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1月24日消息(記者曹藝丹)1月23日上午,榮昌陶文化創新研究與藝術創作示範基地暨吉芬窯挂牌儀式,在榮昌安富陶寶古街151号(原“江津地區榮昌陶器廠安富展銷部”)舉行,重慶大學、四川美院、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等學界泰鬥和衆多國家級非遺項目“榮昌陶”代表性傳承人出席挂牌儀式。

挂牌儀式現場(央廣網發 曹藝丹攝)
據悉,榮昌陶器廠成立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廠址就設在榮昌安富垭口村1社。陶寶古街151号的門楣上面至今還完好地保留着一塊具有曆史紀念意義的招牌——江津地區榮昌陶器廠安富展銷部。據健在的榮昌陶老工匠回憶,那時候,榮昌陶器廠既生産日用陶,也生産包裝陶和工藝陶。鼎盛時期,榮昌陶器廠有800餘名勞工。1964年,榮昌泡菜壇開始作為包裝陶出口國外,最多的一年出口32萬件。1979年,四川省經委授予榮昌陶器廠的泡菜壇為優質産品稱号。1982年,榮昌陶器廠的5号泡菜壇獲四川省包裝使用獎。1983年,榮昌刻花泡菜壇獲中國國際旅遊協會旅遊紀念品評比優秀獎。1987年6月,榮昌陶器廠的“泡菜壇”在全國陶瓷産品品質評比中被評為“優勝産品”,12月獲國家輕工業部命名的全國輕工業優質産品稱号。
曆史上,安富因盛産陶器而聞名于世。清末民國初年,安富又稱磁窯裡,當時,安富的陶器生産十分興旺,商貿業繁榮,最多時陶廠達到100多家。
安富老街(央廣網發 曹藝丹攝)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鼎盛也成過眼雲煙,老街整體的建設以及設施道路相對老舊,居民生活環境也較差,傳統産業凋敝。2015年,政府斥資開始修繕,由重慶夏興榮昌陶文化研究院發起的對于陶寶古街151号及周邊老建築進行改造和修複便遵循着“不大拆、不大建,市場化、漸進式、微改造”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修複、活化、培育,通過挖掘老建築、老街區在當代的實用性,優化提升商貿文旅方面的功能,讓古街老而不衰,魅力常在。
曆時數月,位于陶寶古街151号的原“當津地區榮昌陶器廠安富展銷部”以及周邊的老建築終于改造完成,并在此基礎之上,總結出了一套關于“古街活化保護之路”的寶貴經驗。
榮昌陶(央廣網發 曹藝丹攝)
據重慶夏興榮昌陶文化研究院負責人吉俊春介紹說,“古街的活化不僅僅隻是簡單的改造和裝修。古街的活化保護是必須建立在産業的基礎之上的。”是以,隻有産業才能夠激發出古街自身的生命力并使其具有自我的造血功能。
那麼,對于活化保護後的原“江津地區榮昌陶器廠安富展銷部”的産業是如何進行布局的呢?重慶夏興榮昌陶文化研究院負責人吉俊春介紹說,在産業布局上面,我們遵循着“兩個請進來”的原則。第一個“請進來”,就是将榮昌陶最具代表性的窯口“吉芬窯”整體搬遷過來,并建立吉芬窯工作室。榮昌安富新興的窯口衆多,但最能代表榮昌陶的窯口當數夏興窯。劉吉芬大師早年一直在夏興窯上班,可以說,劉吉芬便是從夏興窯走出來的大師。而劉吉芬又出身于制陶世家,曆經五代非遺傳承。是以,由劉吉芬大師創立的“吉芬窯”算得上是榮昌陶傳統文化的典範。
第二個“請進來”,就是将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重慶大學和四川美院這些高校師生和景德鎮、江蘇宜興、雲南建水和廣西欽州等地的制瓷、制陶大師請進來,并建立“榮昌陶文化創新研究與藝術創作示範基地”。與榮昌安富陶産區的工匠相比,高校的師生具有紮實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美學素養,他們更能夠在陶藝創作中去“推陳出新”。而景德鎮、江蘇宜興、雲南建水和廣西欽州等地的大師們則代表了當地制瓷、制陶的最高水準,将他們引進來則可以學到他們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對榮昌陶的發展來說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重慶夏興榮昌陶文化研究院負責人吉俊春在展望榮昌陶的未來時說,在完成“兩個請進來”以後,榮昌陶也将“走出去”。“未來一段時間,榮昌陶将在川渝雙城,北上廣深,乃至全國各陶瓷産區開展宣傳合作活動。榮昌陶的發展将以市場為導向,重慶夏興榮昌陶文化研究院也将一如既往地切實為安富老街的活化之路與榮昌陶的發展作出貢獻。榮昌陶必将成為中國陶瓷産業的未來之星,榮昌陶也必将會成為中國陶瓷業的下一個風口。”