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月作證,僑批情悠悠丨品讀《一紙還鄉僑批情》有感

在中秋節前後這幾天,我以虔誠之心品讀了林璇老師寫的報告文學《一紙還鄉僑批情》。月下賞讀,窗外明月漸圓漸缺。我在讀一位觸角敏銳的女作家,在平常百姓家中尋覓到了僑批的故事。《一紙還鄉僑批情》,寫的是僑眷謝昭璧一家五代人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僑批故事。全文一萬三千多字,主要由“引子”“漂洋過海下南洋”“一封由剪字拼成的家書”“萬裡跋涉救命批”“濃濃親情養家批”“沉重僑批激自強”“國泰民安事業興”“368封僑批獻國家”“後記”等九部分組成。描寫了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和僑批史的百載僑批故事,幾代人“過番”血淚史,又豈能一次就讀完?

我敬佩林璇作家不辭艱辛的深入釆訪,掌握了大量的祥實素材,以平和的語調,深情的筆觸,娓娓而談,帶我們走進一個個關于僑批的情境故事,帶讀者在她的叙述中更深入地了解僑批,了解一代代僑人和他們的親人的生活的變遷和思想的變化。

明月作證,僑批情悠悠丨品讀《一紙還鄉僑批情》有感

圖檔來源:百度

我敬佩僑眷謝昭璧老人,他能感念黨恩,百年滄桑,風雲變幻,他深刻認識到新時代新中國的變化以及對他家族的影響。他一次性無償地把珍藏的368封僑批和市籃等華僑文物共500件捐獻給了政府,他的家族五代人中有13人漂洋過海,在海外打拼,他們與僑批結緣有近百年的曆史。

在林璇老師這篇洋洋灑灑一萬三千多字的報告文學中,讓我們看到僑批在時間的流轉中的家國情懷,同時也能感受到潮人骨子裡的敢為人先,勤勞儉樸的優良品質。一封封的僑批記錄着濃濃的骨肉親情,還有曆史與時代變遷。僑批、僑人、以及僑人後代,見證我們的祖國走進新時代,走向繁榮富強。

僑批凝聚着“誠實守信、艱苦奮鬥、勇于開拓、心系桑梓”的精神内涵

文中講到謝家第一代代表人物謝逢記再度闖南洋,他回到新加坡後不久,就給兒子謝南清寄來僑批:“平安抵叻,寄去港币20元給兒買稻谷。”此後謝逢記陸陸續續地寄批給兒子,錢或多或少,但卻是謝南清的活命批,他可以購買糧食煮粥果腹。

這是謝南清首次接到父親寄來的僑批。但其實謝逢記第一次向家裡寄去的款是先向僑批局借的。批腳先把錢付給南清,把回批送回批局,批局再根據回批向謝逢記索還借款。這種現象在當時的寄批流轉過程中并不少見,足以說明從寫批、寄批、送批、回批的流轉傳遞過程的嚴密和信譽,也是拼搏南洋的潮汕人互相幫助、互相照應的佐證。

“誠實守信、艱苦奮鬥、勇于開拓、心系桑梓”就是書中寫到僑批的信義。當時的僑批業作為民間金融機構,始終把誠信貫穿于整個行業營運的各個環節之中。首先,作為寄批人的海外僑胞,他們不忘根,守承諾,将省吃儉用攢下的血汗錢托寄回家鄉,恪盡贍養父母妻兒的義務;其次僑批局則千方百計地確定批信和批款安全快捷地如期送達僑眷手裡;接下來收批者對僑胞在批信中交辦分發給親友的批款、物品都按批信的囑咐執行處理,代書回批的代書者也準确無誤地表達寄、收批者的意願。

讀《一紙還鄉僑批情》,一封封僑批展示出的是愛國愛鄉的深沉情懷

謝昭璧老人說過:“老一輩過番後吃盡了苦頭,但時刻不忘家鄉,爺爺雖賺錢不多,但他勒緊褲帶,從牙縫裡儉出錢寄給我們。有10元就寄10元。”他說他的爺爺謝烽記在外面賺的每一分錢都是通過僑批寄回家的。

“番畔錢銀唐山福”。在海外打拼的華僑有的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就,事業有成後他們會把錢以僑批形式寄回家,修祖屋、建新屋、興教育辦學校,扶貧濟困和修橋築路,乃至于捐款救災、支援抗日戰争等。

“富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謝家因為經常收到僑批,生活比較寬裕。經常做善事,幫助村裡人。謝家後來從南洋除了按時寄來僑批外,還寄來瑞士梅花牌手表、英國三槍牌自行車、仙都牌縫紉機、羊毛衫、香皂、洗衣粉等用品和巧克力、阿華田奶粉、豬油、餅幹等食品。這些用品食品讓村民看了羨慕不巳。謝家時常擠出一些食品接濟鄉鄰,每當青黃不接時,村裡有些村民揭不開鍋,向謝家借米,謝家都會慷概地給他們。謝家是村裡的僑批大戶,他們樂善好施的品德被傳為佳話。

在六十年代大陸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家鄉什麼都缺,尤其缺化肥。謝家第二代代表人物謝南清購買了1000斤德國産化肥,裝成兩大木箱。為確定萬無一失,他親自帶着化肥等物資,押送回鄉。這些化肥當時在國内的價格高達2500元,這可是一筆巨款!他慷慨地拿出800斤贈送給生産隊,自己家隻留200斤”。這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是一種愛鄉愛國的情懷。

這也就是習總書記在2020年十月巡察汕頭時所關注的僑批精神,他說過:“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展現。華僑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愛國愛鄉愛家人。有一塊錢是一塊錢、有十塊錢是十塊錢地寄回來,發展出來一個僑批文化。我看了以後非常感動,這就是中國人、中國心、中國文化、中國精神!”

僑批見證濃濃的親情與風雲變幻的曆史

從謝家第一代“過番”人謝逢記1905年背上家裡僅有舊市籃,帶着僅有的幾件舊衣裳,外加一條幾成新的浴布闖南洋,一直到1925年,謝逢記再次背着市籃回到家鄉,帶着他在南洋賺來的錢為20歲的兒子謝南清置辦婚事的。

再到後來謝南清也提着個小市籃,坐着紅頭船來到新加坡投奔父親,這是謝家第二代人“過番”。謝南清到新加坡後,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在事業上有所起色就按月寄批回家。家裡人靠着他寄來的僑批維持溫飽。

但是到了1939年6月21日,日軍攻占汕頭,開始了對潮汕地區長達六年的血腥統治。在此時期,潮汕與南洋的海運、貿易受到嚴密控制,僑批路被切斷,僑眷苦不堪言。謝家斷了僑批,謝昭璧(即謝映逵)的母親把家裡什麼都賣光了,還是上頓接不上下頓,最後,為了活路,母親不得不把兒子賣給有口飯吃的人家。這時,一聲“批來了!”如震天春雷,救了謝昭璧一命。這是一封救命批!

1945年,日本投降了,僑批的路又通了,來自萬裡之外的新加坡僑批,每月一封進入謝昭璧的家。

天有不測風雲,1972年6月,謝南清寄來一封僑批,批中說:“昭璧吾兒,現寄去200元用于購買稻谷。叻快速發展,碼頭擴建,吾在碼頭租用的鋪面被拆了,加上年事已高,不再做幹貨生意了,不能每月都寄錢回家了,每年一般隻寄四次,分别為春節、中秋、夏收、秋收,每次200元,隻能添溫飽,其餘要靠吾兒自己努力了。”這封沉甸甸的批信給家庭帶來很大觸動,大家沉浸在傷感之中。但傷感歸傷感,骨子裡勤勞、顧家的傳統好家風使他們很快就調整心态,想出克服困難的辦法。

1978年,謝家第四代代表人物謝梅波參加聯考,被江漢石油學院錄取,在大學期間,1955年才“過番”去新加坡的姑姑謝映貂每月寄20元資助侄兒完成學業。她還給謝梅波寄來了學習用的電腦,省出很多計算、查表的麻煩,提高學習數學、實體等學科的效率。

1982年,謝梅波大學畢業被配置設定到國家剛剛成立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逐漸成長為總工程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優秀共産黨員。謝家第五代大孫子謝天麟考上美國紐約大學,獲電子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毅然回國,就職于中國寶馬總公司;大孫女謝嘉琳從英國倫敦大學獲金融碩士學位後回國考入市委統戰部工作;孫子謝天聰就職于中海油服油技事業部為中國海油的繼續發展創新拼搏。

明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亘古不變的規律。百年僑批情悠悠。一紙還鄉,此情,萬斤重,萬金貴。《一紙還鄉僑批情》一文深刻、生動展現了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及其勇于開拓、守信重義、愛鄉愛國的精神;表述了潮汕華僑的百年滄桑巨變,從被迫出國當豬仔苦力到直起腰杆平視世界當家做主人。

明月歸來,故人安好。

(許巧如)

聲明:本文不代表我們的觀點,僅供讀者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