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月作证,侨批情悠悠丨品读《一纸还乡侨批情》有感

在中秋节前后这几天,我以虔诚之心品读了林璇老师写的报告文学《一纸还乡侨批情》。月下赏读,窗外明月渐圆渐缺。我在读一位触角敏锐的女作家,在平常百姓家中寻觅到了侨批的故事。《一纸还乡侨批情》,写的是侨眷谢昭璧一家五代人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侨批故事。全文一万三千多字,主要由“引子”“漂洋过海下南洋”“一封由剪字拼成的家书”“万里跋涉救命批”“浓浓亲情养家批”“沉重侨批激自强”“国泰民安事业兴”“368封侨批献国家”“后记”等九部分组成。描写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和侨批史的百载侨批故事,几代人“过番”血泪史,又岂能一次就读完?

我敬佩林璇作家不辞艰辛的深入釆访,掌握了大量的祥实素材,以平和的语调,深情的笔触,娓娓而谈,带我们走进一个个关于侨批的情境故事,带读者在她的叙述中更深入地了解侨批,了解一代代侨人和他们的亲人的生活的变迁和思想的变化。

明月作证,侨批情悠悠丨品读《一纸还乡侨批情》有感

图片来源:百度

我敬佩侨眷谢昭璧老人,他能感念党恩,百年沧桑,风云变幻,他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新中国的变化以及对他家族的影响。他一次性无偿地把珍藏的368封侨批和市篮等华侨文物共500件捐献给了政府,他的家族五代人中有13人漂洋过海,在海外打拼,他们与侨批结缘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林璇老师这篇洋洋洒洒一万三千多字的报告文学中,让我们看到侨批在时间的流转中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能感受到潮人骨子里的敢为人先,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一封封的侨批记录着浓浓的骨肉亲情,还有历史与时代变迁。侨批、侨人、以及侨人后代,见证我们的祖国走进新时代,走向繁荣富强。

侨批凝聚着“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的精神内涵

文中讲到谢家第一代代表人物谢逢记再度闯南洋,他回到新加坡后不久,就给儿子谢南清寄来侨批:“平安抵叻,寄去港币20元给儿买稻谷。”此后谢逢记陆陆续续地寄批给儿子,钱或多或少,但却是谢南清的活命批,他可以购买粮食煮粥果腹。

这是谢南清首次接到父亲寄来的侨批。但其实谢逢记第一次向家里寄去的款是先向侨批局借的。批脚先把钱付给南清,把回批送回批局,批局再根据回批向谢逢记索还借款。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寄批流转过程中并不少见,足以说明从写批、寄批、送批、回批的流转传递过程的严密和信誉,也是拼搏南洋的潮汕人互相帮助、互相照应的佐证。

“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心系桑梓”就是书中写到侨批的信义。当时的侨批业作为民间金融机构,始终把诚信贯穿于整个行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之中。首先,作为寄批人的海外侨胞,他们不忘根,守承诺,将省吃俭用攒下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恪尽赡养父母妻儿的义务;其次侨批局则千方百计地确保批信和批款安全快捷地如期送达侨眷手里;接下来收批者对侨胞在批信中交办分发给亲友的批款、物品都按批信的嘱咐执行处理,代书回批的代书者也准确无误地表达寄、收批者的意愿。

读《一纸还乡侨批情》,一封封侨批展示出的是爱国爱乡的深沉情怀

谢昭璧老人说过:“老一辈过番后吃尽了苦头,但时刻不忘家乡,爷爷虽赚钱不多,但他勒紧裤带,从牙缝里俭出钱寄给我们。有10元就寄10元。”他说他的爷爷谢烽记在外面赚的每一分钱都是通过侨批寄回家的。

“番畔钱银唐山福”。在海外打拼的华侨有的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事业有成后他们会把钱以侨批形式寄回家,修祖屋、建新屋、兴教育办学校,扶贫济困和修桥筑路,乃至于捐款救灾、支援抗日战争等。

“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谢家因为经常收到侨批,生活比较宽裕。经常做善事,帮助村里人。谢家后来从南洋除了按时寄来侨批外,还寄来瑞士梅花牌手表、英国三枪牌自行车、仙都牌缝纫机、羊毛衫、香皂、洗衣粉等用品和巧克力、阿华田奶粉、猪油、饼干等食品。这些用品食品让村民看了羡慕不巳。谢家时常挤出一些食品接济乡邻,每当青黄不接时,村里有些村民揭不开锅,向谢家借米,谢家都会慷概地给他们。谢家是村里的侨批大户,他们乐善好施的品德被传为佳话。

在六十年代大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乡什么都缺,尤其缺化肥。谢家第二代代表人物谢南清购买了1000斤德国产化肥,装成两大木箱。为确保万无一失,他亲自带着化肥等物资,押送回乡。这些化肥当时在国内的价格高达2500元,这可是一笔巨款!他慷慨地拿出800斤赠送给生产队,自己家只留200斤”。这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一种爱乡爱国的情怀。

这也就是习总书记在2020年十月巡察汕头时所关注的侨批精神,他说过:“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华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家人。有一块钱是一块钱、有十块钱是十块钱地寄回来,发展出来一个侨批文化。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这就是中国人、中国心、中国文化、中国精神!”

侨批见证浓浓的亲情与风云变幻的历史

从谢家第一代“过番”人谢逢记1905年背上家里仅有旧市篮,带着仅有的几件旧衣裳,外加一条几成新的浴布闯南洋,一直到1925年,谢逢记再次背着市篮回到家乡,带着他在南洋赚来的钱为20岁的儿子谢南清置办婚事的。

再到后来谢南清也提着个小市篮,坐着红头船来到新加坡投奔父亲,这是谢家第二代人“过番”。谢南清到新加坡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在事业上有所起色就按月寄批回家。家里人靠着他寄来的侨批维持温饱。

但是到了1939年6月21日,日军攻占汕头,开始了对潮汕地区长达六年的血腥统治。在此时期,潮汕与南洋的海运、贸易受到严密控制,侨批路被切断,侨眷苦不堪言。谢家断了侨批,谢昭璧(即谢映逵)的母亲把家里什么都卖光了,还是上顿接不上下顿,最后,为了活路,母亲不得不把儿子卖给有口饭吃的人家。这时,一声“批来了!”如震天春雷,救了谢昭璧一命。这是一封救命批!

1945年,日本投降了,侨批的路又通了,来自万里之外的新加坡侨批,每月一封进入谢昭璧的家。

天有不测风云,1972年6月,谢南清寄来一封侨批,批中说:“昭璧吾儿,现寄去200元用于购买稻谷。叻快速发展,码头扩建,吾在码头租用的铺面被拆了,加上年事已高,不再做干货生意了,不能每月都寄钱回家了,每年一般只寄四次,分别为春节、中秋、夏收、秋收,每次200元,只能添温饱,其余要靠吾儿自己努力了。”这封沉甸甸的批信给家庭带来很大触动,大家沉浸在伤感之中。但伤感归伤感,骨子里勤劳、顾家的传统好家风使他们很快就调整心态,想出克服困难的办法。

1978年,谢家第四代代表人物谢梅波参加高考,被江汉石油学院录取,在大学期间,1955年才“过番”去新加坡的姑姑谢映貂每月寄20元资助侄儿完成学业。她还给谢梅波寄来了学习用的计算器,省出很多计算、查表的麻烦,提高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效率。

1982年,谢梅波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国家刚刚成立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逐步成长为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谢家第五代大孙子谢天麟考上美国纽约大学,获电子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毅然回国,就职于中国宝马总公司;大孙女谢嘉琳从英国伦敦大学获金融硕士学位后回国考入市委统战部工作;孙子谢天聪就职于中海油服油技事业部为中国海油的继续发展创新拼搏。

明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亘古不变的规律。百年侨批情悠悠。一纸还乡,此情,万斤重,万金贵。《一纸还乡侨批情》一文深刻、生动展现了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表述了潮汕华侨的百年沧桑巨变,从被迫出国当猪仔苦力到直起腰杆平视世界当家做主人。

明月归来,故人安好。

(许巧如)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