三歺”。在一個特定時期,二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讀音cān,一個是正統的寫法(餐),一個是二簡字(歺),不倫不類的寫法。本文就聊聊它們的故事。

漢字故事:“歺”和“餐”一樣嗎?這樣的台灣字好嗎?

奇葩的二簡字

把“餐”簡化為“歺”,有些離譜

“歺”,大家肯定不陌生,現在仍然是民間老百姓的手頭漢字,這樣的字,官方不認可,可在民間卻流行的漢字。因為這種寫法簡單友善,簡單幾筆就可代替筆畫多的漢字“餐”。雖說二簡字已經被廢除很多年,弊端大于好處,可總有幾個好的一直流傳在民間。這個簡單的“歺”字就是最好的證明。在上個世紀大陸搞了2次簡化改革,一開始“餐”字筆畫多,簡化過一次,然後覺得還不徹底,于是又進行了一個二次簡化。于是“餐”就成了“歺”。

漢字故事:“歺”和“餐”一樣嗎?這樣的台灣字好嗎?

“歺”,還在民間廣泛流行

 “歺”,本是獨立的漢字

抛開二簡字,我們先不說,“餐”和“歺”,其實是兩個獨立的,毫不相幹的兩個漢字。“歺”讀作“è”,大家看下圖“歺”的甲骨文,像是一個人的胳膊,被人拿刀子把肉給削去了,也像是骨頭縫裡殘餘的剩肉。許慎的《說文解字》就說:“歺è,列骨之殘也”。“歹”也等同于“歹”,就是壞,惡的意思。漢字中凡是帶“歹”部首的多與死、壞或不吉祥等義有關。比如漢字“殘,殡,殁、殉,殲”等等,大都是貶義色彩。

漢字故事:“歺”和“餐”一樣嗎?這樣的台灣字好嗎?

“歺”的漢字演變

 “餐”:漢字解讀

“餐”下面是一個食物的“食”。《說文解字》:“餐,吞也”;《廣雅》:“餐,食也”。可見,不管怎麼說,“餐”就是吃飯。古人有句話“晝飯為餐,晚飯為飧”,就是說白天吃飯是“餐”,晚飯是“飧”sūn。“餐”都跟吃有關。

漢字故事:“歺”和“餐”一樣嗎?這樣的台灣字好嗎?

午餐

 把“餐”簡化為“歺”,有些離譜

可以看出“餐”和“歺”毫不相連,強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并且簡化得有點離譜了。如果說别的台灣字,在外形上有情可原,尚可接受。可把這個“餐”簡化成“歺”字,沒有了下面的食,也沒有右上角的手(又)了,隻等着飯來張口吧。也許當時光追求簡單了,失去了漢字的美感和傳承。

漢字故事:“歺”和“餐”一樣嗎?這樣的台灣字好嗎?

那些年,奇葩的二簡字

 為什麼“歺”還在民間流行,三個原因:

1. 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一些年齡大的一些中老年人身上,年輕的群體很少去寫,這是早期的教學方式還不規範,因為學習的不到位把“餐”寫成“歺”,再加上長時間寫,早已經習慣了。

2. 對一些年齡大,文化不高的一些老人來說,其實寫字存在很大障礙的,尤其是一些筆畫多的漢字。而“歺”簡單,友善,快速,會省下很多時間。

3. 約定俗成了,當時大家都這麼寫,都形成肌肉記憶了,想改掉一個人的習慣,真的很難。

漢字故事:“歺”和“餐”一樣嗎?這樣的台灣字好嗎?

一些老人還一直寫這個字

結束語:還是那句話,漢字從誕生那天開始一直處于變化中,但是對于漢字改革我們一定要持謹慎的态度,保證在一定時期的穩定性,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大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